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娟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日趋激烈,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社会不仅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还需要相当数量的超常人才。他们能对社会作出杰出贡献。而我们国家目前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人才。我不禁想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问满怀着对国家民族的忧思和对人才的挚爱,引人深思。
在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人才资源,我们称为超常学生。超常学生,亦称“资优学生”“英才学生”,是指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或有潜在的明显超越一般学生能力的方面,特别是表现或预示有较高创造力,需要超常规教育和实践的学生。超常学生应该受到与他们的能力相适应的超常教育。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在班集体中发展超常儿童。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首创少年班,后来相继在一些大学和中小学也设置超常教育实验班。将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的学生集中起来,使超常学生得到匹配的教育,推动了我国超常教育的发展。截至1999年,超常教育成果凸显。但超常班中个别学生的“离经叛道”也引起质疑纷纷。因此超常班的数量逐渐地越来越少。中肯地说,这种隔离式教育确实存在不完善的一面,这些学生与同龄人隔绝,人生中就缺失了成长所需要的经历,智商与情商的比例就会失调。
伴随经济文化的全球化,教育也在走向全球化,融合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国际跨文化实验研究证实了超常学生在普通班里表现得更好。我们正在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为普通班的超常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那么,超常学生如何在普通班脱颖而出且更好地发展呢?我们首要的是摒弃“一刀切”教育模式,在班集体中实施差异教学,辩证地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促进超常学生的发展,也要促进普通学生的潜能开发,甚至超常态发展,即促进全体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脑科学认为,每个人都有无限潜能等待开发。相关研究也显示,更多的学生可以成为超常学生。世界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多数不是超常智商,很多是中等或中等偏上的智力水平。而我们大部分学生智商处于这个水平,他们为什么没有超常发展呢?一是因为人的成长不是单靠智力因素,还要靠执着追求、不懈努力、经得起挫折,等等;二是很多学生的超常能力潜藏着,没有及时发掘并发展。因此,我们应关注更多学生的优势潜能,在课程内容的开放性、方法手段的灵活性、教育评价的多元性等方面,促进全体学生在挑战性学习中各得其所,让更多的学生成为杰出人才。这里包括有些被认为是能力偏低的学生,甚至有的特殊儿童经过教育和个人努力,也可成为某一方面的人才。从学习“差生”到汽车修理大王,从自闭症儿童到开画展的“小画家”,从先天愚型综合症到音乐天才……“天生我材必有用”“行行出状元”,值得我们重视。
普通班的超常教育并不追求对超常学生的严格鉴别,超常学生的特殊才能表现在多个方面,单纯的智商测试不能很好地鉴别超常学生,应实施多元的发展性评价。我们可以在动态的教育教学中通过观察比较、测量、推荐等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发现超常学生,并了解他们的特殊需要,依此做到因材施教。
我欣喜地看到,很多学校通过开设灵活多样的课程,如“适性课程”“定制课程”“个性化课程”等,进行“学科动态走班”或“集中学习,适当分流”, 给超常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满足超常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高级思维能力,提升其特殊才能。在制订融合计划中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同时,有的老师还针对超常学生的情况制订个别教学计划。骆某,女,11岁,上小学六年级,三岁左右已经开始自己阅读。骆某对语言非常敏感,记忆能力很强,非常热爱科学,读二年级时便已看完了四、五年级的《科学》课本。对美术、音乐非常敏感,乐曲听一遍凭着记忆能在钢琴上弹奏出来。但动作发展滞后,很情绪化、不守纪律。以自我为中心,较少用沟通性的语言,社会心理水平落后于同龄小朋友。针对此现状,教师从数量、范围、内容上精心安排其课外阅读,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写作兴趣;引导学习钢琴和绘画,发展艺术特长。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培养完成任务的使命感,训练克服困难的毅力;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她多与人交往,培养乐群意识,提高交往能力。积极参加各种户外活动,制定适应性身体训练计划,通过学习游泳、滑冰、跳绳等,不断提高肢体协调性,不断发展动觉智能。超常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自主发展的空间,可以在保证学习的共同要求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课程和内容,根据自己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进行加深和拓宽。
当前,我国重视人才资源开发,超常人才纷纷涌现,学校教育进入超常学生培养的最好时期。而普通班的超常教育,从少数超常学生拓宽到全体学生的潜能开发,呈现了公平而卓越同存的态势,从少数精英到全民素养提升,使得人才培养进入到面貌一新的状态。让我们携手努力,“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助力我們的学生个性充分绽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打造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吧!
(作者单位:辽宁省鞍山经济开发区宁远镇小学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