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陕甘民歌传承

2017-08-25 11:05连雪梅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传承

连雪梅

摘 要:陕甘民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分析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民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文化产业视角提出陕甘民歌传承的相关策略,以期促进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关键词:文化产业;陕甘民歌;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8-0030-02

2016年,在我国经济进行新常态的态势下,我国的文化产业依旧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其增长速度高于我国GDP的增速,文化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音乐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展亮点,我国的民族音乐更是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如陕甘南宁民歌节、纳西古乐、多彩贵州、仿唐乐舞等这些都显示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我国的民间音乐文化正逐渐消亡,因此,需要在文化产业视角下加强对民歌的传承和保护。

一、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态势明显。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统计可知,当前我国规模以上的文化产业相关企业已经达到的4.9万家,这些企业2016年1—9月份已经实现营业收入55 881亿元,增长的速度依然较快。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第三产业中的教科文卫投资增速加快,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16.5%。2016年,我国的文化产业在企业营收、投资以及新增企业方面的增长态势更加明显,尤其是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在整体经济的发展格局中,文化产业的经济发展新动能态势已经非常突出。

2.文化產业从顶层设计的各个维度切入经济发展。随着我国文化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余各个行业的融合发展已经十分明显。文化产业融合已经形成了新的产业集群体系和新的概念框架,并获得了国家层面的支持,设计了更高层面的适宜的发展制度。当前,文化产业已经从顶层设计的各个维度切入经济发展。2016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围绕健康、体育、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提升服务品质,加强服务供给,从整体上部署了相关产业促进消费升级。当前文化产业和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关系越来越紧密,这也意味着文化产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将会获得更多的来自政策层面的支持。

二、文化产业与民歌传承

1.民歌传承研究现状。陕甘民歌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兰花花》《三十里铺》《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泪蛋蛋》《信天游》《东方红》《绣金匾》等,这些民歌脍炙人口,蕴含着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传承和保护对于文化的完整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民歌的传承和保护已经有相关学者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具体如下:刘锡诚在《传承与传承人论》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化是靠传承而延续的,重点阐述了如何对杰出传承人进行调查和分类,以及传承人的权益和管理问题。许林田在《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载体》一文中指出,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并提出了传承人管理的相关措施。揭冰在《文化产业视野下的民歌传承》中提出了理顺政府、企业和民歌传承主体的关系、厘清民歌资源利用与资金回报的关系,充分发挥学校的研究与教育功能的民歌传承对策。尹庆红在《黑衣壮山歌文化的内涵与现代审美价值》一文中,通过对黑衣壮山歌的田野调查提出了全球化/本土化、现代化/民族化并不构成简单的对立和冲突关系。彭小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的评估研究——以桑植民歌为例》中提出了相关的加强民歌传承的措施,如深度挖掘民歌价值、培养优秀继承人、有效载体化、加强社区参与、增强保护措施等相关的措施;陈建宪、兰晓薇在《原生态民歌保护实践模式研究——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文中提出了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原生态民歌的具体保护实践模式,取得了相关的发展成果,并指出在民歌保护实践发展过程中,应该具有精品意识,同时注重社会和当地文化群体的参与,并培养民歌传承的拔尖人才。

2.文化产业与民歌传承。通过上文论述可知,当前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了民歌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当前我国传统民歌的冲击和破坏十分严重,在当前的政治、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娱乐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冲击了传统的歌圩,以及民歌的传统功能,在这种新的方式下,应该从产业化角度加强对民歌传承的研究。总体来说,当前陕甘民歌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呈现一种向上的趋势,为市场化与经济化维度上体现出了民歌文化传承的较好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但是还存在不足。陕甘民歌文化传承发展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陕甘民歌文化产业的发展十分落后,陕甘民歌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需要走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道路,需要建设一批先进的、成熟的民歌产业,但是当前陕甘民歌产业化的发展十分缓慢,没有形成陕甘民歌产业的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标志。二是陕甘民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缺乏长期的指导和规划。由于陕甘民歌产业缺乏发展战略,因此在其传承和保护过程中缺乏前瞻性,如陕西民歌,虽然重新走进了民众事业,但是由于缺乏长远的指导和规划,导致其没有把握住产业化发展契机。

