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嵘
月江正印题佚名《布袋和尚图》
在我国书法史上,有不少僧侣擅于书法之道。如隋代的智永,唐代的怀素、高闲,宋代的大慧宗杲、虚堂智愚,元代的中峰明本、了庵清欲,明代的憨山德清,清初的四僧(弘仁、髡残、八大、石涛),当代的弘一法师等。这其中,历时未满百年,且为蒙古统治的元代,僧侣书家亦不在少数。黄惇在《中国书法史》元明卷P1-5有论:“元代帝王为巩固统治还大兴宗教,……因佛教和道教在蒙古统一天下中起过重要作用,因此二教力量最强,影响最大。……更因佛教道教流行,涌现出一批佛家、道家书法家。”并且,书中还列举了如中峰明本、一山一宁、雪庵溥光、古林清茂、明极楚俊、清拙正澄、元叟行端、祖瑛、月江正印、龙岩上人、楚石梵琦、了庵清俗等一批高僧书家,称他们的“书法各具特色,表现了佛门书家特有的孤介绝俗之气息”。也正是因为元代僧侣中普遍修习书法,因为有这样一个丰厚的书法基础与环境,所以僧侣书家中不乏书法名家,《中国书法史》中提到的“月江正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此幅作品主体为水墨布袋和尚图,作者不详,观其风格应为元代时期笔墨,与南宋梁楷经典作品《泼墨仙人图》类,和尚面目带有夸张的笑容,令观者一眼难忘,寥寥数笔间,眉眼鲜活涌现于笔端;躯干部分率意用笔,大笔一挥而就而浑然天成;禅杖的凝重与衣带间飘逸,恰到好处,妙不可言。画上方有元代名僧,月江正印题跋,跋曰:日月悬柱杖,乾坤富布囊。长汀风水好,不禁恣徉狂。道场比丘正印拜赞。题跋为月江正印典型书风,与日本藤田美术馆藏《赠万寿通藏主回维扬》、根津美术馆藏《与楚双峰偈》、以及国内匡时十周年夜场拍出的《赠西天道法师》的书法风格、书写方式高度一致。书风雄野豪放、跌宕圆致,下笔欲透纸背,骨气深稳,老气横秋,方圆兼施,不弱不俗,上承唐宋衣钵,其用笔早年从颜着手,并融合苏的扁平式结体,后期又掺杂了黄、米的一些用笔,信手横竖,随势钩捺,不计工拙,书写时依笔成字,在其捺竖、撇笔中时有“屋漏痕”笔法显露,笔到而力到,越发彰显了高僧的书法功力。这种用笔,乃是心灵腕活,指管合拍,笔势运用得法,方始有此通达的老练功夫,故笔笔有神,处处生韵,绝非蠕动做作的笔调可比。不落当时书坛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巎的书风窠臼之中。本幅书法完全由心生发,运笔直书,用意精到,豪劲逾恒,端正苍老,淋漓和健,其点画间英姿逸润之处,又有端凝静穆、沉著收束、风骨凛然、神和气重的姿态,见其书,大有直指人心之妙。玩赏之下,颇耐寻味,大有不忍释手之概。跋印所钤为:松月翁(朱文),是其常用印,与传世作品所钤相同。
巧合的是,我们还有幸得见月江正印的同族胞弟清拙正澄禅师的墨迹,应为其任建长寺主持时期所作,其风格相比月江正印,清拙苏味更浓,二者行笔间隐有取法相似处。“弄水老人膝可屈,瘦石头陀舌自长。”这么一句似诗非诗,似偈非偈的句子,在其笔下显得禅味十足,妙趣横生。
此《布袋和尚图》虽为佚名之作,却有元代名僧题跋,可以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诗书画三者相得益彰;而另一幅行书《禅句》,则发人深省,别开生面。真可谓是画虽无名,书有禅心。
清拙正澄行书《禅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