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齐,吴永常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理论探讨·
中国传统规划布局理论与农业园区“规划五纲”之辨析*
吴思齐1,吴永常2※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目的]通过将传统规划布局理论中的“龙、砂、水、穴、向”五大要素,分别与农业园区规划中的大环境政策分析,地形地势定位,实地调研与自然、社会资源分析,空间规划以及产业规划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创新性提出“规划五纲”概念。[方法]运用交叉比较法,结合农业园区规划中“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传统哲学中关于“天人合一”理论,对中国传统村镇营建经验与农业园区规划进行比较研究。结合“地理五诀”相关知识,分析传统规划布局理论与农业园区规划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运用到规划实例中去。[结果]解析了传统规划布局理论与农业园区规划要素之间的关系,以“龙、砂、水、穴、向”对应“政策定势、资源勘查、要素配置、空间布局和产业路线”,即在农业园区规划实践中,依托地理五诀,以龙作为政策定势的依据,以砂进行自然资源勘察分析,以水进行流动要素配置,以穴确定空间规划布局,以向规划产业特色路线。[结论]古为今用,实践创新,“规划五纲”在河南淅川福森丹江生态农业园区进行了规划实例验证,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对未来农业园区规划工作,具有有益的借鉴意义。
农业园区 中国传统规划布局 风水理论 地理五诀 规划五纲
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的定义发出了质疑。现代科学一味强调功能主义的繁荣仅仅追求技术的提升,将对本质和现象的认知武断地划分为真理和假象,这会破坏自然与社会、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平衡[1]。随着量子物理学不确定性原理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人们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中国传统规划布局理论则主要从“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出发,以“空间”和“时间”2个维度将经验与哲思相结合,提出了地理环境、阴阳辩证、吉凶心理场、风水景观等理论方法。当今科学的发展要求注重人文环境与自然要素的结合,并且已经在国内外许多领域形成了有益的结合、借鉴,诸如建筑风水学、环境风水规划、园林艺术和地产择址等方面。分析这些积极的实践成果,文章尝试将中国传统规划局部理论应用到农业园区规划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中。抓住农业新常态下的机遇和挑战,摒弃单纯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发展观还国人以绿水青山,促进农村经济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2-3]。另一方面农业园区的多学科性、工具的多样性和缺少规范性,造成当今农业区域规划进入了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4]。实践远远超于理论的规划模式,为规划人员提出了哲学思考:能否应用传统文化体系指导中国特色农业规划建设。如何将各要素聚集起来,最大限度地壮大有生命力的农业产业发展,发挥它的空间布局功能与集聚效应以凸显区域优势,使规划方案符合“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观是现今农业园区规划理念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人类最初的聚集地多是遵循山形水势自发集聚选择的理想居住地。伴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以及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体系的自主寻找更加适宜居住、适合发展的规划布局理论。其发展脉络见表1[5-18,21],萌芽于先秦,初成于秦汉,形成体系于魏晋南北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所依据的哲学体系是《周易》的“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融洽和谐。
中国传统规划布局理论其核心在于“时空观”,即围绕“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在最佳空间与最吉时刻进行规划建设。“时间”在于择日、占吉、灾害预警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与估算,体现的是宗族观、习俗、经验等,是一种动态的理念。“空间”则是选址择居以及空间布局,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客观要素。另一方面破土动工的时间又影响着地区营造成功与否的可能性,而选择地址以及空间布局的稳定性又决定着未来发展的趋势性,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种以发展的眼光进行规划的理论。
而在选址定位以及空间布局的具体方法上,古人逐渐记录总结出了一些习俗和规律。选址定位,一般称为“相地”,古书中提到的“堪地舆天[7]”,“天”主要指气候、星象、云雨变化的经验,“地”主要指地理地质、水文土壤、自然资源等要素。空间布局,包括城镇村落的营建以及住宅院落的建造。根据所选地点的山形地势、生活方式、生产发展等因素,中国古代布局大体分为3个类型[20]:平原、山地和水乡。平原聚落主要以“十”字交叉的形式区块化的向外扩张,其特点是呈现几何形,具有一定的中心性以及对称性。山地聚落或平行或垂直于山体等高线建设,特点是受高程、坡度、坡向影响较大。水乡聚落临水而建更随水而走,取决于水流的走势以及湍缓,其特点一般呈现为条带状。山地与水乡对地形的依赖性较大,而平原对地质的依赖性极强。在选定的区块里,土壤的肥沃、水资源的丰富决定了聚落的形成与扩张,阳光朝向等人居环境也逐渐影响着房屋建设、道路布局等。
