【摘 要】伴随着河南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一个崭新问题,其来势之猛、影响之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热烈讨论,成为当前关系河南民生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一个事关河南省城市化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大问题。但由于郑州市航空港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因素,决定了郑州航空港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的特殊性。基于此,本文拟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市民化教育问题进行比较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失地农民市民化教育和迅速融入城镇问题探索出可行性的方法。
【关键词】城镇化;失地农民;市民化
在全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大批农民失去了原来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失地农民,在合村并城等过程中开始原本陌生的城镇生活,他们的归属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愈来愈突出,不能让失地农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的建议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学界普遍认为失地农民未来的趋势只能是走向市民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城市人。新型城镇化不仅意味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是农民市民化水平,即失地農民融入城市的契合度。河南省近些年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失地农民市民化已然成为一个事关河南省城市化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大问题。郑州航空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经济定位,城镇化水平和速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研究航空港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问题、寻找解决策略,对整个郑州乃至全省都有很重要的示范意义。
一、郑州航空港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分析
河南近几年有将近60万人的农民由于合村并城、拆迁安置等原因走进了城市,成为规模接近1亿并正以加速度日益扩大的特殊人口群体。这个群体实现了身份转变和居住地的转移,他们中的突出问题是在新的环境下实现真正市民的转型。之前他们思想相对保守、和土地打交道、生活规划相对较少,突出表现在:
1.失地农民不能适应城市的职业生活
所谓的职业生活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上下班,失地农民之前由于长时间依赖土地生活,所谓春耕秋收,对工作没有很大的概念。再加上受农村传统文化的影响,失地农民之前的生活节奏十分缓慢,进入到城市生活后表现出极大的散漫性和无序性。失地农民的就业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的失地农民由于对职业生活的不适应使其处于失业与待业状况。失地农民就业渠道也相对狭窄,主要有:一是通过“亲友介绍”或“自谋职业”,在临近生活地企业就业、开店经商或在当地从事个体经营。这种就业模式一方面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消极影响;另一方面,经过亲友介绍的失地农民由于自身文化比较低,所从事的工作主要为临时工、勤杂工等,一旦企业进行整合改革,他们就会首当其冲地成为裁剪的对象。大部分失地农民的就业意愿不强烈,尤其是失地农民当中的年轻群体,就是近些年涌现出的“拆二代”,指的就是这一个群体,“拆二代”有很大的优越感,他们依赖家里的拆迁费用,有着优越的物质基础,同时大部分“拆二代”还没有成家,家庭的压力还不明显。但是,长此以往,拆迁的费用一旦花费完,未来的生活可想而知,必然成为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的用工企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学历要求有了明确的规定,失地农民文化程度较低,许多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这些原因都阻碍了失地农民在城市中就业的进程。
2.失地农民对城镇市民的权利和义务了解甚少
在笔者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失地农民都缺乏对城镇市民的权利的了解,他们没有基本的法制观念,也不懂得怎么在城镇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有他们对市民义务比较排斥。很多失地农民都是法盲,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失地农民不能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失地农民进入城镇化的进程中他们认为自己是被迫的,所以让他们遵从居民的一些管理规定,他们普遍表现出排斥,不遵守的情况。
3.失地农民的社会道德意识比较薄弱
失地农民由于长期受农村生活习惯的影响,他们在公共场合表现出失范的行为,缺乏基本的公共道德。失地农民社区对现在居住小区的公共环境不懂得爱惜,肆意破坏和占用公共区域的绿化带,践踏草坪、乱扔垃圾的现象频频发生。甚至有部分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在公共活动区域随地大小便。可能是由于之前生活在农村,自我约束力和公共基本素养较差,导致他们在社区生活中依旧我行我素,没有社会公德意识。
4.失地农民对市民的了解不深入
失地农民就什么是真正的市民的回答多集中在“有城市户口”“城市里有楼房”“在城市有一份工作”几点,而关于就业、行为习惯、社会道德等方面甚少涉及,这些反映出失地农民自身关于农民市民化的理解的狭隘性。很多人认为居住条件的市民化和生活方式的市民化就是完整的市民化。比如,征地后的一次性货币补偿,有些失地农民拿着补偿款进入城市高消费阶层。即使没有被挥霍的情况用于个人就业可持续发展、提升个人素质方面的投资是非常有限的,由此社会上说的“傻有钱”就是说的这种社会现象。在笔者走访过程中发现,村民的土地在基本上全部售出,得到了补偿款,并且村里还有部分集体土地、房产用于商业出租,每年还有分红,生活基本衣食无忧,因此享受与懒惰成为习惯,本村有大量闲余青壮年,对未来没有打算和规划,部分无业青年人甚至染上了吸毒、赌博等恶习。
二、郑州航空港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思考和研究
农民,说是农民,他们已经没有土地,没有了千百年来依赖生存的这条生命线,他们徘徊在城市周围,未来生计令人担忧,他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面对未来时,显得很迷茫和无助,这不仅仅是“三农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一个大问题。因此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市民化教育问题进行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以期探索出失地农民市民化教育的可行性的方法。
