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瑞,高 阳※
(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北京 100193;2.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整治综合效益分类*
张 瑞1, 2,高 阳1, 2※
(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北京 100193;2.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
[目的]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但各地级市差异明显,各类整治工程效益迥异。根据不同盟市发展与地区定位,从自治区层面综合分析不同类型土地整治综合效益,确定地区土地整治目标和重点,对部署土地整治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使用灰色关联模型,选取经济、社会和生态3方面共10个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期间12个盟市的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内蒙古整理工程综合效益最显著的地区位于东部的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4盟市,复垦工程综合效益最显著的地区位于通辽市、兴安盟和西部的巴彦淖尔市和鄂尔多斯市等传统煤矿产区,开发工程以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和通辽市综合效益最为显著。依照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综合效益位序排列,内蒙古12个盟市可划分为4类,其中第I类为均衡发展重点整治区域,第Ⅱ类为土地整理工程效益优先区域,第Ⅲ类为土地复垦工程效益优先区域,第Ⅳ类为复合类型整治区域。与第I类区域相比,后3类区域各类工程综合效益略低,但具有明显的优势类型。[结论]作为我国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内蒙古土地整治工作应考虑不同区域发展条件的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因地制宜,适度整治。
土地整治 综合效益 灰色关联 层次分析 内蒙古
土地整治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因生产建设活动或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治理,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1],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2],包括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近1/4,呈现中低产田比例大、利用方式粗放、基础设施条件差等特点[1],具有巨大的土地整治空间。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基础薄弱,民族成分复杂,在生态脆弱的同时兼具经济脆弱。因此,土地整治工程作为经济、社会、自然的综合治理手段,也是解决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居民贫困、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十二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工作建设,项目已涉及全区12个盟市的86个旗、县、区,总投资131.73亿元,截止2015年,全区耕地整治总规模达150万hm2,受益农牧民超过200万人。
作为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土地整治工程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方面促进了地区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繁荣[3]。因此,科学全面的评价土地整治效益,可为土地整治实施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决策和有效技术支撑。目前已经有大量工作采用层次分析法[4]、回归模型[5]、模糊数学[6-8]、贝叶斯概率模型[9]、能值方法[10]等方法对土地整治效益进行评价。但既有效益评价多针对单一类型的土地整治[11],研究者更多的关注大城市郊区[12]、东部沿海区[13-14]以及粮食主产区[15]。实际上,不同类型的土地整治工程各有侧重,土地整理通过田、水、路、林、村等的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土地复垦则侧重于使因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破坏的农用地恢复,而土地开发侧重于将宜农土地开发成耕地或农用地。国外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不同区域类型会对土地整治的效益产生重大影响。如芬兰[16]的研究发现,针对不同农业类型的进行因地制宜的土地整治有助于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加拿大魁北克省[17]气候严寒,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该省土地整治工程严格控制建设总量,十分注重挖潜,避免资源的浪费。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生态过渡地区,横跨29个经度,区域差异明显,各类整治工程效益迥异[18-19]。同时,该地区居民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高,生活水平低。在内蒙古实施土地整治工程,不仅是土地资源管理的自然性工程,更是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因此,生态脆弱地区土地整治在兼顾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特别需要注意生态效益,实现综合效益的多方共赢。根据不同盟市发展与地区定位,从自治区层面综合分析不同类型土地整治综合效益,确定地区土地整治目标和重点,对部署土地整治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灰色关联模型作为一种兼备精确性与操作的便捷性的方法[20],可实现一定区域范围内土地整治工程评价结果相对大小的排序[21]。文章分析了内蒙古在“十二五”期间的土地整治工程空间分布及增产效果,采用灰色关联模型,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等3个方面入手,对“十二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的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工程进行评价,比较得到各盟市综合效益较高、可优先开展的整治类型,以期为自治区“十三五”的土地整治工程布局提供建议。
