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围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自2014年正式启动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两年多来,组织各级科协及学会,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科学谋划,主动作为,在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中主动作为,在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生力军作用,取得显著成效和积极进展。
经过各级科协及所属学会的共同努力,中国科协助力工程“点状分布、链状延伸、面状辐射”的工作布局初步形成,服务国家重点战略区域、重点产业领域的新态势初步明确;“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学会主角、专家主力”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和人才支撑的新渠道初步打通;规划咨询、成果推广、联合攻关、产业服务等工作模式逐渐成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工作成效初步显现;凝聚吸引科技工作者的激励机制初步建立,科协及学会的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作用逐步体现,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激发。助力工程在推进地方科技进步、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成为学会进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主战场的旗帜性平台。搭建了一批富有成效的政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在全国10个省级、副省级和30个地市(区)建立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区,联通了地方政府、企业、学会、科研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实现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无缝对接。落地了一大批科技转化成果,参与助力工程的专家达到1万余名,帮助30个示范市“柔性”引进专家人才1812名,转化科技成果1837项,促成签订合作协议2200多项,落地项目2300多项。形成了10余种学会与地方、学会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创新性地建立了创新驱动助力学会企业联合体和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拓展了学会承接社会化科技公共服务的新经验和新模式。为地方政府提供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政策建议,促成地方政策出台。
一、开辟科协事业改革新路径,进军经济转型升级主战场
中央领导同志对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十分重视,刘延东同志和李源潮同志分别作出重要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明确要求。中国科协尚勇书记亲自策划指导助力工程组织实施,主持广州、保定、鄂尔多斯等地的对接会,协调国家电网、神华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参与对接服务,并亲往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新疆、内蒙古等地指导工作。
各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立足行业发展需要和地方区域发展需求,动员组织专家团队为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发展升级规划、重点产业升级技术路线图等提供专业咨询建议,在服务国家和地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单位,起到了较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首个创新驱动示范市——保定市创新驱动做法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人民日报》多次播发专题访谈。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为河南省鹤壁市编撰《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规划纲要(2015—2030年)》;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助力浙江省宁波市建设用地红线划定,成果已纳入《宁波市国土规划(2016—2030年)》中;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根据安徽省芜湖市、四川省德阳市等示范市需求,完成《安徽芜湖电缆产业考察调研报告》《四川德阳电缆产业考察调研报告》等,形成了一些在当地有影响的咨询成果;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协助河南省长垣县打造防腐蚀产业园,接受咨询30多次,签订合作项目共27个,产生经济效益千万元以上。
几年来,通过学会组织院士专家与地方合作建立各类学会服务站、院士(专家)工作站、基地等共计1703个,打造产业联盟或产业集群251个,凝聚吸引科技工作者的新平台初步建立。参与助力工程的专家达1万余名,一大批各行业各领域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柔性引进”到地方、企业,创立了科技人才引进新模式。地方科协和全国学会走访调研园区、企业等9519个,帮助解决企业技术需求3053个,获得企业投入资金103.2亿元。助力工程受到地方政府、企业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视与欢迎,已经成为科协服务科技创新、进军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品牌行动。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服务国家重点发展区域和产业
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始终将面向国家经济社会重大需求、服务重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目前,助力工程的服务区域涵盖5个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京津冀、上海、广东、安徽、四川),14个“一带一路”战略重点省份(新疆、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上海、福建、广东、浙江、重庆),9个“长江经济带”省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以及“京津冀一体化”“海西经济区”等重要战略区域,与国家发展大战略完整吻合,有效辐射了国家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重点区域,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组织专家对河北省可再生能源现状开展研究工作,提出發展可再生能源对河北省治霾减排、助力地方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贡献度及实施路径。中国公路学会组织召开了“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论坛”,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推进。北京市科协实施“首都科技工作者助力河北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广泛动员,搭建平台,实现京冀两地会企精准对接。中国林学会在乌鲁木齐市召开经济林产业创新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高层学术研讨会,积极推动林业和经济林产业创新发展。中国制冷学会组织专家为新疆哈密地区的冷链设施建设和冷链产业发展以及蒸发冷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规划,提供专业的建议,并在实施环节提供咨询和技术服务。
