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县耕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7-08-28 22:20张志东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年5期
关键词:耕地面积关联度耕地

张志东

(博罗县国土资源局,广东惠州 516100)

博罗县耕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张志东

(博罗县国土资源局,广东惠州 516100)

[目的]试图探讨广东省博罗县耕地时空动态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度,分析其社会经济发展与当地耕地时空动态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特点。[方法]基于2005~2014年广东省博罗县耕地资源数据及其相关社会经济资料选取19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软件找出社会经济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并借助DPS软件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到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关系,从而量化不同因素对于耕地数量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影响耕地变化最大的经济因素为地方财政收入,其关联度高达0.994; 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之间相关性很高,其关联度为0.991; 地区生产总值(GDP)与耕地数量变化之间相关性较高,其关联度为0.830。[结论]2005~2014年博罗县耕地数量波动相对较大总体呈现略微增加趋势,人均耕地呈现下降趋势,且经济发展与耕地数量变化关系较密切。

耕地变化 经济发展 主成分分析 灰色关联度 博罗县

0 引言

人地矛盾突出是我国正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耕地资源作为土地资源的一部分,是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基础[1]。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建设用地增加,耕地资源逐步减少,土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利用问题日趋突出。分析耕地资源的时空动态变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保护耕地,实现耕地节约、集约化利用以及增加居民收入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较多关注耕地资源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方面的研究。如李晓青,吴群、赵文武等学者对耕地面临的巨大压力引发的耕地问题,耕地数量、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方面做了初步探究[2-4]; 国熊鹰,王克林等学者通过对湖南省近50年来的耕地数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得出:耕地面积减少发生的几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趋势是基本同时进行的[5]。张斯雷,王红梅学者对哈尔滨市1995~2005年耕地数量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得到: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与耕地的占用之间的关系和发达国家经济高度发达耕地低增长型关系类似[6]。同时,余庆年、丁菡、黄凯等学者利用遥感图像、地图和调查统计等数据使用不同方法对城镇用地时空演化格局、变化特点与区域社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7-10]。由于研究区域的各种立地条件各不相同,所研究的结果也不同,惠州市近年来城镇化速度加速发展、经济开发区的大力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大力实施以及农用土地的整理开发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整治项目)不断开展,使得当地的基本农田保护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建设之间用地不足矛盾不断加强。基于此,文章选择博罗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对博罗县所管辖区的耕地时空动态变化与该区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用灰色关联分析进行研究,进而得到它们之间的关联度,最后分析其社会经济发展与当地耕地时空动态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特点,以期为当地耕地保护以及可持续利用提出科学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

博罗县处于北纬23°03′50″~23°43′20″,东经113°49′50″~114°45′50″之间。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东江中下游北岸。东与惠州市区相接,南与东莞隔江相望,西连增城,北靠龙门、河源,毗邻港澳,是京九铁路经济增长带的咽喉地带。博罗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形成北部山地丘陵,间有山谷平原,中部丘陵台地,南部沿东江自东向西形成3个小冲积平原。2015年底统计户籍人口120万,常住人口103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为2.064 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098元,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达3.9‰。2015年博罗县土地管理部门最新调查发现,博罗县土地面积24.3万hm2,其中耕地5.1 万hm2,园地2.2万 hm2,林地15.0万hm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0.9万 hm2,草地0.3万hm2。林地所占比例最大,占辖区面积61.85%。耕地面积所占比例不大,耕地较为紧缺。基于此,对博罗县进行耕地数量变化与其社会经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2 研究区耕地数量变化

2.1 耕地数量总体变化

整体来看, 2005~2014年博罗县内的耕地面积面积呈现略有增加趋势(表1)。但是分阶段来看, 2005~2009年耕地面积有较大幅度减少。2005年底时耕地面积为5.253 813万hm2,到2009年底时,耕地面积减少到5.253155万hm2,净减少5.89 hm2。2005年是耕地面积净减少量最多的一年,面积可达12.26 hm2。主要由于当时建设用地开发缺乏相应政策约束,出现上述情形。2009~2014年耕地面积有略微增加趋势,到2014年耕地面积为5.354588万hm2,主要是因为由于国家有关耕地开发约束、建设用地审批手续难政策等问题,使得建设用地开发不像之前疯狂,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表1 博罗县耕地数量变化情况统计 hm2