内蒙古自治区(37°24′N~53°23′N,97°12′E~126°04′E)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土地总面积1.183 0亿h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2%,其中耕地915.5万hm2[22]。“十二五”期间,全区耕地整治总规模达150万hm2,其中,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3.854万hm2,项目区内新增耕地率平均超过5%,节水率平均达到30%以上,粮食生产能力平均提高20%以上;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模3.0万hm2,补充耕地0.6万hm2; 工矿废弃地复垦规模2.6万hm2,补充耕地0.62万hm2;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宜农后备土地资源规模0.525hm2,补充耕地0.43hm2。土地整治新增的耕地占土地整治区耕地面积的3.6%,新增的农田防护林占土地整治区防护林面积的27.1%。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三类整治工程涉及全区12个盟市的86个旗、县、区,其中整理、复垦及开发工程分别涉及57、26及27个旗、县、区。不同类型工程的空间分布有较大差异(图1),土地整理工程分布范围最广,规模大。复垦工程则多集中在传统煤炭矿区。开发工程集中于自然条件适宜耕种且耕地后备资源较多的地区,如东部与吉林交界的通辽市、兴安盟等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因此,对内蒙古地区不同类型的整治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探究其区域差异,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该文数据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土地整治成果汇编》,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以及内蒙古土地整治中心提供的土地整治成果相关资料,以及《内蒙古统计年鉴2015》、《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整治规划说明(2011~2015年)》等。
图1 “十二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分布
2.1 指标体系构建
促进农作物增收、提高经济效益是整治工程的出发点,直接受益者是整理区域内的居民,土地整治不仅能有效利用闲置资源,还可以优化生产配套设施,有效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缩小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体表现为土地经整治后数量增加、生产能力提高、投资回报率增加以及生产条件的改善等4个方面。社会效益方面,土地整治可提高区域的粮食自给率,促进当地农业发展,保证区域与国家的粮食安全。在生态效益方面,土地整治可以提高项目区内植被覆盖度,农田实现小网格的农田防护林网化。部分灾毁地和煤矿废弃地得到治理复垦,也可极大地改善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针对经济、社会和生态3方面效益,参照此前土地整治效益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20,23-24],选取10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表1)。以邮件的形式发放问卷进行专家实名制打分,发放问卷15份,通过一致性检验,回收有效问卷12份,回收率80.00%,作为各指标权重评判依据。
表1 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指标
效益指标公式备 注经济效益A1耕地数量A11=ΔSM×100%A11:新增耕地率(%),ΔS:相应整治类型的耕地增加面积(hm2),M:建设规模(hm2)A12=ΔSM×100%A12:耕地面积变化率(%),S:整治前耕地面积(hm2),ΔS:相应整治类型的耕地增加面积(hm2)生产能力A13=ΔPP=×100%A13:增产比例(%),ΔP:相应整治类型的粮食的增加产量(万t),P为整治前粮食产量(万t)A14:单位面积新增耕地年产值(万元),V:相应整治类型的新增耕地年产值(万元),ΔS:相应整治类型的耕地增加面积(hm2)投资回报率A15=ΔSIA15:单位投资新增耕地面积(hm2),I:项目总投资(万元),ΔS:相应整治类型的耕地增加面积(hm2)A16=ΔNI×100%A16:投资收益率(%),ΔN:相应整治类型年新增净收入(亿元),I:项目总投资(亿元)生产条件A17=RQ×100%A17:耕作沟渠条件改善率(%),R:相应整治类型农村道路面积(hm2),Q:项目规模(hm2)社会效益A2粮食自给率A21=ΔS×BA×IA21:相应整治类型单位投资新增耕地可供养人数(人/万元),ΔS:相应整治类型的耕地增加面积(hm2),A:内蒙古耕地总面积(hm2),B:内蒙古总人口(万人),I:项目总投资(亿元)农业发展水平A22=VBaA22:人均新增耕地年产值(元/人),V:相应整治类型的新增耕地年产值(万元),Ba:农民总人口数(万人)生态效益A3绿色植被覆盖A31=ΔF+ΔG+ΔST×100%A31:绿色植被覆盖率提高率(%),ΔF:相应整治类型的林地面积增加值(hm2),ΔG:草地面积增加值(hm2),ΔS:相应整治类型的耕地增加面积(hm2),T:整治区总面积(hm2)
2.2 灰色关联分析评价
2.2.1 土地整理工程灰色关联分析
