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个导向”创新社会治理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探索与实践

2017-08-28 22:27:18柯东海
21世纪 2017年8期
关键词:恩施州书记基层

文/柯东海

坚持“三个导向”创新社会治理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探索与实践

文/柯东海

恩施州地处武陵山腹地,是全国最年轻的自治州和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近年来,恩施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指示精神,严格落实湖北省委关于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从党支部建设抓起,着力补齐社会共治、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取得了明显成效。村医村教进村“两委”班子、法律顾问进乡村、农民办事不出村“三位一体”基层治理创新受到中央领导刘云山、汪洋肯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省长王晓东批示全省推广恩施州律师进村、进信访接待大厅、进疑难复杂信访案件的“律师三进”法治举措。2016年8月,恩施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

坚持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导向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州委、州政府始终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纳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谋划、推动、检查、考核,强化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一是目标任务到支部。2017年5月,州委专门召开全会研究加强和改进党支部建设,强化“抓党建是最大政绩”的意识,围绕建设“合格支部”,着力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和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州领导坚持定期带队开展全州基层社会治理大宣传大调研活动,问计、问政、问需于民,即将召开州委全会讨论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出台领导下访和村党支部书记陪访工作意见,明确村书记是本辖区信访工作第一责任人,坚持信访必接,上访必陪,提升群众工作水平。

二是工作责任到支部。出台《加强和改进党支部建设的十条意见》《关于加强全州村主职干部专职化管理的指导意见》等10余个规范性文件,着力推进落实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占比达98.5%,直接参与村务决策、事务管理,服务群众,促进发展,职能实现了由“虚”到“实”的转变。根据工作实际需要,配齐负责综治(法治)工作的委员,专司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三是支持保障到支部。选派879名州县干部到建档立卡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实现了派驻第一书记、结对帮扶率100%。印发《关于按照当地副乡镇长工资水平落实村主职干部工作报酬的通知》,对履职情况好、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明显、群众满意度高的村主职干部,严格按政策兑现报酬,与评先表优、考察学习、职务晋升挂钩。2015年以来,从村干部中择优招录公务员89人。坚持“末流财政,一流保障”,将80%以上财力用于倾斜支持保障民生,每年投入5亿余元用于支持村级阵地建设和保障性经费支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导向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突出问题导向,一线工作,成效检验,把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落实到群众心坎上。

一是律师服务进家门。以“律师进村、法律便民”为载体,完善“一村一律师”制度,为2490个村(居)聘请法律顾问,覆盖率达100%,建立村级“法律诊所”2400余个,村(居)法律顾问进村入户,在村寨院落讲法,在田间地头释法,帮助群众自觉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习惯,推动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促进发展,增进和谐。鹤峰县邬阳村民陶全清外出经商,因自家林地被村委会错划给他人,寻求律师帮助,要回了林地,自愿捐出20万元在家乡建起了法德讲堂。如今,参加法德讲堂已成为广大村民一件有面子的事儿。

二是村医村教进班子。在2014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优选1383名村医村教进入村“两委”班子,其中书记、主任115人,村“两委”班子成员1268人。同时,聘请书记、主任助理207人,村务协理员129人。充分发挥村医村教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独特作用,借助文化素质高优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挥熟悉社情民意优势,优化村级班子决策。凭借自身职业优势,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去年以来,村医村教送医上门12000余次,送学上门5100余次、看望慰问孤寡老人2300余次,帮助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100余次,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便民服务进网格。针对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贫困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现实情况,着力打通便民信息化服务网络,全州88个乡镇均建立网格管理中心,建成农村网格管理站2425个,聘请网格信息管理员2691人、网格信息员21851人。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人在网上走,事在网上办,承接代办事项400余项,去年以来,办事32000余件,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最便捷的服务。

坚持共治共享导向激活基层社会治理

持续聚焦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层治理、基本党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要求,注重挖掘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创造性,寻找到全社会意愿的最大公约数。

一是着力提升能力。健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升华党员“一月有一天是党员活动日,一年每一天都是合格党员行动日”意识,下发培训基层党组织干部意见,定期组织对村支部书记轮训,重点讲授基层社会治理“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等基本实务,要求村党支部书记牢记第一责任,带头管人、牵头管事、重在管安全。激励引导广大基层干部立足岗位,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创先争优。3年来,有95名村社区主职受到省级以上表彰。借助全省首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东风,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推进人员分类改革、完善立案登记制改革,落实司法责任改革,办案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恩施州连续多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先进平安市州”,98%以上村居被州、县命名为“优秀平安村社区”。 2016年,湖北省委政法委通报,恩施州执法司法满意度位居全省第1位。

中共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柯东海调研、指导基层治理工作

二是着力激发活力。近年来,恩施州坚持人性化服务,精细化管理,动员各方面力量持续推进城乡“六城同创”,恩施市花枝山村、利川市野猫水村等28个乡村被纳入全省最美乡村建设试点,乡村知名度、美誉度不断得到提升。推广恩施市营上村“矛盾层级化解办法”,把力量“逼”到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初小,95%以上的社会矛盾实现在村级化解。推广咸丰县板桥村“一站六联”,融合法治德治自治,形成“治安联防、纠纷联调、平安联创、困难联帮、服务联心、发展联手”的“六联”模式,促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三是着力推动发展。近年来,恩施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956元增加到7985元,年均增长15.1%,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连续五年居全省前3位;减少贫困人口76.2万人,居全省第1位;财政收入总量和增速分别位居武陵山地市第1位、第2位。

如今,恩施州持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为继续推进“五州战略”(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依法治州、富民强州),努力打造“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即:世界硒都、中国硒谷,全国知名的生态富硒产业基地、华中地区重要洁净能源基地,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加快建设绿色、繁荣、开放、法治、文明的全国先进自治州,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催生了赶超跨越的强大气场。

(作者系中共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猜你喜欢
恩施州书记基层
恩施州创新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大赛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2:20
基层在线
人大建设(2020年2期)2020-07-27 02:47:54
“改变”让城市更“优雅” 恩施州老旧小区“变身”记
中华建设(2020年5期)2020-07-24 08:55:10
读书记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4:10
集书记
大书记讲给小书记的为政之道
红土地(2016年12期)2017-01-15 13:47:00
走基层
大众摄影(2016年4期)2016-05-25 13:19:48
恩施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效的对策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