三、积极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充分发挥科协人才资源智库价值
通过助力工程的各类载体和渠道,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优质高效服务,实实在在帮助科技工作者实现了成果的转化应用,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热情和创造活力,得到科技工作者的热烈欢迎。科技工作者通过为地方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升级规划等提供咨询服务,为企业培养培训技术人才等方式,切实增强了进军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使命感。山东省在示范区企业和医疗机构建立学会服务站249个,入库专家1096名,组织院士专家开展技术咨询、项目合作、人才培养与引进、学术交流等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河南省以“百家学会服务百个产业集聚区”和“万名科技专家助千企”为抓手,全面实施和推进百千万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已达成签约协议150项,落地项目76个,项目资金2亿多元。
目前,各全国学会参与助力工程的数据库专家达6万多名,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服务地方和企业创新的科技人员“供给”队伍。助力工程帮助专家在企业转化科技成果1837个,在企业开展交流培训活动337次,举办技术交流、论坛、对接、展览等各类活动共计1081次。建立成果转化平台或信息平台63个,通过专利技术信息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专家库建设,促进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技术转移的能力不断增强。
四、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学会通过助力工程,主动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围绕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集聚会员技术成果,向地方进行推广,帮助专家在企业转化的科技成果1837项。中国科协依托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建立“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在17个示范市设立服务分中心和工作站,举办成果推介会10余场,发布现代农业、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科技成果170余项。中国电子学会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整合专家、技术、项目信息资源,与示范市合作,推动成果落地。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开发在线“企会宝”平台,开启复合材料商城、成果推广展示等功能,以信息化模式推动成果转化。中国林学会组织学会院士专家为基层企业进行科技服务,为宁波竹产业引入100余项科技成果和65项专利。
各地积极建立各类专利技术信息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专家库建设,大力促进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中国科协“科技信息服务企业创新”项目库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创新资源,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在重点企业开展创新方法培训,指导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各地建立助力工程成果转化平台或信息平臺63个,广州市以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简称“创交会”)为重要抓手,搭建助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作平台,促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创交会通过会前和会中组织的多场项目对接会,实现40多个项目签约落地,投资或合作金额接近140亿元,其中成果对接转化的项目共21项,成果转化落地投资额共30498.68万元(不含保密项目),购买成果或专利金额共3847万元。
五、夯实发展根基,提升各级科协及学会的自身工作能力
通过助力工程的实施,学会和地方科协强化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动精神和服务意识,不断夯实科协组织的发展基础,加强学会自身能力建设,进军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自觉性明显增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明显提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渠道初步打通。浙江省科协通过助力工程的实施,所属学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近三年新增4A以上省级学会15家,其中5A以上9家。中国粮油学会积极与地方政府、科协、企业对接,引导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向地方政府提供决策规划报告或咨询建议12份,举办各类活动31次,与企业签订各类合作协议数量10项,培训人才3000人次,科技成果入库239项,取得经济效益59.44亿元,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大。
目前,直接参与助力工程的全国学会已超过90家。这些学会开拓了业务领域,提高了学会提供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产品的能力,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高度认可和普遍欢迎。科协和学会工作从“边缘”走向“核心”,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注,迈出了进军经济社会主战场的关键一步。
六、加强示范引领,拓展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工作模式
经过多年探索,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智库规划咨询模式、会议展览推介模式、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模式、学会企业协同创新联盟模式、科研基地共建模式、学会服务工作站模式以及信息集成平台模式等13种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鼓励探索面向地方打通全产业链、集合多方优势创新政产学研协同、引入“互联网”元素打造融合与孵化平台、利用海智基地引入海外优质智力资源、结合“双创”开展创新竞赛活动等多元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丰富了工作手段,有效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融合,示范带动作用显现。
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通过两年多时间实施,对国家重点战略区域的覆盖面显著提升,为地方政府重大需求提供咨询服务的能力显著提升,凝聚各类创新资源的能力显著提升,地方科协和全国学会进军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能力显著提升,推进多主体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实现了资源共享。
(编辑部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