综上中国传统规划布局理论中,山川地理、天文气候等因素均约束着选址、布局的决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城镇聚落以及建筑物的营造有了更详细的要求。到清朝时,除了基本的居住环境要求,还加入了审美趋向以及心理愉悦的要求,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规划布局理论体系,同时也涌现了许多集大成的著作。
表1 中国传统规划布局理论发展脉络以及理论体系
脉络节点内容代表作理论体系商周周易演八卦———分为卜筮和方位布局《易经》、《周礼》以爻象符号记录、演算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春秋战国具体应用到选址择地和空间布局之中《管子》、《考工记》、《商君书》等制定了九经九纬的“九宫格”城市建设制式并对生产生活空间发展进行功能划分秦汉具体应用在军事防卫和丧葬文化之中《汉书》、《太平经》天文、地理学的发展丰富了理论内涵,并逐渐形成阴、阳二宅的理论体系魏晋开始形成“玄学”学说,并进入民间《葬经》、《管氏地理指蒙》形成理论和实践的体系。但受时代局限,理论研究上逐渐偏向玄学唐宋设立专门机构,流派纷呈《疑龙经》、《撼龙经》星象占卜、仰观于天成为主流理论根据发展侧重的不同,逐渐形成三派:“理气派”、“形势派”、“择日派”明清集大成的时代《地理五诀》、“样式雷”以形势派“龙砂水穴向”选址和平格图形绘制方法和烫样的模型展示方法将规划标准化
2.1 传统规划布局理论与规划实践的聚焦
通过分析传统规划布局理论发展脉络,在传承至今的理论体系中,大体可分为3家:形势派,注重峦头方位上的信息; 理气派,注重时运生克方面的原理; 而“日家”比较特殊,常用于建宅、修缮、搬迁时选择吉日。但三家和核心本质都是对资源的分析与利用,尤其“形势派”的选址布局方法,与当今规划之间可能存在着积极地指导意义。
该文将中国传统规划布局理论中,通过不断研究、积累、去芜存菁而发展起来的相地经验,与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实践聚焦,借鉴“地理五诀”的选址布局方法,采用数字沙盘的技术手段,探索最优区位、合理布局、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纲要,并进一步归纳“规划五纲”。
2.2 地理五诀与规划五纲
《地理五诀》是形势派的集大成之作,分别从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5个要素对相地之学进行了总结[18]。(1)觅龙是对山脉的起止形势的考察“寻龙捉脉”、“寻龙望势”,是视角下的大环境观形察势; (2)察砂是对吉祥地周围群山的考察,是顺承龙之吉凶的关系; (3)观水是对水的来源,走势和质量3个方面进行考察,并应用水的交流沟通作用承载生气; (4)点穴是综合考虑寻找最适宜的真穴吉地,通过寻龙点穴,确定内外相适应的吉地;(5)取向是根据子午、壬北方位选定建筑物的朝向,根据中轴原则等进行景观建筑的补缺,使整体风水相和谐,促进协调发展。
研究发现“地理五诀”理论体系中的“龙、砂、水、穴、向”,与今天的农业园区规划活动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表2针对这种联系进行探索,将其尝试归纳为“规划五纲”:“政策定势、自然资源、流动资源、空间布局和产业路线”,由于其原有五诀的高度凝炼性,仍沿用五诀简称,但是赋予其规划要素意义,期望可以为农业园区规划提供直接有益的借鉴。
表2 地理五诀与规划五纲
简称名称 五诀意义 现代意义五纲名称五纲意义规划意义龙觅龙山脉形势宏观大环境观形察势政策定势政策分析与定势分析规划依据:确定规划背景、规划思路以及规划原则,使园区规划合法可行砂察砂小山、地形因地制宜、资源勘察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勘查与分析调研分析:自然资源土地要素、生物要素、气象要素、农业要素的综合分析与配置水观水水源、势、质 水质、交通、生气流动资源社会资源的勘察与分析以及流动要素的配置调研分析:社会资源流动要素道路、电力、设施、通讯、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的综合考量穴点穴真穴吉地地质检验、内外相合空间布局核心区的确定以及空间布局、功能定位的设计空间规划:基于SWOT分析方法确定核心区及其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向取向朝向、景观补缺建筑物方向、中轴原则产业路线选择因地制宜的产业及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产业规划:产业补缺,突出区域特色构建产业技术路线图
以河南淅川福森丹江生态农业园区实践为例,用“规划五纲”对其进行验证。
图1 水位线变动图以及高程模型
3.1 龙
以“龙”确定园区的规划依据及思路。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和水源地, 4万hm2的丹江口水库镶嵌其中。淅川农业园区位于丹江口水库北岸,那么南水北调工程和美丽乡村计划就是未来园区发展的大势所依。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大坝的蓄水要求,规划组模拟制作了水位线从155m上升到172m时的地形变化图(图1)。应用园区数字高程模型地图来分析,明显能够看见地形轮廓似乎呈现为动物形状。恰恰暗合了古代建筑规划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布之势。符合三会局,辛子丑会水局属北方,寅卯辰会木局属东方,巳午未会火局属南方,申酉戌会金局属西方的分布。