2.2 耕地增加分析

耕地数量的增加来源于新增加的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面积,还包括新增可转为耕地的园地、人工草地、养殖水面等土地类型。博罗县2005~2014年来耕地面积增加主要来自于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和农业结构调。政府部门通过出席一系列政策对农村的土地综合治理生态系统进行优化,为当地的农民提高了收入,同时,也加强了农用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2005~2014年博罗县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新增耕地面积2.95 hm2,占耕地补充总量的2.05%。通过土地开发项目的实施新增耕地地面积5.81 hm2,占耕地面积补充总量的4.04%; 通过复垦项目的实施新增耕地面积62.39 hm2,占耕地补充面积总量的43.39%; 通过土地整理明显的开展实现新增耕地面积72.63 hm2,占整个农业用地补充总量的50.51%,这是博罗县耕地数量大幅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因子。由此可以看出耕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因素是通过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来实现的(表2)。

表2 博罗县耕地增加统计 hm2

表3 惠州博罗县耕地减少统计

hm2

2.3 耕地减少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得到博罗县内耕地数量减少主要由于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原因。2005~2014年建设用地开发、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是博罗县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其中建设用地的开展导致耕地面积减少75.82 hm2,占耕地减少总量的53.20%,退耕还林导致耕地面积减少53.63 hm2,占耕地减少总量的37.63%; 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面积减少了13.06 hm2,占总减少量的9.16%(表3)。

表4 惠州博罗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衡量综合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总量X1国民生产总值X2工业占GDPX3粮食总产量X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X5地方财政收入X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产业结构X8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经济X9人均生产总值X10人均固定资产投资X11人均工业产值X1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X1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X1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15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化水平X16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X17总人口X18农业人口X19非农人口

3 结果分析

3.1 经济发展变化的驱动因子的分析

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结果数据的获取情况,遵循全面性、客观性、科学性等原则选取19个指标,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法[11-12]分析影响博罗县社会经济增长的因子,再利用灰色关联度法[13-14]建立耕地数量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模型,进而得到博罗县社会经济因素与当地耕地资源数量之间的关系,最后量化影响博罗县耕地数量变化的因素,揭示耕地数量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基于数据的获取情况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该文选用19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表4),借助SPSS软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找出了社会经济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具体为:X1为地区生产总值是反映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 X2为工业占GDP比重; X3粮食总产量、X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 X5是地方财政收入; X6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反映区域内经济投入与公益设施建设能力; X7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反映区域内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实际购买力; X8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X9为人均生产总值是反映区域内经济投入与公益设施建设能力的平均水平; X10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X11为人均工业产值; X12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X13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是反映研究区内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X14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反映区域内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 X15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反映区域内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和实际购买力; X16代表城市化指标; X17总人口数、X18农业人口、X19非农人口是反映博罗县城镇化水平。

对所选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所得结果(表5)。

表5 2005~2014年标准化后经济指标数据

标准化指标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2005-1 49-1 490 10-1 57-1 08-1 29-1 211 85-1 37-1 321 150 372006-1 16-1 16-0 54-1 03-1 06-1 14-1 071 46-1 13-1 150 460 132007-0 83-0 830 28-0 80-0 95-0 98-0 80-0 55-0 90-0 970 550 912008-0 50-0 50-2 43-0 75-0 68-0 71-0 62-0 77-0 66-0 700 170 362009-0 17-0 17-0 380 07-0 34-0 28-0 38-0 33-0 18-0 250 430 1820100 170 170 410 620 040 25-0 040 200 210 27-0 200 6120110 500 501 020 230 291 000 330 180 511 02-0 18-0 2120120 830 831 110 580 801 260 880 141 101 26-0 441 4020131 161 160 101 201 311 041 19-1 040 991 02-0 040 9920141 491 490 321 431 670 861 71-1 141 430 830 14-0 43

