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至明 王宇 宁华 李少成 罗卫群
【摘 要】本文以梧州市中高职无缝对接的一体化办学模式为例,对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优化问题进行探讨。中高职无缝对接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核心框架包括:学校管理一体化安排、办学规模一体化扩大、专业建设一体化衔接、课程体系一体化整合、实训基地一体化共享、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学生培养一体化管理、集团化办学一体化发展、升学立交桥一体化贯通、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一体化提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 中高职无缝对接一体化办学模式 核心框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C-0095-03
当前,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中高职教育都获得较快的发展。未来还要对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进行进一步优化。以广西梧州市为例,为了进一步发展梧州市职业教育,2010年梧州市政府接收梧州职业学院,同时将市本级10所公办中职学校组建成梧州市职业教育中心,梧州职业学院和梧州市职业教育中心以“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形式,整合梧州市中高职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模式。经过7年的实践、研究和优化,实施中高职无缝对接的一体化办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取得明显成效。本文拟以梧州市所探索和实践的中高职无缝对接一体化办学模式为例,对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优化问题进行探讨。
一、优化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优化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适应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成效显著,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实现了免费覆盖,高等职业院校及学生数占据了全国高校的“半壁江山”。然而与数量、规模迅速发展不相协调的是,职业教育所遇到的发展内涵与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也逐渐凸显,阻碍了职业教育进一步向前发展。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了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促进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而优化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举措之一。
(二)优化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机遇的牵引下,一批经济大项目迅速向广西聚集,广西逐渐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的新的战略支点,需要一大批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可见,优化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三)优化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梧州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梧州市作为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为助力构建“生态优先、交通引领、工业主导、产业升级、城镇集聚、品质提升、社会和谐”的西江经济带,一直致力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承接东部先进产业和企业的脚步。而职业教育院校作为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必须发挥其办学灵活的特点,主动与企业对接,围绕职业教育办学服务当地经济的宗旨,加快专业调整的步伐,培育打造一批适合梧州市经济需要的专业人才,服务经济产业升级对于人才的需求。这也要求梧州市优化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二、中高职无缝对接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核心框架
(一)学校管理一体化安排。梧州市职业教育在整合的顶层设计中明确了管理机构与层级:梧州职业学院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接受自治区教育厅的业务指导;梧州市职业教育中心为市一职中等10所中职学校的主管单位,属于中等职业教育范畴,接受梧州市教育局、市人社局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业务指导。梧州职业学院和梧州市职业教育中心以“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形式进行管理,后勤、财务、人事、招生、安保等工作实现统筹管理,逐步建立起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二)办学规模一体化扩大。经过7年的整合和发展,校园已建成校舍面积20.56万平方米,尚有6.2万平方米在建,实现了梧州职业学院与梧州市职业教育中心所属中职学校在同一校区办学,在校生人数由整合前的约7000人增加到现在的约15000人,学校建设已累计投入5亿余元,另外还获得了3500万美元的科威特贷款,图书馆藏书20余万册,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专业建设一体化衔接。以专业整合为中高职衔接办学的切入点,将梧州职业学院和梧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属下各中职校原有的专业进行统筹布局,实行“一系校一品牌一特色”。经过几年的整合,形成了教育艺术类、电子信息技术类、商务贸易类、医药卫生类、汽车技术类、机械制造类、建筑技术类、经济管理类等八大专业群。同时推进中高职专业对接,建立系校衔接机制,结合服务梧州市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医药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机械制造、医药卫生这三大专业群。按照“一体化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一体化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体化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原则,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以教学教研活动为载体,实施“专业建设”和“师资建设”双轮驱动,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四)课程体系一体化整合。在完成专业整合的基础上,各系部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原则,按照行业实际需要、职业要求与运作模式,分别对中高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科学设置课程。尤其是对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一体化进行规划,避免中高职课程的重复设置,同时保证课程体系的递进与衔接。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求,重新设计学生创业创新教育课程模块。遵循理论和实践课“必需、够用”的原则,大力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积极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建立基础医学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鼓励各专业积极推进深度校企融合,大幅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其中,医药卫生专业群和6家三级医院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优质医护生;经济管理系与4星以上的2所大酒店共建“企业校区”,探索新型校企合作;汽車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与企业共同进行汽车维修检测系统及智能机械手的科研合作。
(五)实训基地一体化共享。校内各实训基地进行院系二级管理,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理论和实践一体化,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训中心。中高职共建共享,以八大专业群建设为基础,结合中高职专业发展规划,成立十大校内实训基地群:机械制造技术实训基地群、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基地群、汽车工程技术实训基地群、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训基地群、会计与物流实训基地群、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群、学前与服装文艺实训基地群、珠宝与艺术实训基地群、旅游管理实训基地群、医药护理实训基地群等。同时,对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和汽车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探索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实验实训设备总值6000余万,还有7000余万元的设备正在采购中。另外,还拥有校外实训基地81个,与企业建立长期双向合作关系,保证学生的见习和实习,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六)師资队伍一体化建设。按照中高职师资共享的原则,打破原来各校中高职教师归属管理的局限,根据整合后的系校对接教学单元和教师任教专业进行重新划分,分流后的教师根据新的办学单元调整工作岗位,接受该办学单元的管理。师资队伍建设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调整专业结构,使各专业的师资力量配置更加合理;二是加大高水平师资的引进力度;三是注重“双师型”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从而形成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师资人才梯队。引导教师做到五个“坚持”:坚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坚持创新教学模式、坚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坚持在岗学习和校本研究、坚持促进教改成果的有效转化。同时,实施多元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要求专业课教师参加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并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实训室建设与实训教改工作。
