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选手从哪里来

2017-08-29 19:46王怀钦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7年7期
关键词:赛事大赛技能

王怀钦

近年来,职业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界的一项重大赛事,从校赛、市赛、省赛、行业大赛到国赛,已成为推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引导了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加速了产教融合,推进了校企合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促进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倡导工匠精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使社会、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重新认识,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品牌声誉,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对于这项影响深远的重大赛事活动,许多省份还对获奖学校给予重奖,其初衷在于提高职业院校的参赛积极性,从而全面提升职校学生的能力水平,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问题:为赛而赛的功利化倾向严重

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荣誉,他们对此看得很重;但随着地方相关部门给予国赛一等奖的重奖,在职业学校里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功利化倾向。有些学校为拿大奖,不惜举全校之力抓大赛,全力以赴促竞赛,他们将学生中的佼佼者挑选出来组成专门训练组,再挑选优秀教师个别辅导,长时间封闭训练,甚至不惜让教师停课来保证训练时间,有的还将队伍专门拉到校外或合作企业进行集训;有些学校对技能大赛表现出特殊的嗜好,每年都关注新的比赛项目,甚至不考虑学校是否设置有此类专业,只要新项目一出现就组织参加,形成了“为奖而赛、为赛而赛”的局面。对此类做法,笔者并不赞同。笔者认为,这种把全校的资源傾注到个别学生身上的做法,即使拿了全国一等奖,也不能反映整所学校的实力以及专业学生的能力水平,这样的名声可以不要。因为,这样的参赛方式,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也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甚至对大多数学生也是一种伤害。我们知道,进入职校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原本就是被边缘化的对象,而这种做法又一次抛弃了他们,这背离了技能大赛的设计初衷,更背离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教育原则。

如此参赛,如此重奖,对参赛学校来讲,是一种“名利双收”的好事,获得一等奖的学校不仅可以得到远超投入的资金奖励,而且还成了学校对外宣传的噱头,学校有名、校长有光,学生就业前景光明,指导教师也获得了职称、职务晋升所需要的资本,真可谓“一举多得”!但这种“多得”却带来了重大的“一失”,那就是为了个别学生获奖,伤害了更多的受教育对象,挤压了他们分享优质资源的机会和权利。

措施:充分重视校赛

那么,如何避免这“一失”,从而使技能大赛真正成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的阳光赛事,通过“技能大赛全员化”让学生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呢?笔者以为,最为关键的是各校要充分重视校赛的举办,在校赛的基础上选拔国手,而不是为国赛放弃校赛,仅挑选几人集训。只有重视校赛,才能促使受教育对象的广泛参与,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分享国家对职业教育释放的红利。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赛教一体”,促进专业课程改革与赛项内容融合。在技能大赛中,赛项设备虽然是相关公司研制的模拟设备,但理论和技能要求与企业现实是高度融合的,这正符合“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要求,同时把赛事成绩评定标准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载体,修订教学计划,改变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施方式,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赛教一体,全面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二是“赛证融合”,促进技能证书获得与比赛结果挂钩。专业技能大赛反映的是参赛者的能力水平,把专业技能证书的获得与竞赛结果直接挂起钩来,避免了技能证书考核的重复问题,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大赛的积极性和广泛性。

三是“多赛终选”,从多次训练和比赛中确定最终选手。谁能代表校队最终参加省、市、全国大赛,不要一开始就定下来,或者通过学校的一次竞赛结果就确定。因为准备过程还会出现很多不确定性,如学生的心理素质、拼搏精神以及耐久力和稳定性等等。这里,中国乒乓球队选拔选手参加国际大赛的方法值得借鉴,那就是通过国内外的多项赛事、多站比赛的结果,来确定最终的参赛选手,从而避免了偶然性,增强了队员发挥的稳定性,磨炼了意志品质。通过这样的选拔方式产生的选手不管放在什么级别的赛事中,都会有较大的胜出概率。因此,充分重视校赛的举办是提高竞赛水平的优选之路。