通过因子分析得到主成分中各驱动因子的载荷在相应主分中有较好结构性。从表6中可以看出X1、X2、X18、X19、X11、X9、X14、X7与第一主成分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X8与第一主成分呈现负相关关系; X17、X3、X8与第二主成分呈现正相关关系。

表6 因子载荷矩阵

成份12X10 998-0 037X20 998-0 037X40 972-0 058X30 4410 720X50 9870 015X60 9480 236X70 991-0 015X8-0 6610 633X90 9930 063X100 9440 235X110 995-0 072X120 9880 011X130 9860 032X140 992-0 026X150 978-0 072X160 9730 176X17-0 3090 845X180 998-0 008X190 996-0 057

3.2 耕地数量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

耕地资源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对耕地数量的时空变化影响是长期作用的结果。该研究的时间序列为10年,时间序列相对较小,为此该研究不考虑自然因素对于耕地变化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对耕地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且短期内可以凸显效果。鉴于此,该研究选择19个经济指标,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将19个指标划分为两个主成分,选取影响分值最大的因子作为经济发展的指标,即国民生产总值、工业GDP、总口人口数、农业人口、粮食总量、人均生产总值、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地方财政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最后借助DPS软件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到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关系,从而量化不同因素对于耕地数量变化的影响程度(表7)。

对所得结果进行关联度排序:

0.991>0.985>0.994>0.991>0.830>0.822>0.817>0.795>0.789>0.719>0.649

对应具体指标即X16>X17>X18>X3>X1>X4>X14>X13>X2>X9>X5。

由此可以看出:(1)影响耕地变化最大的经济因素为地方财政收入,其关联度高达0.994。说明当地财政收入对于耕地数量变化的贡献之大,财政的收入在一定程度是反映该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此外关联度大于0.9的指标还包括城镇化、总口人口、地方财政收入、粮食总量。关联度最小的指标是农业人口,其关联度仅为0.649。

(2)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之间的关联度为0.991,说明两者之间的关联程度很高。一方面随着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住房需要不管扩大,使得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表现出城镇化与耕地面积呈负相关关系,另一方面由于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直接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农业人口指标与耕地面积变化之间关联度最小,究其原因,由于农业人口数的减少主要有2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自然死亡,另一个方面是机械的增加,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使得道路通达性大大提高,机械化率也大大提升,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活动中析出。使得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大大减少。其中农业劳动力的自然减少对于耕地面积变化影响不大,机械数量增长对耕地面积的影响较大,但其影响的结果并不会马上突显出来。

(3)地区生产总值(GDP)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所得结果显示其地区生产总值(GDP)与耕地数量变化之间的关联度为0.830,说明相关性较高。究其原因,随着GDP的增长、经济飞速发展使得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很大程度的改变,尤其是建设用地的面积不断扩大,必然导致占用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从而影响耕地面积的变化。为此,应在增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地保证耕地的保有量不变以及生态向良性发展。

表7 灰色关联分析结果

国民生产总值工业GDP农业人口总口人口数粮食总量人均生产总值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化地方财政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0 8300 7890 6490 9850 9910 7190 8170 9910 9940 7950 822

4 结论

该研究借助2005~2014年时段的耕地数据、经济数据对博罗县耕地数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指标相对于耕地数量变化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2005~2014年博罗县耕地数量波动相对较大,但是总体来看耕地数量呈现略微增加趋势。2005~2009年耕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究其原因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建设用地包括城镇、工业、交通等面积不断增加,并且当地政府注重依靠脱贫发展经济,对于耕地的保护力度不够,因此这五年耕地面积出现了减少趋势。2009~2014年耕地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随着博罗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开始注重耕地保护,政府大力提倡实施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农业结构调整等耕地保护政策,使得耕地数量不断增加。