(1)确定土地整理的参考数列和各盟市比较数列。现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赤峰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共12个盟市,构成灰色关联模型的比较数列,分别以Xi(i=1, 2, 3,…, 12)表示。然后从每个观测指标中选出最大值构成参考数列,以X0表示,X0意为当前土地整理情况相应类型下的最优数列,即当前情况下,假设可以得到各项均为最佳状态的情形。每个数列共有之前选取的共10个观测指标。假设一个参考数列为每一个观测项目的最大值,得到最优组合数列,将每个项目与参考数列对比,关联程度越大,则两者之间的联系紧密,反之亦然[25]。构建得到的土地整理评价矩阵如表2所示。
表2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矩阵
比较数列/参考数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A11A12A13A14A15A16A17A21A22A31X18 7501 1721 1720 0370 20113 0000 0310 833197 4001 240X28 8460 8530 8530 0390 1218 4000 0000 504125 7000 936X38 6210 4610 4610 0540 0020 2000 1110 0082 9000 019X47 3551 4321 4320 0370 77043 0000 0003 197748 7003 086X53 4940 9100 9100 0350 73138 6000 0003 036683 5003 897X66 5130 9180 9180 0350 73039 6000 0003 032670 8002 957X74 0181 3611 3610 0300 57550 2000 0002 390452 4002 827X86 6671 3561 3560 0290 0534 3000 0000 22241 0000 487X98 7351 7871 7870 0380 21313 1000 0020 883212 2002 004X103 7070 7420 7420 0400 15910 2000 0560 661171 3000 893X114 8011 3981 3980 0380 39923 9000 0001 658408 4001 539X123 7500 4090 4090 0370 0110 6000 1320 04711 1000 103X08 8461 7871 7870 0540 77050 2000 1323 197748 7003 897
(2)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1)
(3)计算各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点关联系数。
(2)
式中,ζi(j)是i地区j指标的点关联系数,λ为0~1之间的分辨系数,该研究依照一般选取规则,选择0.5。
表3 土地整理各指标权重
指标A11A12A13A14A15A16A17A21A22A31ωj0 1050 1040 1060 1220 1050 0970 0700 0930 1160 082
(5)计算比较数列Xi对参考数列X0的加权关联度。
(3)
式中,ri为i地区比较数列Xi对于参考数列X0的加权关联度。根据加权关联度结果(表4),可以得到,土地整理工程综合效益顺序为赤峰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兴安盟>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呼和浩特市>阿拉善盟>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包头市>乌海市,赤峰市和呼伦贝尔市最为显著,乌海市、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最不显著,其中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的评价结果相等。
土地整理反映出各盟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方式越是粗放浪费,越是不合理,土地整理可以得到的效益可能会越高,当然,这与当地的人口数量,经济社会条件也有一定的关系,可能存在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耕地质量低下,广种薄收等现象。
表4 土地整理比较数列对参考数列的加权关联度
比较数列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ri0 6490 6070 6030 8600 8110 7890 7750 6100 7120 6070 6900 619
2.2.2 土地复垦工程灰色关联分析评价
依照以上方法,构建土地复垦工程评价矩阵、各指标权重以及最终的加权关联度结果(表5)。土地复垦的综合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整治工作之前的各盟市对土地的利用情况,土地毁损情况越是严重,得到的土地复垦效益就可能会越高。“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土地复垦各盟市综合效益由高到低为:兴安盟>通辽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赤峰市>阿拉善盟>锡林郭勒盟>包头市>呼伦贝尔市>乌兰察布市>乌海市>呼和浩特市,兴安盟、通辽市和鄂尔多斯市最为显著,呼和浩特市和乌海市最不显著。
表5 土地复垦比较数列对参考数列的加权关联度
比较数列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ri0 8090 7810 5230 8140 6890 7890 6580 6820 6960 8230 7540 524
2.2.3 土地开发工程灰色关联分析评价
同样依照以上方法,构建土地开发工程评价矩阵、各指标权重以及最终的加权关联度结果(表6)。土地开发与地区土地的先天条件、发展需求和城市功能区划有很大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开发综合效益。各盟市土地开发综合效益由高到低为: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通辽市>包头市>赤峰市>兴安盟>呼和浩特市>乌海市=乌兰察布市=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土地开发的综合效益以巴彦淖尔市和鄂尔多斯市最为显著,乌海市、乌兰察布市、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最不显著,阿拉善盟没有开展土地开发项目。