(七)学生培养一体化管理。针对中高职学生在同一个校园生活学习的现实情况,坚持“以育人为中心”理念,坚持管理育人与环境育人并重,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根据中高职学生不同年龄层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一是以评优评先和先进班集体评比为抓手,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二是积极开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活动;三是推行全员教职工值班制度,对于稳定校内秩序,处理突发事件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积极推进校园文化育人工作,学院的学生社团全部向各中职学校学生开放,尤其是学院艺术团、跆拳道社等社团深受学生的欢迎,社团活动将中高职学生团结在一起的同时也将校园文化的建设导向深入。
(八)集团化办学一体化发展。在整合自身中高职办学资源的同时,坚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思路,积极进行探索实践,先后牵头联络有关政府部门、行业、企事业单位等,成立梧州市机械职业教育集团、梧州市卫生职业教育集团、梧州市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集团和梧州市电子信息技术职业教育集团。各职教集团以集团化办学为平台,以“把学校搬进园区、把课堂设在企业”为载体,以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促进区域性职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目标,以“依靠政府、依托企业、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为工作思路,以教学、培训、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宗旨,以企业需求为方向,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创新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实现共享资源、共赢发展。学院与微软公司合作建成的IT学院已经投入使用,还和武汉大学广东研究院、广东职业技术学院、苍梧县中等职业学校等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以有效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资源,共同建设互联网相关学科,创办互联网创业创新基地,建立起具有地域影响的特色专业,打通学生成长、成才、就业道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九)升学“立交桥”一体化贯通。学院以中高职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上下联动,全面整合,通过5年一贯制大专、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中职升本科等方式,搭建“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并与广西师范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梧州学院等多所高校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适应人才成长的不同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能力。5年来,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中职升本科的学生数逐年增加,大大增强了学院对就读学生的吸引力。
(十)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一体化提升。实施中高职无缝对接一体化办学模式5年来,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成效显著,为梧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扎实贡献。认真落实当地政府“安居乐业”工程,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确保毕业生留在本地为地方经济服务,留梧就业率均保持在80%以上;近3年来,开展“两后生”培训、农民工培训、退役士兵就业培训等10个种类的民生工程,参与培训人员达2万余人;积极开展城乡联合办学,带动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每年合作办学规模约达2000人;成功申报了广西宝玉石优秀品牌培训基地,为梧州市相关产业不断培训人才;选派多名优秀教师担任新农村第一书记、新农村指导员、精准识别贫困村工作队员、粤桂交流干部等,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活动;圆满完成广西第十三届区运会开幕式、第十二届梧州国际宝石节宝石娃娃才艺展、广西第二届农民工技能大赛等各项重大赛事承办任务。
三、实施中高职无缝对接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意义
(一)有利于完善专业衔接和现代职教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是中高职无缝对接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基础,根据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置贯通中高职的专业,按照“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突出实践技能培养,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制订和完善中高职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贯穿“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思路,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有利于统筹安排教学课程和实训内容。按职业岗位群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是中高职无缝对接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核心,通过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教学各环节,避免了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因培养方向的偏移而导致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的重复,解决了中职与高职对接容易错位的问题,弥补了普通高中学生缺乏技能训练的不足,教学过程更具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同时,使学生具备更宽广的相关专业知识及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更强的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应变能力,提高了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水平。
(三)有利于缩短学习时间和减轻学生家庭负担。使学生由原来中职3年、高职3年共6年的分阶段学习缩短为中高职衔接的5年连续学习。由于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贫困家庭,而中高职无缝对接一体化培养模式,既能使学生充分学习文化知识与技术技能,又能尽早参加工作,减轻家庭负担。
(四)有利于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中高职无缝对接一体化培养模式破解了原来各学校条块管理状态下的招生恶性竞争的难题,更有利于改善中职招生环境,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生源的一个重要来源。梧州市职业教育中心所属各中职学校报读梧州职业学院的学生逐年增多,一些热门专业甚至达到了生源的三分之一以上。
(五)有利于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构建。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贯通”,主要途径是中职毕业生可以通过高職院校单独设置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基本专业技能考试升入本专科职业院校学习。梧州职业学院致力推进的中高职无缝对接一体化培养模式正是符合了这种“贯通”的需求,充分发挥了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中职在校生在对应升入高职学习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口招生等方式进行升学,无须参加传统的高考便能够进入高职阶段的学习。
7年来,梧州市中高职无缝对接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探索高职无缝对接一体化办学模式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一些深层次问题,如职教资源整合工作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条块管理衔接不畅、绩效工资未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校企合作缺乏可操作的政策支持、中职和高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管理上存在不同诉求,等等。因此,中高职无缝对接一体化办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高源骏.广西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思考[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版),2014(8)
[2]姚延芹.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高职教育的比较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易志军.高职院校应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
[4]宁华,皮至明,罗卫群,等.中职示范特色学校建设探索[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版),2015(2)
[5]郝志翔.创新校企合作教育模式[J].企业文明,2014(3)
[6]胡乃武,田子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及前景[J].经济纵横,2015(8)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中高职无缝对接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2011C0227)
【作者简介】皮至明,梧州职业学院副院长,主任技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