(2)2005~2014年博罗县人均耕地呈现下降趋势,人均耕地面积由2005年的0.046hm2下降为2014年的0.041 hm2。一方面是政策因素,即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大力实施,使得耕地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减小; 另一方面则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要求不断扩大使得城镇建设占用耕地; 此外在耕地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人均耕地减少,为此,博罗县应该提倡耕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3)模型结果显示土地整理是博罗县耕地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一方面使得耕地面积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另一方面工程的实施也提高了耕地质量。其次发现生态退耕还林工程也是耕地面积增加不可忽视的原因,而建设用地的大量开发使得耕地的面积大幅度减少。整体来看虽然博罗县耕地资源有增加趋势,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我们应采取科学的措施、结合各级政府相关政策,联系博罗县实际情况,尽可能处理好本地区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4)灰色关联分析发现与博罗县耕地数量变化相关性程度较大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城镇化、总口人口数、农业人口、粮食总量、国民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相关性程度最小的指标是农业人口。基于模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博罗县的经济发展与耕地数量变化关系比较密切。为了保护耕地资源保有量不减少,我们需要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保证不能牺牲宝贵的耕地资源。

[1] 王秋兵. 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2] 邵晓梅, 杨勤业,张洪业.山东省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地理研究, 2001, 20(5): 298~306

[3] 吴业, 杨桂山,万荣荣.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1): 90~98

[4] 赵文武. 世界主要国家耕地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生态学报, 2012, 32(20): 6452~6462

[5] 熊鹰, 王克林,郭娴.湖南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9(5): 69~72

[6] 张斯雷, 王红梅.哈尔滨市耕地面积与经济发展关系特殊性分析.农机化研究, 2009,(8): 39~41

[7] López E,Bocco G,Mendoza M,et al.Predicting land-cover and land-use change in the urban fringe:A case in Morelia city,Mexico.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 2001, 55(4): 271~285

[8] 余庆年, 赵登辉.我国各级城市用地规模合理性的比较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 11(2): 39~42

[9] 丁菡. 浙江省近10年耕地变化及直接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及更新调查成果.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10): 385~388

[10]黄凯, 张文秀,李文杰.四川丘陵区耕地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丘陵区十二个县的实证研究.农村经济, 2010,(6): 28~31

[11]邓聚龙. 灰理论基础.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118~224

[12]郭显光.如何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 1998,(2): 61~65

[13]邓聚龙. 灰色理论基础.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5~76

[14]周建平,林韩,温步瀛.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灰关联理论的输电网规划方案综合决策. 电网与清洁能源,2011, 27(9): 66~70

ANALYSIS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BOLUO COUNTY*

Zhang Zhidong

(Boluo County Land Resources Bureau, Huizhou, Guangdong 516100, China)

With the accelerating of social economy,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the construction land is inevitable to take up cultivated land, which causes a loss of high quality cultivated land. Based on th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social and economic data in Huizhou from 2005 to 2014, this paper established an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included 19 indicators, and analyzed the dynamic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nd the driv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reduced from 2005 to 2009, but increased slightly from 2009 to 2014. The 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the government financial income greatly caused t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level and cultivated land was relatively high with a value of 0.991, using the method of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gional GDP also had high correlation with t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s with a value of 0.830. Finally, it put forward social and economic countermeasures to protect cultivated land in Boluo county.

cultivated land chang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e grey correlation degree; Boluo county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523

2015-11-19

张志东(1986—),男,广东惠州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耕地保护。Email:hansoncheung1986@163.com

*资助项目:2015年惠州市科技基金项目“耕地与农田保护态势研究”(PD2015087)

F323.211; F327

A

1005-9121[2017]05155-06

猜你喜欢
耕地面积关联度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基于熵权法改进的TOPSIS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压榨脱水过程优化研究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度分析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度分析
耕地时节
沉香挥发性成分与其抗肿瘤活性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家畜养殖生产的环境效应研究
广义区间灰数关联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