表6 土地开发比较数列对参考数列的加权关联度
比较数列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ri0 6530 7510 5720 6870 5720 7720 6790 5720 5720 8250 8720 572
根据灰色关联模型计算得到“十二五”期间各盟市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综合效益相对次序(图2),可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土地整治综合收益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整理工程综合效益最显著的地区位于东部的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4盟市,复垦工程综合效益最显著的位于通辽市、兴安盟和西部的巴彦淖尔市和鄂尔多斯等传统煤矿产区,开发工程以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和和通辽市综合效益最为显著。
图2 “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盟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综合效益
各地土地整治的重点也有所不同。按各类土地整治综合收益位序对不同盟市土地整治结构进行分类(图3)。第I类为均衡发展重点整治区域,包括通辽市、兴安盟、赤峰市和巴彦淖尔市4盟市。该类区域各类土地整治工程效益显著、发展较为均衡,是内蒙古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开展区域,其中兴安盟、赤峰市和巴彦淖尔市分别在土地复垦、整理和开发工程综合效益上位列综合效益首位。从整治规模看,该类区域土地整理工程规模占内蒙古的52.75%,其中通辽市和兴安盟规模分别占15.75%和15.11%,赤峰市达到13.96%。该类区域土地复垦工程规模占内蒙古的48.25%,其中兴安盟达到了21.30%。该类区域土地开发工程规模占内蒙古的60.77%,其中巴彦淖尔市占35.61%,赤峰市、通辽市和呼伦贝尔市也在10%以上。东部通辽市、兴安盟和赤峰市与东北地区接壤,水热条件良好,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同时具有一定种植传统,是内蒙古土地整治重点区域。西部的巴彦淖尔市依托黄河沿岸自流灌溉的优势,是我国优质特色小麦生产基地,同时是内蒙古黄河流域治地节水、增粮富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重点区域,土地整理规模大。同时,巴彦淖尔市矿产资源丰富,在以往的矿山开采中忽视了土地保护问题,遗留了大量的待复垦土地,因此在土地复垦方面综合效益也较为显著。在土地开发方面,巴彦淖尔市未利用地以自然保留地为主,自然条件好,开发难度不大。
图3 内蒙古各盟市土地整治综合效益结构分类注:I为均衡发展重点整治区域; Ⅱ为土地整理工程效益优先区域; Ⅲ为土地复垦工程效益优先区域; Ⅳ为复合类型整治区域
第Ⅱ类为土地整理工程效益优先区域,包括呼伦贝尔市和乌兰察布市。该类区域土地整理工程方面综合效益显著高于其他两类区域。从规模上看,呼伦贝尔市土地整理规模为自治区首位,占自治区的19.73%,乌兰察布市占8.62%,在复垦和开发中,两地规模均较小。该类型区域土地整理工程规模大,同时地多人少,呼伦贝尔市和乌兰察布市人均耕地资源分别为0.44hm2/人和0.33hm2/人,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土地利用以牧业为主。根据评价结果,此类地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显著,但开发的效益位序很低。在此类地区应实施土地整理工程优先的区域策略,既可以补充自治区因建设用地占用的耕地,又能确保区内耕地面积及国家粮食安全,进行土地开发时需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Ⅲ类为土地复垦工程效益优先区域,包括阿拉善盟、锡林郭勒市和乌海市3盟市。该类区域在土地复垦工程方面综合效益更为显著。从整治规模上看,这3个盟市整体土地复垦工程规模大,取得的综合效益也相对显著,其中锡林郭勒市的土地复垦面积占全自治区土地复垦的6.97%,而整理和开发面积分别仅占自治区相应类别的2.73%和0.46%,乌海市土地复垦面积占全自治区土地复垦的4.15%,整理和开发面积分别相应类别的0.10%和0.14%。阿拉善盟的土地复垦面积比例占全自治区土地复垦的2.05%,整理占0.52%,没有进行土地开发工程,这与阿拉善盟的自然环境有较大关系。阿拉善气候干旱缺水,降水几乎不产生径流,多风沙,沙漠戈壁广布,沙漠和戈壁面积占全盟面积的62.7%,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与其相平衡的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植物多为具有不可替代的超旱生种类。因此,未利用地开垦十分困难,且容易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开垦土地易因缺水而再度弃荒,在阿拉善这样风险高、开发工程综合效益不显著的地区进行土地开发工程建设,需特别谨慎。
第Ⅳ类为复合类型整治区域,包括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和呼和浩特市。该类区域表现为两类土地整治工程综合效益较为显著,其中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在开发和复垦工程上综合效益显著,呼和浩特市在开发和整理工程上效益显著。鄂尔多斯市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从规模上看,鄂尔多斯市的土地开发面积占自治区土地开发工程面积的19.99%,复垦占1.89%,比例不高,但在综合效益方面,土地开发和复垦的效益均较为显著。包头市是内蒙古的经济强市,在“工业反哺农业”政策下,积极开展了矿山的恢复治理,同时在重工业发展中,适度的进行了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开发的综合效益显著。呼和浩特市人均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达到352.46m2/人,指标明显偏高,农村居民点规划滞后,内部布局比较松散,评价结果也显示在此地区开展土地整理效益显著。