综上,这是一个既摸清了园区地理环境的来龙去脉,又充分考虑了园区内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从而使规划的结果符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必然抉择的规划案例。它既能满足园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发展要求,也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也为提升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创造了条件。把摸准政策方针和自然地理中的“龙脉”统一起来,作为构建农业园区发展的大方向。不但是河南淅川福森丹江生态农业园区规划的意义所在,也是指导农业园区规划的大趋势。
3.2 砂、水
以“砂、水”分析园区内自然要素和流动要素,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园区位于丹江口大坝以北,朱雀头朝南尾在北,是展翅高飞跃过大坝的姿态。另外从地形上看园区南方皆是水,而朱雀砂是尾部较高较陡,那么在自然降水的情况下符合百川纳海的生气相沟通的原则,达到一种水火相平衡的状态,也就不会造成水系的泛滥达到一种自然的和谐。综合东西青龙属木,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所以规划时应倾向于苗木建设; 白虎属金,利于推广设施农业和示范科技园区,所以规划时应偏重于有机精品农业。
另一方面通过高程分布图(图1)可见整体山地走势依然为北高南低朱雀的尾巴翘得太高,那么水在山上必定顺流而下,不利于水系的互相补充,也会冲击山脚土壤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因此,规划中必须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予以解决,比如建设水利工程,减缓水流由山上下冲的势头。或以沟渠将之导入水系支流及湖塘之中用以灌溉或养殖,既减少水害又能有效利用其发展多种经济。而至于水的五行吉凶与人的关系现在科学还不能给予完整准确的解答,仅将目光的关注点放在水利对园区生产生活的影响上来看,通过对水资源的充分认识,在规划中达成自然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效益。
3.3 穴
吉穴分析,南水北调,龙腾虎跃; 自然法道,山环水抱。“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土居中央”,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阴极阳生。不完全以功能来划分而是更加注重自然美与感观心理场的舒适。构成园区的空间布局形成“五子登科”:山顶戴帽子、山腰建园子、山坡盖棚子、山根系带子、山水绿裙子。根据规划区域龙的地形、高程落差、库区建设的指导要求,遵照生态适宜原则,在不同海拔区域,布局不同的植被类型。从山顶到淹没区布置如下:一是山顶戴帽子,即在规划区域的山顶坡度25°以上山地上,结合该区的土壤植被类型,以保护为主,建设生态林; 二是在山腰建园子,坡度7~25°,以果品种植为主,满足有机和绿色生产及采摘、观光和体验的需求; 三是山坡盖棚子,即在坡度0~7°的耕地上建设设施农业,周年提供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和体验观光等; 四是在山根系带子,即在海拔170~172m沿线种植绿化树种,建设美丽的环山公路带; 五是山水绿裙子,即在海拔170m岸线以下的消落区种植水生植被,发挥水土保持、美化环境的作用。以5个层次逐层引导生气的循环,预示着规划园区的相互拱卫节节攀高。
3.4 向
在产业选择上遵循“向”的循环相生要求,力求做到产业链协调共享,相互促进发展模式。更重要的是在于对规划园区内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补缺互助作用。根据淅川农业园区产业布局绘制产业技术图(图2),实现农业产业链生产、加工、销售的链条化发展,将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示范功能、服务功能以及休闲功能相融合,构建集约化生产经营体系,对园区产业查缺补漏推进整体协调发展。
图2 淅川规划产业技术路线
中国特色规划布局理论是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批驳与修正,也正是这样的历程,才让它历久弥新,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对于中国传统规划布局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一定要建立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前提之下。利用传统哲学中天地人相和谐的理论指导农业园区规划的实践,在农业园区划领域开辟出一条兼具中华传统与现代科学完美结合的新思路。农业园区规划,不仅要注重政策导向、产业规划和科技发展,更要注重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研究中国传统规划布局理论与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之间的关系,转变农业园区规划的传统理念,符合未来农业园区规划研究发展的大趋势,能为美丽乡村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开辟新的思路。
[1] 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143
[2] 李英. 丝路经济带地区农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与路径选择.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5): 160~165
[3] 尹昌斌, 程磊磊,杨晓梅,等.生态文明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1): 15~21
[4] 信军. 农业园区规划编制内容初探.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 35(5): 117~122
[5] 史善刚. 论河图洛书与八卦起源.史学月刊, 2007, 5(8): 79~88
[6] 张述任. 黄帝宅经:风水心得.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9.23~65
