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童谣在外地生的文化融合教育中的作用

2017-08-26 04:17谢林莹
师道·教研 2017年8期
关键词:花街广府粤语

谢林莹

我们希望通过粤语童谣的传播,让学生尤其是外地生接触、诵读、学习粤语,了解古港的历史、地理、社会等人文想象,从而传承古港的务实进取、开放包容、厚德尚礼、重学善行等精神,较好地实现文化的融合。

一、唱响粤语童谣,语境化是融合教育的实现基础

语境化是教学中帮助外地生更好地理解语篇语义的良好策略,融合教育的实现依赖于两种文化间的“有效翻译”。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学生理解了句子中所有的字词却不明白句子的意思。学生理解的困难源于他们不了解由话语的语境所决定的话语含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相关社会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话语。

我们选择《广府童谣》一书作为诵读的教材,人手一本,利用每周一节的朗读课堂,学习粤语。书中收集了许多家喻户晓、流传广泛的经典粤语童谣,有解说、有注释、有彩色的充满童趣的手绘插图,特别每一首童谣都可以通过扫二维码听读,让孩子们读得更准确。一开始,本地生粤语较好的孩子常会当领读,慢慢地熟练了,我们会请一些外地生当领读或背诵,大家一起读,一起唱,原来感觉生涩难懂、不敢开口的外地生们,也自然地融入集体中,大声地诵读起来了。

而在学生们津津有味诵读的过程中,教师会为大家普及童谣创作的背景,挖掘童谣背后的故事,将其相关的广州地区的风俗文化融入到童谣的教学之中。学生们了解后也会在向家长朗诵童谣的同时讲更多的故事。因为融入了语境化教学,在课余时间学生们不分外地本地,经常一起用粤语对唱着“点虫虫,虫虫飞,飞到荔枝基。荔枝熟,摘满屋,屋满红,伴住个细蚊公。”(《点虫虫》)或是一起边唱边玩游戏:“呈寻剪,呈寻包。呈寻糯米叉烧包。老鼠唔食炸药包,执到粮票买面包。”(《猜呈寻》)

在唱响中,在游戏中,在一个个场景里,学生淡化了、甚至不断抹平来自不同地域的差异,不分你我平等欣赏。而这恰恰迈出了融合教育的第一步,比起不同学生更看到彼此间的共同点,这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他们对广府文化有了理解的途径。

二、创作粤语童谣,编解码是融合教育的核心方式

而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去运用所学的知识,融合教育的核心在于不仅了解异乡文化,更会运用创造异乡文化,从而才能使异乡文化内化成自己的认知和储存的知识库。

于是我们引導学生开始尝试创作粤语童谣,从教师们示范创作粤语童谣,到教师辅导学生创作童谣,再到学生自主创作,不求多完整生动,目的在于让学生可以尝试用粤语去思维去表达,并从中获取乐趣和成就感。

童谣可长可短,内容广泛,只要学生写有一处精彩,教师们都给予肯定表扬,其中有许多外地生写出了精彩的童谣。如三(1)班的郑主浩同学创作的《行花街》:“小乖乖,小乖乖,阿爷带你行花街。花街里头好多人,买花买物买花鞋。阿爷同我买一对,过年过节着花鞋。花鞋着得舒服噻,多谢阿爷买花鞋。”“行花街”是广州地区迎春节会举行的活动,孩子通过简单的叙述,写出了花街的热闹和祖孙的可爱。

这种创作的过程正是学生们对广府文化编码的过程,即学生在一个有意义的话语形式内生产符码,用粤语将自己想要传递的内容表达出来。虽然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主动的创造少不了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但却大大提升了外地生对广府文化的认知及熟练地运用同一套话语规则。

三、表演粤语童谣,认同感是融合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升认同感是在外地生的融合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结果导向,因为认同感将凝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提升对广府文化的归属感。基于这个目的,我校成立了粤语童谣社团,共有42人,其中外地生占了一半,这些孩子比其他学生更多的学习粤语与表演童谣,其中一些积极认真的学生,更是成为了表演里的领读与领唱,他们跟本地生融为一体,自然大胆地诵读演唱,仿佛粤语是他们非常熟悉的语言一样。

表演粤语童谣给了学生们展现自己的平台,学生们在该平台上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粤语展现给更多的人,从而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而班级表演又给了不同的学生们共同的舞台,大家摒弃差异不分你我为一个相同的目标去努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收获的成果也比独自学习获得的乐趣更丰富。

这样的激情和投入,让外地生自由自在地成长,寓学于乐,体验粤语和粤语中传承的文化情感,这种认同感会使他们慢慢爱上陪伴他们成长的学校、古港以及广州。

猜你喜欢
花街广府粤语
粤语学堂
“广府好礼”广式糕点礼盒包装设计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世界最美街道】系列
水环境视域下广府古城景观演变研究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粤语对话庄文强 如何平衡双雄故事
柳暗花明又一『街』
优雅古风与经典流行的全新演绎 童丽《粤语十大金曲Ⅱ》
激情壮乡花街·醉美生态者兔
——到壮族花街节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