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燕梅
【摘要】记载着各个地区历史文化的方言正在逐渐消失,笔者以为,在普通话发展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方言的发展。
【关键词】吴方言;档案;保护;传承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等12名全国人大代表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及早保护方言的建议,建议加强对方言的调查和研究,中小学不再禁止方言,适当安排方言教育,条件允许下,建立方言博物馆。方言是记载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变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概况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带着醉意的吴地口音听来十分温柔美好,那满头白发的公公婆婆不知是谁家的双亲父老。一句充盈着柔媚之气的古诗,让我们对所谓的“吴侬软语”不胜向往。吴方言分布在上海市和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不包括镇江)、崇明岛和长江以北的靖江、南通、海门、启东等县以及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使用吴方言的人数占汉族总人口的百分之八点四。 笔者认为,导致吴方言逐渐消亡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政策原因。我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继《宪法》之后,《教育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都对推广普通话做出相应的规定。我国语言种类繁多,普通话的推广对统一语言文字,推动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观念原因。方言常被称作“土话”,这一个“土”字,带有一定的歧视性。有些年轻的父母,禁止孩子学习方言,以防干扰孩子学习普通话和外语的发音。这一现象在经济较发达的吴方言区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专门研究上海方言的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举出了佐证,根据他的统计,上海话中有特色、而在普通话中没有的单音动词,其中有74个在现今大学生一代中已消失不再用了。
第三,人口城镇化原因。江浙沪一带,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在城市工作乃至到最后在城市定居,他们的后代们渐渐地忘记了自己的第一母语,说的最多的是普通话。或许开口说的是普通话中掺杂着方言,乡音也就定格在年纪大了的留守老人们口中。
二、吴方言建档的意义
保护吴方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过程,在传承与传播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种种挫折与阻碍。首先,重视吴方言,才能将吴方言文化发扬光大。一旦吴方言建档成功,吴方言地区的文化与历史将被传承下去,当然也会有许许多多的新发现从吴方言档案中挖掘出来,促进吴方言区更好的发展。其次,吴方言档案建立起来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看到并学习吴方言,以此来更好的传承。最后,我们应该谨记经济发展越快速,民族文化保护越紧迫。
方言是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信息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吴方言的传承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是一个最重视根基的大民族,许多文人骚客都讲究落叶归根,这也就强调了我们不可以丢掉那最重要的属于自己的文化积淀,应该要鼓励并从我们自身做起,将属于自己的方言文化传承下去。
三、如何建立吴方言档案
第一,为保留最纯正的吴方言的发音和原貌,吴方言区的各地档案局(馆)在实施吴方言语音建档工作中应该坚持严谨、务实、主动与创新的原则,聘请吴方言语音专家,认真开展调查。在吴方言各地区遴选确定最原汁原味的吴方言发音人,共同对吴方言的发音进行充分讨论整理,并对录音文本的吴方言发音进行最标准的标注,将其录制成最纯正的吴方言并制成最宝贵的吴方言口头档案,所完成的材料将经专家评估论证后,由各省档案馆永久保存。其次,确定语音建档文本的发音材料并且尽快建立吴方言语音档案资料库。最后,在专业录音棚里完成吴方言语音的录制与剪辑工作,以备子孙后代的传承和文化的交流。
第二,如果条件许可的话,可以在吴方言各地区成立各地吴方言语言协会,研究和保护吴方言。语言协会的成立在于吸引语言和戏曲专家的加入,对各地吴方言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吴方言的传承和发展方向。研究成果可编成图书资料、影像音頻等来保存和传播。吴方言区,各个地区都有不胜枚举的优秀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航天科学家和政治家等。所以,吴方言建档应该早日着手准备。
四、建议
第一,应该重视吴方言与普通话的和谐并存,共同进步。保护吴方言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传承吴方言区各地的地方特色文化。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双语双文化的教育模式来保护吴方言,学习普通话的同时学会吴方言,学习主流文化的同时了解地方文化。
第二,鼓励和规范地方性电视等传媒对吴方言的使用。上海电视台之前推出的《老娘舅》海派情景喜剧对上海话的传播就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使用各种现代化媒介来进行对吴方言文化的宣传,是在短时间内让大家对吴方言感兴趣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对此类节目的规范性也应该有所强调,切勿让一些质量不高、目的不纯的视频制作商钻了空子。
第三,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吴方言。在政府机构的带领下,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吴方言的保护与继承。同时,国家也应该投入一定量的资金来支持吴方言的建档工作,这样的投入,将来一定是有回报的。
【参考文献】
[1]翟时雨.汉语方言与方言调查[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沈艳伟.吴方言亟需保护[J].课程教育研究,2014(01):17.
[3]了贰.浙江省档案局创新项目"浙江方言语音档案资料库"[J].方言,2012(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