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中大放光彩

2017-08-24 23:29张黎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8期
关键词:诗人语文教学

朗读,作为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有声语言,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地展开朗读教学。

一、有情有味地读

面对一篇文辞优美的文章,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地读,快乐地读,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所有的朗读形式中,教师的范读是最直接、最有效、最能感染学生的教学手段。教师的一段有情韵、有味道的朗读,能够生动形象、立体直观地再现文学作品中的喜怒哀乐,给学生最真切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沁园春·雪》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写于1936年的一首词。这首词咏雪言志,融写景、议论、抒情为一体,意境壮美,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的豪情壮志。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以范读的方式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备课时,我反复朗读,仔细揣摩每个词、每句话的语气、语调、节奏、重音。课堂上,我将《红旗颂》作为背景音乐播放。音乐起时,我以高亢、豪迈的语气读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为学生营造一种大气磅礴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那雄辉壮阔的北国雪景之中;接着慷慨激昂地读出上阕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和下阕作者意气风发的王者风范。诵读时,我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技巧的运用。在“封”、“飘”、“滔滔”等词语上用拖音处理,使其更有意韵;“须晴日,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句,为了读出“妖娆”的感受,在朗读时我有意用轻柔、温婉的语调读出,读出一种娇艳明媚之感,与上文的奔放壮阔形成对比,加强诗词的感染力;最后一句“还看今朝”四个字以坚定的口吻一字一顿地读出,以传达出词人伟大的抱负。一番声情并茂、有情有味的范读后,我明显感受到学生已沉浸于这壮美的氛围之中,大家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急切情绪。我便顺势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情吟诵。于是课堂中出现了动听悦耳的读书声,学生在有情有味的朗读中感受着诗词磅礴的气势,诗人豪迈的情怀。

有情有味地读,构建“余音饶梁、韵味幽回”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于动情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二、有声有色地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要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在朗读中的个人体验。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我在课堂上常常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不同形式的朗读,如齐读、指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上台表演读等,目的是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朗读中,促使他们津津有味地读,有声有色地读,在积极主动的朗读活动中更深切地领略文章的韵律美、情感美。

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设计了齐读、指读、小组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文章第2段是对紫藤萝花的整体描写,于是我采用了齐读的方式,目的让每一个学生在开篇即感受到紫藤萝花瀑的生机勃勃;第3-6段是对花朵和花穗的描写,我采用个别读和小组读穿插朗读的方式,意在营造一种热闹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中感受紫藤萝花欢快的情态、灿烂的色彩、繁茂的气势。第9、10两段是文章主旨所在,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齐读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由花开花谢中感悟到的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又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主要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朗读练习,同时加入表情、动作,将自己对内容的理解,人物的爱憎通过朗读和表演呈现出来。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了空前的兴奋,大家积极响应,反复揣摩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争先恐后地走上台来朗读和表演。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我们一起走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出人物的复杂心理,感悟到作品的深刻内涵。

有声有色地读,构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于快乐的朗读中活跃思维,收获真知。

三、有的放矢地读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形式之一,它以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目的,而学生拿起书本出声朗读,所收获的多为感性的认识,因此朗读教学还需在“理性”上下工夫。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朗读教学,指导学生在其精彩之处有的放矢地读,如一些传颂古今的经典名篇,一些内涵深远的重要语段,一些生动形象的妙词佳句,细细揣摩、慢慢品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在教学《春》这篇文章时,我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章的前两段。通过“第一节应该怎么读?哪些字要重读,读出作者什么情感呢?”、“第二节用了很多‘了字。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带‘了的句子,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哪些字要重读?”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重音、语速、情感的处理,促进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语言文字的独到之处。朗读指导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品读文本的过程,在朗读指导中帮助学生学会品析语言的方法,提高语言鉴赏的能力。

再如教学《台阶》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我采用跳读聚焦的方式,引导学生集中朗读最能体现父亲形象的段落,深入推敲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以此来探究父亲的形象。我是这样设计的:

凝望台阶,感受父亲:

出示课件:

小组朗读、探讨:重点研读第2、5、9、13、15、19、21、27、28节,找出最让你感動的刻画父亲的语句,朗读品味,分析父亲的形象。

范例:第五自然段中的“父亲洗脚”的片断,“他的脚板宽大……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其中的“裂”,“嵌”,“刷”及“一盆泥浆”,“一层沙”表现了父亲脚板的粗糙,进而体现父亲劳动的艰辛,从而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勤劳质朴的人。

学生朗读,学生发言,老师点评,学生朗读。

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父亲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的反复体味、父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跃然于纸上,更镌刻于学生的心上,大家更深切地感受到作品感人至深的情韵。

有的放矢地读,构建“反复吟咏、含英咀华”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于精细的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四、憬然有悟地读

初中语文课本选择的都是文辞优美,沈博绝丽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承载着作者深邃的思想,每一篇文章都隐藏着作者的心灵之声。朗读这些作品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还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新课标也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应利用好朗读这一重要教学手段,努力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觉主动地朗读,深入细致地感悟,在朗读中悟理,在朗读中收获。

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时,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感知一段遭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诗人的遭遇。

体会一种心境:在1-3节中,我看到了一位 的诗人。

感悟一种情怀:字里行间中,你读出了什么?你理解诗人的情怀吗?请以“我手写我心”,用文字记录下你此时此刻的感受。

如此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以读促思,以读解疑,憬然有悟。第一个“朗读感知”环节中,主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好节奏。这首诗歌以七言为主,结合诗意可按照“二二三”拍或“四三”拍朗读。例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一句,可以将节奏划分为“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可读为二四三拍,这样读诗,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学生容易走入文本,在反复朗读回味中感知内容。

第二个“品读体会”环节中,我重点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好重音和情感,品味其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如开头两句,起句要高,语速较慢,声音浑厚些,“怒号”和“卷”要读出狂风的猛烈之感,“老无力”应读出老弱之态;再如后文的“忍”读出诗人的愤懑之情,“呼不得”、“自叹息”应读出诗人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之情,“何由彻”三个字故意做拖音处理,读出诗人凄凄惨惨戚戚之感;最后一部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期盼,要读得昂扬豪迈,充满希望之情;“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充分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炽热情感,朗读时尤其要注意,“死亦足”三个字一字一顿地读出,读出诗人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

这样,在对文中那些准确传神的词语、生动形象的描写朗读体会后,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已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在认真动情的朗读之后,每个学生都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杜甫,涌现出了不少的佳作。他们中有的文笔还很稚嫩,有的思想也并不深刻,但每一篇都是学生自己独特的感悟,都是独一无二的,弥足珍贵。

憬然有悟地读,构建“陶冶情操、启迪心智”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于诗意的朗读中明理觉悟,开阔思想。

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摆正朗读的地位,重视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平台,还给学生尽情朗读的空间,让一个个有着独特個性和鲜活生命的个体在课堂上展现出他们的灵气、他们的智慧,让琅琅的读书声浸润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以最简单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最有质量的收获。

张黎黎,江苏徐州市树人初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诗人语文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诗人与花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