1.创新失地农民市民化教育形式,提高失地农民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素质
融入城市,不是简单的思想上的融入,要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迫切的长远的职业规划问题,调动相应资源,加强技能培训,使进城农民拥有一技之长,同时提升失地农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失地农民,他们在城市当中缺乏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同时失地农民也需要经过文化素质教育,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更好的适应现代城市的生活。要提高失地农民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就要采取与他们感兴趣的教育形式,要充分了解失地农民的学习特点,采取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育形式。首先,向失地农民尤其是其中年轻人普及可持续发展的思维,通过个人发展来维持这种宽绰生活的认识,鼓励他们习得一门技术。失地农民的学习主要集中于就业技能知识的获得,职业规划的必要和就业技巧的培训。其次,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模式。针对不同的群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有所不同,通过对失地农民进行针对性教育来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从而増加他们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同时要创新教育内容来培养失地农民正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一些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来陶冶情操。失地农民居住的社区还应该鼓励居民自发成立一些文化社团,增加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创造良好的社区教育文化氛围。最后政府要改变认为安置费和补偿费的发放就是失地农民教育工作的结束,向他们提供相应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同时也要完善后续政策,保障农民受教育、医疗卫生方面的基本需求能够被满足。
2.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提高失地农民对良好市民形象的认识水平
无论是失地农民还是成为市民,这部分人的思想和认知水平都应得到重视。失地农民向市民的迈进不是简单的说教就可以的,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更是生活习惯形成的依靠,失地农民开始的市民化过程,其实是他们面对社会的再社会化,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等都要重新开始,所以必需要充分认识农民市民化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具体工作中要以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比如周末群众大舞台,丰富失地农民业余生活的同时,适应城镇生活的节奏。同时也可以邀请失地农民中思想转变较快的群众做演讲,以此来带动失地农民对市民的理解,加速失地农民向市民的转换。
3.政府成立政策的宣传和解读的专门机构,帮助失地农民加快角色转换
失地农民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过程中,和政府出现许多的矛盾和冲突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就是沟通不畅引起的,政府与失地农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被征地农民容易产生误解和抵触情绪。在失地农民融入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要加大宣传的力度,不能仅仅的停留在“带个话”“自己看政策”等层面,要在执行政策之前,成立专门的政策解读员,挨家挨户做好宣传和解读工作,排解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疑虑。针对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关心失地农民的精神生活和实际困难。发挥基层党政机构的凝聚功能,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供各项服务,消解失地农民“不适感”,寻找城镇生活的归属感。
郑州航空港己经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而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则是诸多矛盾和问题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土地的被征用,农民的身份发生转变,随之丧失的还有附着在土地上的就业、定位及其它相关的权益。农民失地后,这个群体的身份和定位也发生了复杂变化,由农民转变成了模糊的"市民"。没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及生活保障,适应不了城镇快速发展的节奏,无法被城市所接纳和包容,文化和习惯也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再加上失地农民自身意识和素质等限制也加剧了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的产生。为此政府和相关机构必须从可持续发展、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文化生活等方面根本的解决失地农民市民化面临的重重困难。
参考文献:
[1]金丽馥,谢素兰.新形势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J].调研世界,2007(3):27.
[2]倪军昌.北京城乡结合部征地和失地农民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4-5.
[3]江静,胡顺强.北京近郊农民市民化现状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
[4]王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表达[D].华中师范大学,2007:3-4.
[5]杨风.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发展路径探析[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19.
[6]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5(4):4-8.
[7]范会芳.城郊农民市民化:进展、阻碍与出路[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1.
[8]文军.“被市民化”及其问题——对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在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2(4):10.
[9]卢福营.边缘化:近郊村民市民化面临的问题[J].东岳论丛,2013(6):78-79.
作者简介:
王彦青(1982~ ),女,河南许昌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