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岚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空气污染、土地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党和政府提出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我国重要的基本方略之一。本文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开始,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和实现和谐共生的方法,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才能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保护
人,是万物之灵,是自然之子,没有人可以脱离自然独立存在。人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体现了党和政府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新中国的决心。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作为民盟中的一员,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
人类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与自然更好的和谐共生,当人们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大自然会回馈以丰厚的奖赏,但当人们大肆掠夺、破坏性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大自然也会毫不客气的回赠惩罚与灾难。因此,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人的生存离不开粮食,粮食离不开田地,田地离不开水,而水来自于山,山必须有树和草,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整体系统,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人类必须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功能,才能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强调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说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保护好环境才能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只有青山绿水才能源源不绝的带来更多的金山银山。
保护生态环境除了需要人们的自觉,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要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建立权责明晰、奖罚分明的生态文明制度,制订环境保护空白领域的法律法规,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补充修订已有的环保法律法规,出台有关的司法解释,加强法律法规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惩,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有效保障。同时,环境保护不是某一地、某一国自己的事情,而是需要全世界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国际环境保护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建立完善尊重自然、低碳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
2.1 有利于我国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可以在不祸及后代人需要的情况下,解决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与后代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在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发展相互协调。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在保证我国整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协调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把现代经济发展建立在合理利用资源,生态循环发展的基础上,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发展控制在资源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以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 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立法。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环境保护法的核心思想,使环保法从原本的应对环境危机转化为有目标、有秩序的环境保护。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可以完善环境保护立法目的,由以往保护短期利益和部分利益变为实现人与自然长期共生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其次,在重视资源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意保护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立法已经逐步完善,对保护自然资源、防止生态环境被破坏起到了重要作用。
2.3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人与自然都不能和谐共生,就更谈不上真正的和谐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一时一刻都离不开自然界,人与自然是相互对立还是和谐共生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安危。自然与社会不是独立存在的,可以说,社会是自然的社会,是自然的历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护好自然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法
3.1 大力开展全民绿色行动。搭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休,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体系。加大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宣传力度,把生态环境保护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尤其在对干部进行教育培训的时候,更是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力度。明确企业排污责任,排除一切困难,一定要做到达标排放,不能有任何放任或侥幸心理,实行自我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提倡简洁舒适、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开展绿色小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出行等活动。
3.2 努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强水污染防治,全面实行河长制,对全水域和近岸海域进行全面综合治理。加大力度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改善空气质量,根据污染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精细化管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对于受到污染的土地进行有效的治理和修复,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尽可能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加大各种农业废弃物的开发再利用,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的施行农村污水、生活垃圾的处理,对农村居民传统用水、用厕进行改革,改善農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建设美丽生态新农村。
3.3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落实“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新理念,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改革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强化对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加强国家机关在生态保护方面的监管能力,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机制。国家应该明确生态用地的种类,将生态保护红线范围落实到具体的土地利用规划上,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范生态建设,促进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4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参与国际环境公约谈判,承担并履行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国际环境责任。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将积极面对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推动实行绿色低碳发展,彰显大国形象,积极推进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
4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国、全社会、全体人民共同努力,迎接挑战,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格局。
参考文献
[1]贺亮明.谈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J].职大学报,2010(04).
[2]张福财.坚持科学发展观教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J].中国教育学刊,2012(S1).
[3]杨国安.坚持科学发展观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J].学习论坛,2005(05).
(作者单位:太谷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