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让两好”的谦恭将军徐立清

2017-08-26 07:02胡遵远张应松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罗荣桓军衔上将

胡遵远+张应松

徐立清(1910.4.5~1983.1.6),安徽金寨县斑竹园镇人,原名徐映清,1929年參加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徐立清一直驰骋疆场、出生入死、战功卓著。他一生淡泊名利,是我军第一次授衔时正兵团级干部中唯一一位被授予中将军衔的,同时也是唯一一位主动要求降低军衔而被批准的人。

平易谦和折服民族军

1949年6月,中央决定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由王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由徐立清任政治委员。从10月10日起,中央军委调来40架苏联航空公司支援的里尔型运输机和500多辆汽车,陆空两路浩浩荡荡挺进新疆,10天后进入迪化(今乌鲁木齐市)。1949年12月17日,新疆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包尔汉任主席。同时,成立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王震任书记,徐立清任副书记。新疆分局成立后,当时的局势仍非常复杂,一些反动民族主义分子勾结帝国主义势力图谋叛乱。王震和徐立清从部队中抽调了两万余名干部和战士,组成各级工作队深入新疆各地,参加地方民主建政建党、减租反霸、土改镇反等各项工作。

早在抗日战争末期,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组织了民族军,建立了以伊犁为中心的解放区。但由于他们处于边疆,对党的民族政策不太了解,一些国民党特务趁机造谣惑众,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谎言,加上历史形成的民族隔阂,使他们对我们党产生了不信任心理。如何处理民族军成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为此,王震曾几次派人到民族军中去做工作,但他们对共产党和解放军仍然缺乏足够的信任,有时还四处放火与解放军对抗。1950年4月,徐立清向王震请缨,主动要求带一个工作组去伊犁。王震不同意,准备换一名同志,但徐立清坚持亲往。徐立清带领工作组到达伊犁后,第一时间约见民族军首领座谈,充分肯定了民族军反对国民党统治所起的作用,并说明了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宗旨和光荣传统。民族军首领听后有所感悟:以前就听说徐立清是一名为人很平易谦和的领导,这次见面果然名不虚传。于是,民族军首领对徐立清说:“今天见到您,有种像老朋友叙旧的感觉,真妙真妙!”民族军高层中还有人说:“这位解放军代表,没有一点儿官架子,和蔼可亲。”为趁热打铁,徐立清还召集民族军不同层级的军官战士拉家常。徐立清夜以继日的工作精神,感动了民族军的军官们,他们经常把一盘盘热腾腾的烤羊肉送到徐立清住地。通过徐立清的耐心教育,第一兵团派去的干部和民族军的军官,很快密切了关系,增强了团结与合作。不久,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新疆的民族军改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并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的番号,任命原首领继续担任第五军领导职务。命令下达后,民族军广大干部战士无不欢呼雀跃,有的战士还打起了“欢迎王震、徐立清到伊犁来”的巨幅标语,场面十分感人。

“三让将军”美名扬

1951年2月10日,中央军委颁布了《关于干部评级工作指示》,启动了全军干部评级的工作程序。时任总干部管理部副部长的徐立清主抓这项工作。评级工作复杂而敏感,涉及每位干部的切身利益。当时不少人找到徐立清,希望高定。有个别在战争年代立过战功的老同志也提出了过高的要求,甚至找到徐立清家里要求高定级别。针对这种不正常的情况,徐立清明确指示,要按评级条件办,违背条件的一个也不能照顾。为了推动这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徐立清把自己应该评的正兵团级主动降为副兵团级。

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罗荣桓、副部长赖传珠,以及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都不同意徐立清定副兵团级。彭德怀还约徐立清面谈。最后,在定级的报告书上,彭德怀将徐立清的副兵团级改为了正兵团级。

1955年2月起,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实行军衔制度。这在全军上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绝大多数干部都能对此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也有一些干部担心自己的军衔评低了,面子上不好看。有的公开摆资格、列战功,觉得应该得到更高的荣誉和奖赏。更有甚者,在提出要求未能满足后,竟闹起了情绪,哭起了鼻子。一位红军时期的老干部,在听说自己将被授予少将军衔的时候,十分不满,竟然公开说:“我要把那牌子挂到狗尾巴上去。”毛泽东风趣地批评这种现象,“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

鉴于此,徐立清也开始认真考虑自己在这次评衔中的姿态。按照中央军委的规定,正兵团级现役高级干部一般都要授予上将军衔,徐立清完全符合授予上将军衔的条件。可他想来想去,觉得还是中将为好,这样对个人对工作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可以减少红四方面军在上将中所占的比例,不突破主席最初的设想;二是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估量,激励斗志,克服名利思想;三是便于做一些争军衔之人的工作,保证授衔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此,徐立清第一次向罗荣桓部长写报告,要求低授军衔,并申明了自己要求低授的理由。