(1)作为我国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内蒙古土地整治工作虽然开展较晚,但所带来的效益显著。灰色关联模型可以体现出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各效益的相对优劣情况。地域上,不同地区各类土地整治综合收益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土地整理工程分布范围广,规模大。复垦工程则多集中在传统煤炭矿区。开发工程集中于自然条件适宜耕种且耕地后备资源较多的地区。
(2)土地整治可以增加耕地面积、促进农作物增收,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可以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植被覆盖度。从土地整治各项指标来看,经济效益上,整理工程新增耕地率大多保持在3%~8%,复垦和开发的新增耕地比例平均约为40%和7%。土地整理(不含中低产田整理)、复垦和开发工程土地生产能力提高率为1%、0.08%和0.05%左右,单位面积新增耕地年产值提高290~540元/hm2不等; 土地整理万元投资新增耕地面积0.002~0.77hm2左右,土地复垦和开发平均万元投资新增耕地面积分别为0.11hm2和0.07hm2。社会效益上,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整理、复垦和开发的单位投资新增耕地可供养人数达到1.37人、0.64人和0.05人;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新增耕地年产值稳定在135元左右。在生态效益上,通过实施土地的整治,绿色植被覆盖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其中复垦工程的提高率最高,平均达到14.41%,其次是开发工程,平均为7.18%,整理工程绿色植被覆盖率平均提高率为1.67%。
(3)依照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综合效益位序排列,内蒙古12个盟市可划分为4类,其中第I类均衡发展重点整治区域,包括通辽市、兴安盟、赤峰市和巴彦淖尔市4盟市; 第Ⅱ类为土地整理工程效益优先区域,包括呼伦贝尔市和乌兰察布市; 第Ⅲ类为土地复垦工程效益优先区域,包括阿拉善盟、锡林郭勒盟和乌海市3盟市; 第Ⅳ类为复合类型整治区域,包括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和呼和浩特市。与第I类区域相比,后三类区域各类工程综合效益略低,但具有明显的优势类型。
当然,该研究还存在拓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探究。首先,该研究的数据来源为内蒙古各个项目区,灰色关联模型并不能体现各个评价指标的整治前后的绝对效益,各个地级市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而在评价中将各个地级市作为评价单元,结论会有所偏差。此外,土地整治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这导致一些原有生物因不适应新环境而灭绝,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而现有工程评价体系中缺乏相关数据支撑,土地整治的生态负效益方面还有待挖掘,这也是当下土地整治工作所忽略的方面[26],在此后的土地整治工作和效益评价中应进一步加强对生态效益的评价,考虑内蒙古不同区域发展条件的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因地制宜,适度整治。其次,除以耕地为主的土地整治外,内蒙古地区的人工饲草料基地整治在牧区草原建设、保障畜牧业稳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人工饲草料基地整治建设,可以有效增加饲草料供给,缓解天然草原压力,有助于退化沙化草场的恢复。然而,相比农区,牧区生态脆弱,在整治中需谨慎考虑当地草场资源禀赋、水利灌溉条件等土地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27]。整治建设的关键是宜牧和宜耕评价标准的确定,以及高标准建设中“标准”的科学核算。目前,我国耕地整治潜力的测算多通过潜力分等确定宜耕地的范围,研究较为成熟,但宜牧评价多依照理论载畜量估算,研究较少。截止2015年,内蒙古自治共有牧业旗33个,草场面积达4279.29万hm2,饲草料地潜在建植面积约848万hm2。但现有人工草场的建设多以旱作为主,水利设施配套滞后,因气候、水肥、种植利用等条件差异较大,生产力差异巨大,干草平均每667m2产量在100~750kg不等,青贮玉米平均每667m2产量2 000~5000kg不等。可见,内蒙古地区牧场整治必须在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持水土平衡的前提下,建立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进行适宜度评价,在有条件的地区结合草原建设工程进行整治,这也是未来整治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http://www.lcrc.org.cn/Portals/0/pdf/%E6%96%B0%E5%85%A8%E5%9B%BD%E5%9C%9F%E5%9C%B0%E6%95%B4%E6%B2%BB%E8%A7%84%E5%88%92%EF%BC%88%E5%8D%B0%E5%88%B7%E7%A8%BF%EF%BC%89.pdf,2012
[2] 胡振琪, 余洋,付艳华,等.2014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5年展望——土地整治分报告.中国土地科学, 2015, 29(3): 13~21
[3] Luo W,Timothy D J.An assessment of farmers’ satisfaction with land consolidation performance in China.land Use Policy, 2017, 61: 501~510
[4] 吴九兴, 杨钢桥.农地整理项目的绩效评价及其空间特征研究——基于湖北省2001~2009年322个省级项目.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21(9): 1046~1051
[5] Jin X,Zhang Z,Wu X,et al.Co-ordination of land exploitation,exploitable farmland reserves and national planning in China.land Use Policy, 2016, 57: 682~693
