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创业的一站式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2017-08-24 08:37代春梅刘海生伍晓强崔亚会
关键词:科技服务协同创新创新创业

代春梅++刘海生++伍晓强++崔亚会

【摘 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科技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论文分析了史太白等国外先进的科技服务公司,结合国内的盛知华等公司,通过对协同创新、科技服务众包模式等的研究学习,针对当下服务业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适应当下国内创新创业需求的一站式科技服务体系构建。

【Abstract】The concept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Multitude Innovation” has made higher requests for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The paper will investigate overseas advanced technology service companies such as Steinbeis and domestic enterprises like Sinoipr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one-stop technology service system adapting to the domestic demand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context of problems in contemporary service industry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crowdsourcing and other modes.

【关键词】创新创业;科技服务;协同创新

【Key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echnology servic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7-0072-05

1 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正在涌动,我国平均每天约有1万家企业诞生。“众创”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然而,创新创业在当下依然面临困难和挑战,创业成功率不足10%。北京清华阳光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裁文辉在“中国经济趋势·大家谈”系列特别报道中提到“创新创业不应成为‘一阵风,而是应著力建立起一整套鼓励创新创业的体系。第一,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第二,培育服务创新创业的中介机构。从学校到社会,培育一些中介机构,包括孵化器、科技服务公司等,这样能完善帮扶机制,进而降低创业成本。”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紧锣密鼓地发展科技服务业。在我国,信息的不对称,缺乏专业化、标准化、全链条式的科技服务依然是制约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务院在《关于加快科技服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 49号)中明确指出“我国科技服务业仍处于发展初期,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高端服务业态缺少,复合型人才缺乏等”。从科技服务机构自身来讲,缺乏良好的体制机制,服务标准不规范,服务创新与科技创新的不对等匹配等问题是制约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新形势下,如何构建起能够长效支持创新创业,具有很好用户体验的科技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同行的经验借鉴

从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的科技服务发展历程来看,他们鼓励技术创新及科技服务的法律与制度建设较为完善,注意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的紧密结合,同时不断提升科技服务企业自身的质量和水平。科技服务已步入高效发展阶段,成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

目前,国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多种模式与机制竞争并存,但从发展趋势看,公司制、市场化为主的运作模式将是发展目标,美、欧、日等国的实践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Howells(2006)访谈过22家提供创新中介服务的英国公司或组织,发现其科技服务经营主体和经营范围都是多样化的,经营主体也是多元化的,各个科技服务企业都具有擅长的服务领域[2],但又力求为创新企业提供包括技术、资金、管理、市场营销、人才、法律在内的多种创新支持服务,以吸引客户。

娄成武等的研究比较发现,目前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已经积淀并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文化——科技中介文化,并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很难发现对有关中介问题的正面解读,再加上我国市场经济企业文化底蕴不足,使我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建立和运营之初,普遍缺乏对科技中介文化的塑造和培养,也就谈不上把它作为一种占领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去开发和经营了[3]。

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STC)瞄准中小企业的目标市场定位,着眼客户需求扩展全方位服务和整体性解决方案,采用扁平式的管理结构,其现代化的组织结构和充满活力的运营方式是取得成效的根本保障[4]。

国内有上海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其核心优势和独特模式在于对发明和专利进行早期培育和全过程管理,以提高专利的保护质量和商业价值为重心,在此基础上进行商业化的推广营销。智谷公司等新兴企业也是以促进创新和发明来推动中国原创技术发展的高科技公司。

张来武结合科技创新的“三螺旋”理论提出“政府应该积极推动自身职能的转变,为第三方力量的发展腾出更大空间。”同时还提出“针对我国第三方力量发育还不成熟的问题,政府应加强对第三方力量的培育,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5]。

