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政++卜昌炯++刘星雨
眼下有很多看起来很酷的职业,铸剑师是其中之一。在这个热兵器已经盛行数百年的时代,他们仍在孜孜不倦地扬起手中的铁锤,站在旺盛的炉火边,一锤一锤为早就失去用武之地的冷兵器续命。
就像一把宝剑的诞生要经过烈火焚烧和冷水浸淬一样,铸剑师也常藏身水火之间,一边是盛世的热闹和喧嚣,一边是匠人的冷清与孤独。
自2002年在集市上看到有人售卖刀剑而临时起意学着铸剑,39岁的“北漂”孙建军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15年。经历了最初的无人问津、几度被公安部门当作利器收缴,以及一次又一次从头再来后,他逐渐找准了方向和节奏。凭借多年来摸索出来的手艺,如今他成了籍贯所在地湖北孝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人类不仅仅是为了生命的延续,人的努力是有精神向往的。”孙建军告诉《博客天下》。他将自己的铸剑热情解释为“不断地去探索去学习自己心里向往的东西,通过双手把它显现出来”。
孙建军出身铁匠世家,生活在清末的曾祖父是铸造刀剑的高手,祖父擅长打造剪子、菜刀,等到他父亲一代,只有三叔继承了祖辈的手艺,学会铸锄头、斧子、柴刀、镰刀等生活用具。
由于家境贫寒,孙建军没能念到小学毕业。小时候,他的一大爱好就是看三叔打铁。16岁时,他正式跟着三叔学艺。然而好景不长,三叔的铁匠铺维生艰难,没几年便关了门。
20岁那年,孙建军随同村十几个小伙子到北京建筑工地上谋生。直到后来有一天在集市上闲逛,看到有人摆摊做刀剑生意,他似乎一下子找到了命运之门,决定拾回旧日的手艺。
单纯从技能上讲,孙建军的锻造技术是成熟的,但真正意义上的铸剑还是头一次。他开始到处细致翻阅资料,透过玻璃端详不同年代的冷兵器,钻研如何打造高硬度、锋利、手感上佳的剑器,而世人素来对刀剑外观美感的推崇又促使他自学书法、美术和雕刻。
在每一天的消耗和看似无穷尽的日子里,孙建军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把铁块放在炉子里烧红,在90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反复折叠、锻打以提纯,大概成形后依古法放一两年,想做时再拿出来,经过最后一次锻打、淬火、铲、锉、磨等工序完成剑条,然后再制作剑首、柄、镡、带扣及鞘。
通过铸剑,他逐渐解决了生计之忧。他不接受订单,刀剑皆随性而铸,亦无标价,遇到谈得来的朋友,随意多少钱都行,有时甚至主动赠予;若感到不被尊重,会毫不顾忌地将来人呵斥出院门。性格直率的他,就像他最爱的汉剑,剑身平直,朴实粗犷。
两年多前,孙建军还常坐公交到宋庄访友小聚,现在连联系方式都散失了。他在北京东南角六环外的碱厂村租下一间院落,一个人在院里从早到晚钻研手艺,有时干脆连图纸都不画,信手锻打出刀坯来。
他的右臂因长年握锤使力,导致手筋撕裂。为此他不得不缩减工作强度,从最多每年铸三十多把改為现在的三五把。
孙建军很少出门,生活上像个古人,拒绝使用网络、微信等社交工具,平日爱在家煮茶、读书、练字,最推崇《庄子》,上小学的儿子放学回来,晚上会辅导他读古文,假期教他铸剑。
他家的客厅墙上挂有一幅字——由技入道。他说:“我是用最原始的方法,去传承最古老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