[7] 周文王. 易经.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 2~5
[8] 徐正英, 常佩雨译.周礼.北京:中华书局, 2014.45~52
[9] 房玄龄著. 刘绩注.管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7
[10]闻人军注. 考工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53~55
[11]石磊译. 商君书.北京:中华书局, 2011.106~133
[12]班固. 汉书.北京:中华书局, 1962.3641~3681
[13]立人编译. 太平经.贵州:贵州大学出版社, 2012.79~82
[14]于希贤. 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序言.北京: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6,(1): 216~223
[15]管辂. 管氏地理指蒙.北京:中华书局, 1986.44~46
[16]杨筠松著, 郑同校,寇宗谨注.地理点穴撼龙经.北京:华龄出版社, 2011.5~62
[17]杨筠松著, 郑同校.秘藏疑龙经大全.北京:华龄出版社, 2015.9
[18]赵九峰. 地理五诀.北京:中华书局, 1936.3~6
[19]李琦珂, 曹幸穗.中日韩三国“风水”文化比较研究.东北亚论坛, 2013,(1): 108~118
[20]彭一刚.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54~58
[21]耿威, 王其亨.样式雷图档中的恭王府花园.中国园林, 2010, 26(9): 64~67
ANALY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LANNING AND "PLANNING FIVE CLASSES"*
Wu Siqi1,Wu Yongchang2※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Resource and Regional Planning, CAAS, Beijing 100081, China; 2.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Development, CAAS, Beijing 100081,China)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Planning five classes" through compar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lanning with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planning. There are five element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planning theory, i.e., "Dragon, sand, water, hole, direction", which can correspond to the elements in modern agriculture park planning, i.e., policy, geography, natural and social resources, space layout planning and industry planning. Combin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lanning theory, it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layout theory and agricultural park planning, and then applied to the practical plann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om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planning, i.e., taking the "dragon" as the basis of policy making, the "sand" as natural resources, the "water" as factor allocation, the "hole" as spatial layout, and the "direction" as industry planning. And then, the concept was used for the planning of Fusen-Danjiang agricultural park, and had good application effect. The results can serve for the planning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park.
agricultural park; Chinese traditional planning; Geomancy theory; five geography formulas; five planning classes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524
2016-04-29
吴思齐(1990—),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方向:空间农业规划。※通讯作者:吴永常(1970—),男,陕西渭南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空间农业规划。Email:wuyongchang@caas.cn
*资助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空间农业规划方法与应用研究”
TU981
A
1005-9121[2017]051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