赖晓南从科技服务支撑高新技术企业的建立、成长与发展壮大的“全链条” 和“全要素” 视角去理解,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一个以服务“技术研发—商品化—商业化—产业化”为核心,能够有效聚合各类科技创新创业要素,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的体系。并提出了科技服务业“核心层、支撑层和媒介层”的三层理论[6]以及“生态微系统”模式[7]。

艾晓玉结合“雨林效应”,提出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并且在分析科技服务协同供给模型的基础上,对该体系在协同创新中的定位进行了研究[8]。

樊一阳[9]分析探索了开放式创新下我国科技服务众包模式,正如作者所言,在实践方面,国内也出现了几家众包网站,比如猪八戒网(2006)、小魚儿网(2014)、易科学(2012)等,发展十分迅速。但截至目前,专注于科研领域,特别是科技服务类的众包平台在国内尚未出现,仅有的一家科技类众包平台“易科学”也只是关于科研实验和仪器设备的众包平台,并不提供其他科技服务。

相较于国外遥遥领先的创新科技服务众包平台,我国该类平台的建设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服务模式的构建首先必须符合区域性发展需要,符合科技服务的行业特点,符合创新创业这一市场主体的需求。

3 研究方案——一站式科技服务体系

作为乔布斯以前的老板,苹果前CEO Sculley认为:“乔布斯真正的天赋不在于创造新的东西,而是拥有将许多孤立的点连成一条线的非凡能力。在看到一些彼此断绝的东西后,他能够将它们整合,创造出一种美丽、无缝的产品”。同样,目前的科技服务业也缺乏这种有能力进行集成整合的企业、人才。

针对国内创新创业面临的难题,作为第三方科技服务中介,如何利用政府职能转变的机遇,利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良好政策导向及市场氛围,通过自身建设及创新,建设一站式科技服务体系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领域。

借鉴现代化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借助“互联网+”的思维理念,规范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专业化程度高、组织功能完备、运行机制合理、服务标准化的综合型科技服务机构,在某些细分领域施行集成总包,专业化分包运行模式。

3.1 阿米巴经营模式在科技服务业中的应用

正如前面娄成武所发现的,目前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已经积淀并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文化——科技中介文化。在国内,科技中介服务业甚至被视为可有可无,究其原因,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本身的专业化,作为新兴服务业的一种行业文化,带给客户的那种便利化,体验式服务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阿米巴经营理念正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稻盛和夫先生一生最为信奉的经营哲学是“敬天爱人”,他将工作视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激发从业者的潜力,喜欢自己的工作并执着追求[10]。当然,仅有理想还远远不够,阿米巴经营核心价值在于划小单元核算,自主经营。以阿米巴领导为核心,让其自行定制各自的计划,并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努力来完成目标。通过分权达到了整体有序的管理,能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进而实现全面参与。

其实,阿米巴经营的精髓在科技服务业中还有着更为有利的应用,那就是协同创新中的应用。企业内部搭建好阿米巴经营平台后可以更加高效有序地进行对外合作,从而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整合,协同创新。而且,这种创新将改变现有的服务领域狭窄或是割裂式的众包模式。

3.2 科技服务标准化

随着“工业4.0”和“互联网+”模式在工业制造领域的逐步兴起与应用,尤其是众包等典型创新2.0模式的不断涌现,对科技服务业来讲是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当下科技与经济的迅猛发展,在速度的浪潮下,没有过硬的质量与技术做后盾,一切将是空谈。而标准化则是在质量与技术之后的,可以实现企业提质增效的不二法宝。

标准化是现代服务业区别于传统服务业的重要特征。通过对服务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标准化原则和方法的运用,可以达到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服务方法可复制化,从而获得优质服务。

海尔、苹果等市场主体中的优胜企业也证明了这一点,要在市场中赢得客户,光有产品是不够的,还应该从售前、售中及售后的体验式服务上下功夫,让客户真正地体验到产品及服务带来的双重便利。