[6] Guo B,Jin X,Yang X,et al.Determining the effects of land consolidation on the multifunctionlity of the cropland production system in China using a SPA-fuzzy assessment model.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2015, 63(63): 12~26
[7] 杨俊, 王占岐,金贵,等.基于AHP与模糊综合评价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效益评价.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 22(8): 1036~1042
[8] 金贵, 王占岐,胡学东,等.基于模糊证据权模型的青藏高原区土地适宜性评价.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18): 241~250
[9] 胡学东, 王占岐,邹利林.基于贝叶斯概率模型的鄂西北山地区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资源科学, 2016, 38(1): 83~92
[10]刘元芳, 郑艳东,赵娇娇,等.基于能值分析方法的农村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水土保持研究, 2013, 20(2): 195-199+204
[11]彭文君, 舒英格,何腾兵.我国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研究进展.天津农业科学, 2016, 22(5): 131~135
[12]杨建云. 乡村治理视角下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 35(4): 20~25
[13]罗文斌, 吴次芳,吴一洲.基于物元模型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方法与案例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11): 1321~1326
[14]张俊凤, 花盛,刘友兆,等.基于改进灰靶模型的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 23(2): 153~159
[15]刘宝涛, 郄瑞卿,王冬艳,等.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吉林省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诊断.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10): 9~17
[16]Hiironen J,Riekkinen K.Agricultural impacts and profitability of land consolidations.Land Use Policy, 2016, 55: 309~317
[17]孙坦. 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土地利用与管理.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4,(6): 69~73
[18]塔娜, 张裕凤,赵明,等.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研究.经济地理, 2012, 32(8): 136~141
[19]于艳华, 邢晓芹.内蒙古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的瓶颈与策略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2(4): 127~130
[20]王珊, 张安录,张叶生.湖北省农用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基于灰色关联方法.资源科学, 2013, 35(4): 749~757
[21]刘思峰, 蔡华,杨英杰,等.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进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3, 33(8): 2041~2046
[22]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整治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2011- 2015).2015
[23]贾芳芳.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以内蒙古乌审旗纳林河镇土地整理为例.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7
[24]张玉婷. 和林格尔县土地整治模式及其综合效益评价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25]刘思峰.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26]陈百明, 谷晓坤,张正峰,等.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中国土地科学, 2011,(6): 10~14
[27]张凤荣. 半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基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的案例分析.资源科学, 2011, 33(11): 2041~2046
CLASSIF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LAND CONSOLIDATION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BASED ON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Zhang Rui1, 2,Gao Yang1, 2※