三、文化产业视角下陕甘民歌的传承策略

1.“互联网+”催生陕甘民歌文化产业新业态。文化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VR、AR技术、虚拟增强技术、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在各个领域开花,并且与文化之间的交互和融合将更加深入,这种新趋势、新业态、新技术和新特点在2016年尤为突出。“文化+”模式融合发展已经渗透到各个垂直领域,推动了文化、旅游、科技和创意设计融合发展,形成“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特色小镇”等文创产业新业态,成为文化产业新增长点。因此,陕甘民歌也可以抓住此次发展机遇,形成“陕甘民歌+旅游”“陕甘民歌+科技”“陕甘民歌+创意”“陕甘民歌+特色小镇”等新型的陕甘民歌文创产业新业态。其中,“陕甘民歌+科技”主要是指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民歌进行传承。如美国实施了“保存我们的声音:美国已录音响遗产计划”,政府支持采用现代高新数码技术,将损坏的录音资料进行修复和转录,并将这些音乐公开,长期保存这些宝贵的音响资料。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当地政府部门和文化部也对陕甘民歌进行了采集和记谱,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由于技术原因,很多录像、录音资料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此,我们应该学习美国的方案,将陕甘民歌编辑成书,将独具特色的陕甘民歌的录音、录像资料运用先进的技术重新制作,并用现代数字技术对陕甘民歌的音响资料进行复原,后人可以直接地感受到陕甘民歌的演唱风格和表演形式,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

2.把传统民歌进行适当的当代转换,在市场中保护和传承民歌。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陕甘民歌这种古老的文化传统,也受到不断的冲击,年轻人更愿意听流行音乐。社会转型期对陕甘民歌这种传统文化进行适当的当代转换是应当的,但是陕甘民歌的传承性、精神性、过程性不能改变。在其内核和基质不变的情况下,走民歌商业化的道路,从而既较好地保护和传承陕甘民歌,又为当地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当地人民更加自觉地热爱和保护本民族的文化,如举办民歌艺术节,在进行民歌的文化产业化开发时,也要注意保护其原生态性,在市场中保护和传承陕甘民歌,使其得到可持续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3.建立陕甘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文化市场运营态势及与战略咨询报告》可知,为培育市场主体,增强企业活力,发挥骨干文化企业的示范、窗口和辐射作用,从2004年至今,文化部先后命名了六批34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5年,文化部组织开展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考核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巡检工作。从考核、巡检总体情况来看,文化部命名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保持着良好发展态势,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因此,应该加强陕甘民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并建立健全动态管理评估机制,开发与陕甘民歌相关的文化产业,形成文化产业体系,繁荣陕甘地区文化产业。

4.政府部门主导,加大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学校的研究与教育功能。大量的学术研究结果表明,将科研和教学结合在一起可以解决民歌传承人的培养问题和民歌保护的深入研究问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政府的主导下,各个艺术院校聘请民间艺人走进高校课堂,培养民族歌手,取得了巨大成效。很多高校的民歌研究者写出了大量的研究专著,但是,仍然没有改变传统民歌快速消亡的事实,主要是因为民歌在传承和保护中没有制定长远规划,资金不足。因此,在陕甘民歌文化产业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制定民歌传承和保护的长远规划,并结合高校的研究与教育功能,切实发挥各类财政专项资金、产业基金的引导促进作用,继续深化文化金融合作,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進入陕甘民歌文化产业,探究陕甘民歌文化产业传承的新路径。

四、结语

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很多已经失传。民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保护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良好,在文化产业视角下进行陕甘民歌的传承和保护将会取得不错的效果,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提出更多的陕甘民歌传承策略。

参考文献:

[1] 于力音,刘洋.民族音乐学视角下对陕、甘、宁地区回族民歌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10):119-122.

[2] 薛婷婷.昌黎民歌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J].飞天,2011,(20):131-132.

[3] 李继超.陕南民歌—— 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4):215.

[责任编辑 刘娇娇]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传承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017,文化产业如何挑大梁?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