通过对标准化尤其是科技服务标准化的研究学习,首先对科技服务业中涉及的专业化服务业务的流程进行标准化,然后对整个科技服务系统的流程进行标准化打造,建立适合本区域的科技服务标准。

于企业而言,标准化的实施过程中恰好是一次系统化的自我发现,可以清楚地发现服务流程中的缺失项,服务质量管理上的漏洞,从而刺激企业去补全服务链,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一种无缝化衔接的专业化服务。

3.3 知识产权运营

西科天使基金创始人李浩在“中国经济趋势·大家谈”系列特别报道中讲到“科技创业是未来30年的主旋律”,但是,科技创新从成果到商品直至产业化的过程中,只有经过知识产权的武装才能在市场上存活发展。

可见,创新创业离不开知识产权。目前,国内的知识产权服务还是以代理为主,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国内外专利申请、商标注册时还是停留在授权或者基本保护的层次上,很少有人真正地将知识产权摆上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国内专利申请量以25%的速度在增长,专利代理人的增长速度仅为7%,据统计,美国专利代理人的年申请量仅为12件/人,日本为45件/人,中国却是126件/人,这也直接导致了国内专利代理人水平参差不齐,无法带领企业从战略角度去规划运营自己的知识产权。

一站式科技服务体系应以知识产权为核心,“一专多能”的众创模式将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国内的创新创业。

3.4 科技成果的评估评价

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够,需要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也发现,现行的科技管理体系重立项,轻验收,很多企业拿到资金后并没有按照合同约定去执行,甚至有企业利用法律的漏洞,骗取财政资金。与此同时,很多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却因为短期的资金缺乏,管理经验不足等原因未能抢占市场。

因此,政府在十三五期间将更多地施行政府引导,尤其在创新创业上,将用少量的政府资金撬动更大的社会资本。问题又来了,现有的社会资本更倾向于短期盈利项目,他们并不十分重视科技含量,对于不够成熟的项目敬而远之。以往的知识产权评估往往采用资产评估法进行估值,根本无法真实地反映项目的科技含量。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更专业的知识产权评价机构,但是,费用也是十分昂贵。

今后,如何利用专业化的评估手段帮助投资者发现、筛选有潜力的好项目,以较低的价格出具符合当下需求的报告,将会更好地满足当下创新创业的各方需求。

3.5 服务机构的协同创新

我国科技服务机构在协同发展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科学分工,大部分机构对整個科技服务的链条缺乏合理和精准定位。此外,对科技服务链条中的各环节资源利用率较低,也较难为科研相关主体提供综合性和复杂、高端的服务。当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后,需要科技服务机构配套的技术服务能力却出现断层,缺少跟踪国际相关项目最新进展的能力,制约了产业链的后续纵深发展,最终无法把科技产业链中相关者即成果发明人与机构、生产企业、销售企业进行无缝链接,使之产生更大的正向作用。最后,在合作过程中缺乏相关人才对各个环节进行串联达到协同的最大效益。

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是当下的一个难题,要突破这一难题,协同创新是最好的选择,通过对该领域不同机构的调查了解,分析各机构的优势及劣势,探索各机构的结合点及合作机制,进行更加优质的资源整合。

3.6 众创空间、孵化器等联合运营

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大多能够为创新创业者匹配更好的资源,提供更多的便利、更多的创业辅导、资金支持、政策红利等优势,因此,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孵化器是“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最佳途径。

当然,最近网络上疯传的“国内孵化器太多,创业者不够用了!”的文章也不无道理。目前,孵化器很多,但真正能够满足当下创新创业需求的孵化器却少之又少。不否认有跟风而上骗取政策的,但更多的是不具备创业孵化的土壤,缺乏相关行业的经验,很多孵化器甚至还停留在房屋租赁的层面上。

