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丽
摘 要:在高职生的概论课程教学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矛盾:课程地位的重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淡漠之间的矛盾、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教学对象基础相对薄弱之间的矛盾以及理论的科学性和学生认知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本文就如何抓住主要矛盾,辩证处理好这三个矛盾,提升教学效果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概论课程 高职生 矛盾 教学效果
课 题:本文系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2016年度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支持项目(BJSZ2016ZC121)阶段性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明确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目标定位和主要任务。也正因为如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重视并加强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是实现“培养什么人”的重要保障。
根据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社政[2005]9号,简称“05”方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是我国高等教育阶段思政课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对于高职生来说,概论课程的教育教学自有其不同于本科生教学的特点。因此,提升高职生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把准 “脉”,才能开好“方”。
一、高职生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下,我们发现,高职生概论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矛盾。
1.课程地位的重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淡漠之间的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政课教学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堂更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人才培养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课堂,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承担的责任重中之重。教育部相关文件也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作用,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如此重要的思政课程,也必须面对高职学生的冷遇!问卷调研及访谈过程中,不少学生直言不讳 “没兴趣”“太枯燥”。原因也是五花八门,“从小就这些,能来点新的吗?” “又不是专业课,及格就行!”“我中专来的,老师讲的好多都不懂!”教学方式方法的陈旧、学生基础的薄弱、对思政课的偏见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学生兴趣的淡漠甚至抵触,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直面的首要难题。
2.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教学对象基础相对薄弱之间的矛盾
概论课程是高等教育思政课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主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重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打下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
根据国家相关要求,思政课教材是全国统一教材,教材的一致性凸显了思政课的地位和功能,但在高职生的教学中,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目前的高职生来源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三校生”,即毕业于中专、职高、技校的学生;另一类是高考生,经由高中高考,分数不及本科线而选择高职。这两类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理论知识储备不足,“三校生”和部分理科生的文史知识更显不足,甚至存在某些基本史实的空白,学习概论课程的难度无形中增大。在调研中,教师们也坦言概论课程的理论性较强,高职学生在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上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理论的科学性和学生认知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指引中国社会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指南,我们也正是在这样的指引下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步步胜利。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摸索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也总结出了推动革命和建设发展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用鲜血、生命甚至社会发展的牺牲换来的,它们是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
再科学的理论,也不可能立刻全部解决中国建设中的所有问题,现实中的问题也正是促进理论继续科学发展的实践基础。当学生们由于认知的局限对现实不能达到科学的理解时,他们习惯于怀疑甚至否定理论,认为“理论和现实不符”, 所以“学了也没用”, 更“懒得学了”。这样的认知,和高职生自身的知识基础相关,凸显出他们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存在的狭隘、片面、僵化和不足,也正是我们教学中需要破解的难题。
二、处理好“教”和“学”的辩证关系是化解矛盾的金钥匙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思政课的建设和改革,更要发挥好概论这一核心课程的效能和作用,从 “教”和“学”的辩证关系入手解决好高职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这三对主要矛盾。
1.首先,“教”者须不断激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高校党委担负着重要的职责,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教育部在2011年和2015年两次发布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中都明确规定:思政课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并明确要求新任专任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共党员并具备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这是对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希望打造一支在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質、文化素养方面率先达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队伍,通过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理论知识、严谨的逻辑思考、高效的教学手段、风趣幽默的语言,以及一个个和学生亲密接触的45分钟来打动学生,感召学生,提升学生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人翁责任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 者更须发展好“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俗话说“一时容易一世难”。相较而言,学生积极性的维系发展要难于激发。这就要求在思政课教学中,要重点坚持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彰显教学内容的文化性,突出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拓展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形成教材内容政治思想性与文化知识性相辅、教学环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文化知识性帮助学生们熟悉理论形成的背景和过程,理解理论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再强化思想性,则易于形成深刻的理性认知,稳固兴趣。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们思考—实践—再思考,发挥多种感知觉的合力作用,强化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具体教学中,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尝试。
首先,“教”者的理论素养和实践体验要不断提升。教师既要厚实学养,又要洞悉社会,以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信,用“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丰富的社会实践体验,辨析社会思潮和热点,更加积极、主动、自信地解答当代中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这样理论和现实的结合,才能使课堂既不因只有理论而枯燥,也不因全是现实而零散。
其次,“教”者需要与时俱进地丰富教学手段和工具。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思政课教学必须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用学生习惯的途径和他们对话。“教”者也要把微博、微信、QQ空间,以及各种教学软件等多种工具引进思政课的教学,让单一的理论内容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来表现,让教育实践的形式不断生活化、趣味化、网络化,改变由于单一的讲授形式而带来的乏味单调。现在,微信已经成为了笔者给学生传达思想、扩充知识的重要工具,拓宽了交流渠道,增进了师生感情。
同时,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也有利于激发“学”者的积极主动性。教学环节力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拓展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如果说理论教学多在讲“理”,那么实践教学就是在传递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增加教学环节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感知社会,碰撞思想,增进情感。
例如通过创设情境法来学习我国的政党制度。从自身国情出发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相较其他的政党制度有着天然的优势,但依然有高职生只看到了两党制或多党制形式上的竞争就断然批评我们的政党制度。那我们来设置情境。方式1:从合班上课的3个行政班中,每个班选出1名学生共3名学生代表整个合班的利益;方式2:选出10名学生代表整个合班的利益,但这10名同学均来自同一个行政班。请学生们思考哪种方式更加民主科学?答案一目了然。那为什么人数多的方式2却不够科学民主呢?由此再引申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对自己原有的立场和观点产生了怀疑,再顺势引导学生也就易于接受了。
笔者还尝试通过体验式教学来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让学生以全国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身份,深入到学生中间进行采访,形成议案或提案,并在课堂上向大家汇报自己采访的过程和议案(提案)内容,引导学生讨论。最终根据支持人数的差异评选出“最受欢迎提案”“最有眼光提案”等。通过这样的体验学习,人大代表的选举,人大代表的身份,人大代表的作用,人民手中的选票等相关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们也有了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多的理解和认同。
最后,知识的传达需要“教”者有温度的语言。
列宁在论及宣传教育时说:“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 应当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外来的字眼,抛弃记得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是不懂的、还不熟悉的口号、决议和结论。在解释社会主义问题和目前俄国革命时,不要讲空话,不要空喊,而要善于运用掌握的事实和数字。”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不仅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更重要的是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群众革命积极性的激发绝不是给他们讲《共产党宣言》。“打土豪,分田地”是我们的宣传口号,更是广大人民群众最梦寐以求的生活目标,所以,面对肩负着历史使命的高职生,需要我们蹲下来,从他们相对短浅甚至狭隘的眼光出发,用生活化的语言引导他们走向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 金筱萍,许洋.“90 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接受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
[2] 姜恩来,高兴武.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接受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3(8).
[3]迟慧,王英权.高校“青马”学员对马克思主义接受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长春师范大学“青马工程”为例[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11).
(作者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