(1. Department of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Land Qualify, Monitoring and Control,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193, China)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is located in northern of China, where showed obvious spatial heterogeneity among different levels of cities, and hence the benefits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were also various. This study determined the objectives and priorities of land remediation and the deployment of land remediation strategy,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layout of the 13th Five-Year Plan of the autonomous region. The grey correlation model with 10 indicators in terms of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y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land consolidation, reclam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ay relational model was accurate and easy to operate. The autonomous region ha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12th Five-Year. The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distributed widely, which concentrated in the traditional coal mining area. The development projects focused on the areas where natural conditions were suitable for cultivated land. The most significant area of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the project was located in Chifeng, Tongliao, Hinggan League and Hulun Buir City. Tongliao City, Hinggan League and the western Bayan Nur City and Ordos City.The most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reclamation project were in the traditional coal mining areas, while the most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the development projects were in Ordos City, Bayan Nur and Tongliao City..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the 12 cities in Inner Mongolia can be divided into 4 categories. Class I was in the balanced-development area, including Tongliao, Hinggan, Chifeng and Bayan Nur 4 cities. Class II was in the priority areas, including Hulun Buir and Ulanqab. Class III was in the areas of land reclamation, including Alax League and Wuhai City, Xilin Gol League. Class IV was in a composite type remediation area, including Baotou, Hohhot and Ordos. Compared with the Class I,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latter three classes were slightly lower, but had obvious advantages. As the key area of China′s land remediation, Inner Mongolia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reg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Nowadays, the land remediation should be implemented moderately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onditions.
land consolidation; comprehensive benefits; grey correlati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nner Mongolia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505
2017-02-20
张瑞(1995—),女,甘肃兰州人,实验室研究助理。研究方向:土地整治与规划。※通讯作者:高阳(1985—),女,北京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区划。Email:yanggao@cau.edu.cn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半干旱区沙地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扰动及变化机制”(41501087)
F301.2
A
1005-9121[2017]05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