几天后,当徐立清看到授予上将军衔人员名单中仍有自己的名字时,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名字从上将名单中划去,在中将名单上添上了“徐立清”三字。名单到了罗荣桓案头,他看后亲自找徐立清谈话。罗荣桓用带有批评的口吻说:“这是中央军委定的,正兵团级一般都授上将,你的名字怎么能随便划了呢?你是有贡献的,是够资格的嘛。”于是,罗荣桓又把徐立清的名字加到了上将名单中。名单很快报到了中央军委,徐立清感到十分不安。这时,有一些老同志劝他:“你符合上将条件,非要个中将,其他够上将条件的同志该怎么想?”闻此,徐立清也陷入了矛盾之中。这时,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也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写报告,郑重请求不要大将军衔,希望降为上将军衔。毛主席称赞许光达:“这是一面镜子!”迷惘中的徐立清认为自己有了学习的榜样,连夜给许光达打电话,彼此交流了要求低授军衔的看法。许光达对徐立清说:“这是我们个人的想法,跟别人没关系,一定坚持下去,做出榜样来,看那些争着要高衔的人有啥话可说。”当天深夜,徐立清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要求低授决不能半途而废!于是,他披衣起床,再次给中央军委和罗荣桓写信,再次恳求军委和部领导批准低授的要求。这封信第二天就送到了罗荣桓手里。罗荣桓和总干部部的另外两位副部长赖传珠、宋任穷商量后一致认为,徐立清在新中国初期就任兵团政委,现在又任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大,应授予上将军衔。此后,他们又把这个意见向彭德怀作了汇报,彭德怀同意授徐立清上将军衔。endprint

彭德怀还专门把徐立清叫到办公室,请他当面解釋不要上将军衔的原因。徐立清说:“这个问题我考虑很久了,按照评衔条件我该授上将,可我是主管授衔工作的,不能和别人去争上将的名额,如果把别人减下去显然不合适,而把自己减下去比较符合实际,这也是我的心愿,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彭德怀说:“立清,我已经和许光达同志谈了两次话,他也向军委写了报告,要求由大将降为上将,我没同意。我是很了解你的,你不要上将的事,我看还是商量一下再说,这个问题也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这是组织上的决定。”之后,彭德怀又两次找徐立清谈话,但徐立清态度非常坚决,一再表示不要上将军衔。彭德怀始终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在军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彭德怀特意提到此事说,“徐立清我了解他,人很好,没有名利思想,而且言必信,行必果。”毛泽东接着说:“不简单哪,金钱、地位和荣誉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和品格,古来如此!”

随着授衔日期一天天临近,徐立清更加寝食难安。现在问题已经提到了组织纪律的高度,自己是答应还是不答应?经过反复思考,徐立清又先后给毛泽东、中央军委和罗荣桓写了好几封信,一再表明自己的决心。此事还反映到了周恩来那里,周恩来亲自找到徐立清说:“你多次申请低授,这种精神值得提倡,值得我们每个干部学习。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你始终保持着这种优秀品质,难能可贵呀。不过,你是完全符合授予上将军衔条件的,不要认为自己是总干部部的副部长就可以低授。”徐立清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他和总理汇报了授衔工作中有些人争官争位、不顾大局的现实,认为只有自己低授了,才能理直气壮、挺直腰板地去做他们的工作。周恩来没有做通徐立清的工作,反而让徐立清做通了自己的工作,只得同意授予徐立清中将军衔。在授衔仪式举行的前一天,周恩来又专门邀徐立清面谈。他说:“主席说许光达是一面明镜,你徐立清也是一面明镜,是难得的一位好同志。”

“三让两好”精神遗产泽后人

1955年9月27日,授衔仪式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仪式结束后,罗荣桓找到徐立清说:“立清啊,我是很理解你的,你对革命的贡献是很大的。”和徐立清同期参加革命而被授予上将军衔的红四方面军老战友王宏坤、洪学智等同志先后握住徐立清的手,对他这种主动让衔的精神表示敬佩。

授衔后,毛泽东对徐立清这种不为名、不为利、严格要求自己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一次全军的高级干部会议上,称赞徐立清是我党我军的“好同志,好干部”。

由于过度劳累,在授衔工作完成后,徐立清心脏病复发,不得不住院治疗。一天,徐立清对到医院看望他的赖传珠说:“我上不了班了,建议物色一个年轻同志接替我。”几天后,罗荣桓也专程到医院看望他,徐立清再次提出找人接替自己的工作。1956年1月,徐立清在医院给中央军委写信,请求免去他总干部部副部长职务,以便及时任命新人。但军委首长认为徐立清还很年轻,没有批准他的让位请求。病情稍有好转时,他又直接给彭德怀、罗荣桓写信,“鉴于我的病情,请求提前退出现役,转业到地方或者到省军区任个副职,做点儿力所能及的兵役或群众工作,这样比较适合我。”彭德怀没有同意,和罗荣桓商量后,命令徐立清以养病为主,少考虑工作,是退是留由组织上安排确定。于是,让位这件事才算告一段落。此后,由于让级、让衔、让位的故事广为传诵,人们都尊称徐立清为“三让将军”。

1980年,徐立清刚做了手术,体内还装着心脏起搏器,组织上调他到成都军区任第二政委(后任第一政委)。夫人党秀玉十分担心他的身体,就对他说:“你向军委写个报告,看看不去行不行?”徐立清说:“组织决定的事,我就是爬也要爬到成都去。”1983年1月6日,时任成都军区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的徐立清病逝于北京,享年73岁。在他生前,常对子女们说:“我一生选择了革命、选择了党,这条路走对了。我没有遗产留给你们,爸爸只留给你们一句话,要始终坚信党是正确的,群众是最公道的!”子女也牢记父亲教诲,处处以父亲为榜样,时时保持着父亲的优良传统,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责编 / 傅建芬)endprint

猜你喜欢
罗荣桓军衔上将
通城起义:罗荣桓元帅之路第一功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之概谈
罗荣桓与萧华
萧克上将与共和国元帅
越南战争美军总司令威斯特摩兰上将
才子上将 统战楷模——萧华统战工作二三事
《好主任钟期光上将》简介
漫话中国的军衔历史
再谈美国最高军衔是五星上将不是“元帅”
罗荣桓的军事理论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