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策略小议

2017-08-24 15:51徐非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8期
关键词:诗词情境情感

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是中化文化的传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教材或课外拓展材料中都精选了不少优美的诗篇,它们或含蓄悠远,或语言凝练,或意境优美……然而,就目前的诗词教学现状来说,却让人担忧,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对文章深入的阅读和体会,整体感知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最终导致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不足。那么,如何将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与教师的适当点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升华感情,领悟诗情,提高审美?笔者结合实践,总结出如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提升兴趣法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助摧器”,因此在诗词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在教学诗词前,我们可以用诗词的作者或所描写的对象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咏怀古迹其三》一诗,主要写的是王昭君出塞的事,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出示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的画面,伴随着的是一首忧伤的离别之曲。师动情叙述,一路上,漫天黄沙,马嘶雁鸣,她在马上,轻抚琴弦,奏起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天上飞翔的大雁听到这婉转美妙的琴音,纷纷低头欣赏这绝色的女子,一时之间竟忘记摆动翅膀,都从空中跌落。接着教师设疑,如此貌似天仙的女子,为什么要冒着滚滚黄沙远嫁他乡呢?激发学习探究的欲望,引发他们的思考,去到诗中寻求答案,当学生找到“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句时,他们恍然大悟,明白了事情的原因,对诗词的理解力也提升了。

二、情感体验法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会采用比拟、用典、隐语、象征、托物等多种艺术手段来表达情感,这可能导致学生无法把握诗词的基调。如果从作者的背景来进行赏析,诗词的情感也就比较好把握。朱光潜认为诗词应该是“从生活中领悟出来,与感情打成一片,蕴藏在他的心灵的深处,到时机到来,忽然迸发,如灵光一现”。诗词的情感是与作者的情感相通的,在赏析诗词时应该引导学生从作者本身出发,去把握诗词的心声。因此,在诗词学习的过程中,要了解作者所在的朝代、生平、社会地位、生活态度以及写作风格等背景,以更好的了解诗词的意境。作者人生的变化,其文风也会有所转变,了解了其情感主线,再来感受诗词的感情也就比较容易了。比如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早年过着轻松优闲的生活,心情多是开朗欢乐的,体现了少女的天真烂漫,所以其早期诗词如《如梦令》《怨王孙》等多是描写少女的快乐、天真以及对爱情的向往。李清照婚后也曾一度非常幸福,所以有了《浣溪沙》里的:“绣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关于完满安定的婚姻生活的描写。但当李清照经历了丈夫逝世、南北分裂之乱后,词风变化很大。如《清平乐》:“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诗词句句都体现了其与丈夫诀别的痛楚与感伤,让人不能自已。

三、情境创设法

诗词的优美更多的是它本身对意境的一种塑造。如《再别康桥》这首诗,读起来就像是一首动听的乐曲,优美的旋律会久久在耳边回响;又似一幅优美的画卷,为我们画出了康桥的美景。“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些美妙的情境,在教学中,我们都要引领学生去感悟,可以通過音乐、语言及视频或画面的组合来完成。在入情朗读这首诗时,课堂上可以响起一首轻音乐,范读的声音随着乐曲升腾跌宕,声音与画面交融变换,同时辅以教师的肢体语言,如此情境的创设,魅力无限,学生的眼球被牢牢吸引,身心被情境所感染,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好处。

四、比较学习法

很多诗词在情感抒发或者景物描写中都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比如同样是写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的是欣然与喜悦,画出的是一幅欣欣向荣的大地回春图。“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的是内心凄迷与哀伤,画出的是一幅孤身行路人的背影。“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体现的是作者的爱国热情,描出的是一幅“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心怀天下的悲壮的老人画像。虽然都是对雨的描写,因为作者心境的不同,整首诗的感情基调以及表现出来的风格也完全不同。通过这样的对比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另外,还可以布置相关的作业,比如写一篇类似的文章,用雨来体现自身的情感,还能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

徐非非,山东高青县实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诗词情境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情感移植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