经验:多策并举,备赛有招

2014年9月,全国职业院校铁道信号专业技能大赛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竞赛项目是“铁道信号控制系统(基于ZPW-2000A)安装、调试与维护”。当年5月,在接到赛事通知后,我校从上到下热情高涨。我校曾被业内视为业界“黄埔军校”,铁道信号是学校的骨干专业,这是一次在全国铁道行业检验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展示学校实力的极好机会,大家一致同意参赛。但麻烦的是学校里高年级学生多数已经提前就业或正在企业参加顶岗实习,而在校学生尚未学习相关课程,几乎是“零基础”,怎么办?此外,其他省份的同类学校多数已经升格,我校如果参赛就要与他们同台竞技,生源不同,基础有别,压力空前,怎么办?于是就有教师提出:组建专门项目团队,挑选优秀学生进行集训备赛。笔者经过慎重考虑,对组建项目团队没有意见,但否定了“集训备赛”的想法,同时提出了以下备赛思路:

第一,动员全体参与。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能力水平,我们动员本专业的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并特别声明不提前确定集训名单,而且整个过程不淘汰,同时告诉学生,谁能最终脱颖而出,谁就将代表学校参赛。此外,为激励大家积极参与,学校决定对于获得校内技能比赛一、二等奖的选手,直接发给中级工证书作为奖励。

第二,调整教学计划。通过调整教学计划,前置相关课程,加入相关内容。这样做不但解决了在校学生尚未学习相关课程的问题,而且促进了“赛教一体”,使得学生在准备赛事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内容,所讲内容的成绩计入专业课成绩,后期不再研修。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好于日常没有明确目的的讲授。

第三,组建项目团队。我们把专业教研室中几名具备不同特长的教师召集起来,组成了一个具有多元结构的项目团队,团队成员合理分工。其中协调能力强的担任队长,负责团队运作;专业素养高的教师重点研究理论问题,分析故障过程;实作能力强的负责组织学生训练和模拟竞赛,并管理班级。明确的分工、和谐的内部关系,促进了团队的高效运转。

第四,成立专业社团。为了促进学习,我们专门成立了专业社团,同时开放实训室,所有报名参赛的学生都是这个社团的成员,学校的实训室全天为社团开放,并安排专门教师指导社团活动,以答疑解惑。通过这个举措为学生提供专门活动空间,不但促进了学生社团活动的多样性,也把更多的学生引导到学习专业技能上来,带来了学校风气的空前好转。

第五,建立交流平台。为便于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我们建立了“能行天下”QQ群。这寄托了我们对学生的希望,掌握了真本事就可以纵横捭阖、驰骋天下。这项举措有效利用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实现了教师、学生之间随时随地的研讨、交流和学习,方便了问题的及时解决。

第六,确定校队选手。9月中旬,学校最后一次比赛,教练团队惊喜地发现,“一匹黑马”脱颖而出,这名学生虽然是一名初中起点的学生,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作,以及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和训练过程中的创新能力,都是其他选手所不能比的。而最初被看好的几名选手,曾一直被作为重点暗中培养的对象却成绩平平。最终,教练团队忍痛割爱,毅然选择这匹“黑马”与另外的优秀者组成校队。9月下旬,在柳州举行的大赛中,就是这个以初中毕业生为主组成的校队,与来自全国各铁路职院的18支高职代表队同场竞技,在比赛中他们丝毫不落下风,毫无悬念地以总成绩第二名的优异表现,勇夺一等奖。

事实证明,这种选拔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广泛性,同时也形成了相互比拼、竞争的局面,即使在炎热的暑期,并伴有蚊虫叮咬,他们仍坚持在学校学习,他们的意志品质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得到了全面锻炼和提升。赛后,教练团队的负责人深有感慨地说:如果没有这样的选拔机制,这样的好苗子就失去了参赛的机会,我们也就发现不了人才,更不会取得这样的成绩!

猜你喜欢
赛事大赛技能
本月赛事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大赛主题:我的阅读·我的童年
拼技能,享丰收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