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黄云霞
摘 要:基于新型城鎮化内涵的界定,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居民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四个方面19个指标构建了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原理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各城市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广东省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6-172-03
党的十八大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作为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并提出城镇化是国家实现小康社会的载体,可见城镇化内涵式发展对中国目前发展的重要作用。强调内涵式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即由过去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张向提升城市品位转变、由简单追求城镇人口增加向实现人的发转变、由偏重城市发展向协调城乡统筹发展转变。且在城镇化过程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与效率。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城镇化水平也位居全国前列,但区域发展不均衡、城镇建设重规模轻质量、以及传统城镇化带来的诸多弊端已成为影响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也制约了广东继续成为全国“领头羊”的绝对优势。因此,以科学方法分析广东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厘清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对于推动广东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采用指标法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也较多,如胡际权从经济集约、社会和谐、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牛文元从城乡发展动力系统、城乡发展质量系统、城乡发展公平系统三大体系、共选取21个变量和50个要素,构建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杜忠潮,杨云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内涵,从人口、经济、居民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水平4个方面构建陕西咸阳市县域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国内学者对新型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全国或市县级区域,省区范围的差异研究相对较少,而广东作为改革的前沿阵地,目前有关于该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定量研究也稍显薄弱。鉴此,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出发,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城镇化水平做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区别于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在注重内涵与质量的同时,更加强调走环境友好、经济高效、城乡一体、功能完善、人民幸福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理解,本文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进行数据分析,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四个方面。共计19个指标构建广东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见表1)。
(一)指标选取
人口城镇化,选取的指标包括:城镇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非农人口比重、普通中学毕业生数、教育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比重。经济发展水平,选取的指标包括: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第二产业产值、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居民生活质量指标包括: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卫生技术人员数、污水处理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包括:城市公共交通车辆标准运营数、文化、文物事业机构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电力、燃气及水的投资额、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额。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由《2015年广东省统计年鉴》整理而得,其中部分数据来自2015年广东省各地级市统计年鉴及政府统计公报。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标准化处理
在进行多元分析时,由于变量在数量级和计量单位上的差别,所以使得变量之间不具有综合性。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采用一种方法对各变量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或无量纲化处理。为消除纲量的影响,利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校准化处理。
变量标准化的计算公式为:
(二)提取主成分
利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输出各主成分的特征值、方差百分比和累计贡献率(见表2)。选取累计贡献率为85%~95%的主成分个数。表2中第1-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4.977%,说明这4个主成分能够解释原始的19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因此,提取前4个主成分来分析广东省各市城镇化质量发展水平。
根据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中各主成分所反映的变量特征,可分别对主成分进行命名。第一主成分的方差百分比为50.855,在卫生技术人员数、固定资产投资额、第三产业产值、城市公共交通车辆标准运营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第二产业产值等变量上有较高的载荷量,这些变量主要反映城镇经济与居民生活等相关指标,可将其命名为“生活与经济”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的方差百分比为68.881,在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教育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比重、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普通中学毕业生人数等变量上有较高的载荷,这些变量主要城镇化居民生活质量,可命名为“居民生活质量”主成分;第三主成分的方差百分比为78.997,在文化、文物事业机构数、非农人口比重、城镇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人均GDP等变量上有较高的载荷,可命名为“人口发展”主成分;第四主成分的方差百分比为84.977,在电力、燃气及水的投资额、污水处理率有较高的载荷,可命名为“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主成分。
