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芳
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生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人文素質是未来社会人才需要具备的
未来人才素质目标是:具有振兴中华时代使命感;奋斗与实干精神;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意志;工作的责任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善于解决问题、捕捉信息的初步能力;珍惜时间与注重效率的观念;健康的体魄与充沛的精力。上述目标为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依据。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而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优劣决定于教育,作为基础的、核心的语文教育,应着眼于社会长远需要,重视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培养,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的素质的需要,适应世界上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
二、初中阶段是培养人文素质的关键时期
初中阶段既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人格形成的时期,又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可塑性极强,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合点。语文教学因其学科特点,具有“载道明理、表情达意、文道统一”的优势,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小学到高中毕业,贯穿始终,对学生影响程度可想而知。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文化载体这一人文性质,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三、新《课标》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
丰富的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又一特点。语文课程的内容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表达的是关于社会人生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不像数理化课程的内容都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生活相去较远,也比政治、历史等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因而语文教学更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也是语文课程理应承担的重要任务。
语文能力包括语言文字能力又不单纯是语言文字能力,阅读文章要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写文章则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语文能力的高下与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与学生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必须重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要原因。
四、初中语文教材的人文性提供了教学的人文依据
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都是历代的名篇佳作,其中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伦理、艺术、美学、乃至自然界的各个领域,既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蕴含现代文化的精华。
人文素质就来自语文教学内容的文学作品,文学是人学,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情。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作家思想情感的表现,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形象地指出文学是“人的生活教科书”;由此可知,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性是很鲜明的。语文教育渗透着人格气质、胸怀境界、学识修养等各种因素。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汉语言,之所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是因为它深深地烙上民族的、地域的、心理的、审美的诸多历史印记,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溢着人文精神的语言,体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信息。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心灵对心灵的塑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是在教学双方的感情交流与契合中完成,学生通过感悟与运用,教师“润物细无声”自然水到渠成。古人言:“腹有诗书气自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都包含了语文教学中人文因素对人的影响。
五、初中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为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并在实践中体现它。因为语文这门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她集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去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从备课,上课一直到课下的批改作业,时时刻刻体现人文精神,贯穿以人为本的原则。备课时不仅参透教材更要吃透学生。
(一)课堂教学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主
让人文精神渗透课堂。语文课堂更应该是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之间的学习研讨是双向互动的,只有这样,也才能达到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知识的交流,情感的交流。
(二)初中语文教学既要传递学生知识、开发学生心智,又要塑造学生人格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又担负着培养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主要任务,强调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用课文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来扣击学生心弦,激发情感,沟通共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塑造良好的心智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综上所述,人文素质是时代新人的基本素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必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须,也是时代对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