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文琼
摘 要:后现代课程观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在课程领域超越泰勒原理的“课程开发范式”走向“理解课程”产生的课程研究学派,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反思性、动态性对课堂互动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课堂互动是调动和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主要要素,围绕教育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师生、生生良性的交互作用。
关键词:后现代课程观 对话 课堂互動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思潮,代表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和思维范式。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教育观念包括个性化、多样化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非线性复杂性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关注个体回归生活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关注个体回归生活的的后现代教学指向、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后现代主义师生关系;丰富性、差异性的后现代主义教学评价;人性化、民主化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等等。本文笔者主要从后现代课程观的角度阐述对课堂互动的启示。
一、后现代课程的主要观点
多尔指出,后现代课程强调开放性、复杂性和变革性。开放性是把课程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各种流动、变化、干扰和错误在所难免,而且还是系统自组织的契机和源泉,课程设计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存在和影响。复杂性,即课程的影响因素是网状的、综合的、变化的,而非简单的、线性的、固定的。变革性,即系统从远离平衡的状态到形成新的平衡的过程是内在性的、突发的和不确定的[1]。
二、课堂互动存在的问题
1.师生互动
(1)互动缺乏活力
“课堂互动”任然是是死板的教师权威中心,教师处于中心位置,学生只是单纯的听,机械的回答。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按照教师的设计进行,没有一个动态的有活力的生成过程也没有一个开放式的活跃氛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变成一种形式,师生之间的深度的对话在课堂教学中也完全流于表面。
(2)互动形式单一
“课堂互动”中的对话形式欠缺,单一的学生与个体的对话较多,而多元化的对话讨论形式则较少,学生在这样的互动模式下学习并不能提升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就像钟启泉先生所认为,“当我们把课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把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交往作用之际,人际关系的视点就会突显出来,但是在传统上忽略了课堂的这种性格。”[2]
2.生生互动
(1)互动流于形式
当前的生生互动只是简单的语言交流,没有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生生互动过于简单且缺乏实效。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一种小组间的带有任务性质的交流。互动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一个人记录再让一个学生做最后的汇报,这样不是一种真实互动,学生所获得知识以及启发只是一种个人获得。
(2)互动的无序性
小组合作的生生互动方式场面绝对是一种热闹激烈的场景,但是互动的实质上很难做到“活而不乱”。看起来学生与教师打成一片,但是很难获得实质性的知识和能力的增长。生生互动的无序性也是一种目前课堂互动存在的不足表现。
三、后现代课程观指导下的课堂互动
1.从预设式互动设计到生成式互动设计
课堂互动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对话实践。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在进入课堂前也不是将本节课的课程内容生搬硬套成教学设计,而是要通过教案的自由度、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敏感度来把握互动设计的动态生成性。
(1)生成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态生成性,它往往是无止境的,无边境的,不可预测的。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下的课堂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就是强调教师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完成这种超越具体目标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不是教师预先设想的目标而是在课堂互动过程中不断生成的目标。这种动态的生成的互动模式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思维。
(2)开放的互动氛围
针对师生互动的“死板”创建一种开放的、有活力的互动氛围。当然开放不等于无序,教师需要建立一种灵活又和谐的氛围可以激发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的热情,唤起学生与教师交流的积极性,让学生勇于互动,乐于互动。
2.多元互动方式
“课堂互动”就是学生认知活动的一种竞技状态,而教师就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确立“自主活动”。“课堂互动”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展开,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以及教法的选择、班级的集体交互作用等构成要素都应该为形成学生的自主活动而加以整理[3]。
(1)多元互动设计
教师需要在学生进行自主活动之前组织好教材、教法讲究学习方式,组织班级的集体性交互作用才可以产生。学生的这种课堂互动要达到的效果就不像之前的课堂互动一样具有形式。
(2)学生主体性互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坚持“儿童本位”的原则。课堂教学是教学创造的原点,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之中作为主体而自立,并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互动的学习活动。学生的课堂学习主要看学生学习的意识、状态、和行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越明显学生学习表现出来的状态就越积极,越主动,课堂互动才得以生成,学习的实际效果才可以显现。[4]
(3)启发式互动
教师要不断的启发学生的这种自主意识,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抛弃传统的依赖心理,通过与周围其他同学的互动习得知识的领悟和人生的道理。打破传统课堂学生单纯的“听、等、记、答”的课堂互动模式,将课堂交给,让学生自己去张口说,张口提问题,动脑子思考然后将学到的“死知识”变成活知识。将课堂互动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意识活动“殿堂”[5]。
结语
后现代课程观对课堂互动以及教师素质都有一定的启发。它追求的是差异、多元、不一致、以及创造等,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加灵活地去处理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和交往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我们追求独特和多元并非是追求课堂的无序状态。
参考文献
[1] 小威廉姆E.多尔 后现代课程观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29-248
[2]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J].教育研究,2010,10:73-80
[3]杨燕燕.基于批判的课堂互动观[J].全球教育展望,2009,(4):35-39
[4]高原,吴支奎.课堂活动的社会学分析及优化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5):3-6
[5]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2012,(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