(三)建立主成分回归分析函数
旋转后的主成分系数矩阵。即为各原始变量在主成分回归分析函数中的系数,据此建立主成分线性函数如下:
F1=0.021X1+0.058X2+…(2)
F2=0.125X1+0.030X2+…(3)
F3=-0.277X1-0.159X2+…(4)
F4=-0.151X1+0.021X2+…(5)
式(2-5)中:Fi=(i=1,2,3,4)分别表示1-4个主成分,Xj(j=1,2,3,…19)表示19个原始指标。
利用METLAB矩阵分析,得出广东省各市新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见表4),并确定各主成分的权重为:
F=0.5086F1+0.1803F2+0.1012F3+0.060F4。(6)
式(6)中:F为综合得分,Fi=(i=1,2,3,4)为主成分得分分值。
(四)结果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见表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综合得分情况看,广州(1.6134)、深圳(1.227)两个城市综合得分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表明其综合城镇化水平较高,属于第一梯队;佛山(0.31775)、东莞(0.30252)、惠州(0.20124)、肇庆(0.1307)、江门(0.033497)、珠海(0.025302)仅次于广州和深圳,属于第二梯队;中山(-0.034447)、湛江(-0.036555)、清远(-0.12389)、汕头(-0.12964)、梅州(-0.13387)、韶关(-0.20948)、茂名(-0.24552)、河源(-0.27501)综合城镇化水平属第三梯队;最后,汕尾(-0.40845)、揭阳(-0.41713)、云浮(-0.49371)、阳江(-0.58911)、潮州(-0.7546)属第四梯队。
2.从各主成分得分的情况看,第一主成分(反映生活与经济水平)得分前三位的是广州、深圳、佛山;第二主成分(反映居民生活质量)得分中前几位的是珠海、深圳、中山、东莞,而排名靠后的是潮州、湛江、茂名和揭阳;第三主成分(反映人口发展水平)得分较高的是肇庆、广州、江门、韶关,而佛山、潮洲、东莞排名人口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第四主成分(反映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状况)湛江、汕头、茂名、东莞得分比较高,而韶关、江门、阳江较为落后。
3.从各市城镇化的影响因素来看,佛山在第一主成分(反映生活与经济水平)得分与综合得分都较高,但在居民生活质量、人口发展评价指标上得分较低,分别排名第12位和第19位;湛江和茂名城镇化综合排名虽属于第三梯队,但其在2014年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的力度很大,位列全省前三位;肇庆、江门、韶关的城镇化综合得分位于第6、7、14位,但在第三主成分(反映人口发展)上分别排名第1、3、4位;珠海的居民生活质量排名第1,但综合排名却较为靠后,位于第8位。
三、聚类分析
利用SPSS22.0对广东省城镇化质量水平做系统聚类分析。基于各地级市城镇化主成分及综合得分数据,采用“组之间的链接”作为聚类方法,利用平方欧氏距离作为区间测量参数,将广东省21个地级市按城镇化质量水平分为4个不同的类型(图略),各区域类型具体特征如下:
第一类,高度城镇化地区。该类型包括广州和深圳两市,作为珠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两市地理区位优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较高,表现为综合城镇化水平较高。其中,深圳在居民生活质量主成分中排名第二,而广州在人口发展主成分中排名第二,明显优于其他城市。
第二类,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包括佛山、东莞、惠州、肇庆,其综合城镇化水平较高,各主成分排名较为靠前。特别是佛山、东莞的生活与经济主成分,肇庆的人口发展主成分,惠州的基础设施主成分在各地级市中名列前茅。
第三类:城镇化中等地区。此类区域包括中山、湛江、江门、珠海、清远、汕头、梅州、韶关、茂名、河源10市。这类区域的主要特征是综合城镇化发展处于中等水平,城镇化发展具有明显劣势,如河源在生活与经济主成分中排至最末位,湛江和茂名的居民生活质量排在诸市最后,东莞、佛山的人口发展主成分处于末位,韶关和潮州的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较为靠后。
第四类:城镇化水平较低地区。包括汕尾、揭阳、云浮、阳江4个城市。该类区域城镇化发展综合水平较低,优势不明显。
四、结论
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各地级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广东省区域城镇化发展不均衡,大致可分为4个梯队。从各主成分得分来看,珠三角发达城市整体在生活与经济水平、居民生活质量上排名较为靠前,而随着政策的扶持及广东省新兴增长极的培养,湛江、茂名等地近年来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优势明显。大多数城市城镇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并存。如佛山的第一主成分得分与综合得分都较高,但在居民生活质量、人口发展评价指标上得分较低;湛江和茂名城镇化综合排名虽比较靠后,但在主成分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得分很高,位列全省前三位;肇庆、江门、韶关的城镇化综合得分位于第6、7、14位,但在人口发展主成分上分别排名第1、3、4位,等等。
通过聚类分析,可将广东省21个地级市城镇化水平划分为高度城镇化、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中等及城镇化水平较低4个等级,根据各地的发展特征及发展趋势,需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5
[2] 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0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 杜忠潮,杨云.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及其空间差异综合测度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14(1)
[4] 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
[5] 赫茨勒.何新译.世界人口的危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6] 徐建华.计量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广东湛江 524088)
(作者简介:李林,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人口经济、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黄云霞,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
(责编:贾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