在创业的道路上,只要有一环出现问题,创业就无法成功。少数人的能力资源毕竟有限,要实现万众创业,其实还是要有一种文化,一个平台。孵化器无疑是具有优势的,比如资金、场地、设备、人脉等相关资源。我们也应该宽容孵化器暂时的失败,从失败中前行,真正培养起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在这种具有现实空间的平台上提供创新创业的一站式服务体系。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如图1所示,本课题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方法,在理论研究指导下,结合对研究涉及的标的物进行调研分析,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最后形成新的理论模型。总体上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课题团队将进一步研究学习“阿米巴经营、服务标准化、工业4.0及互联网+和孵化器运营”等理论体系,同时研究学习国内外的创新模式。

第二步,课题研发团队将设计制定各研究内容的调查要素并制定调查表格,在市场人员的辅助下进行数据的调研采集,调查对象及内容主要包括:

企业及创业者的技术、人才、服务、资金、市场等方面的需求及面临的主要困难;

高校、科研院所在内的发明人成果信息及转化需求;

调研投融资机构在项目选择过程中的取向、需求及难题;

调查国内外技术转移机构、知识产权高端运营机构现有业务及服务水平;

接触调查与本行业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在科技服务领域已开展及拟开展的服务项目。

第三步,在第二步采集的大数据基础上进行分析,确定核心问题,探索解决方案。

第四步,在公司日常服务工作中加以运用,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修正。

以上步骤可交叉进行,并尽量缩小各子环节的循环周期。

进一步来讲,可紧紧围绕科技服务的生态循环系统进行环节设置,如图2“科技发展生态图”所示,科技服务中涉及的关键链条包括“科技成果信息、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成果的商业化、商品的产业化以及公司的资本化”。相应地,要维持链条发展的生态体系,保证链条的无缝化衔接,需要科技服务平台提供的服务内容至少应该包含“科技成果、人才信息服务,知识产权策划,成果评估、评价,公司注册、记账,创业孵化,政策咨询和知识产权服务运营”。

其中,“高校、科研院所、民间发明、企业、创业者、政府及投资者”是支撑链条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称之为“直接资源”。高校、科研院所及民间发明创造将作为成果的主要来源;企业、创业者则是成果商品化的主体;政府主要从商品化阶段介入,并在商业化及产业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支撑和导向作用;为更好地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政府可通过引导资金的作用,从成果的商品化开始引入投资者,并在商业化及产业化过程中更多地依靠社会资本。

为加速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争取更高的投入产出比,还需要积极引进更多的智库型协作机构,我们暂称为“协同资源”。其中,国内外技术转移机构不仅可以提供更好的成果,而且可以带来先进的科技服务经验与智慧,对国内的技术转移机构来讲,不仅是好搭档,而且是现实的引路者;国内知识产权的发展历程仅30余年,在理论与实践中均处于发展阶段,国内知识产权发展最好的北京在高端领域的发展也是少数,因此,我们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向国外借鉴学习。通过与国内外知识产权高端运营机构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的产业链,才能在实践中培养本地优秀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此外,当企业或项目进展到一定程度时,对专业机构、人才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强烈,这时,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化程度高的行业便成了必需。

5 结语

本文基于开放式协同创新的核心思维,针对当下国内科技服务众包模式存在的问题,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对科技服务业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研究探讨了基于创新创业的一站式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构思:

①这一体系本身应该是一种基于物理空间的开放式创新平台,能够借助互联网+,通过资源的整合,实现创新创业的一站式低成本服务。

②这一体系的核心在于成果的转移转化,应具备知识产权的策划、评估评价、转移转化等知识产权高端运营的能力。

③ 这一体系应是基于用户良好体验的,交互性强的平台,小单元要有活力,大单元要有组织。服务流程的标准化及阿米巴经营理念能够实现小单元的复制,保证大单元的服务质量,从而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务。

本文研究不足之处在于:

①当今市场是一个资本化的市场,依靠传统的服务业发展模式很难实现质的飞越。因此,上述研究路径的实现还应进一步与资本融合。

②国内目前的研发,尤其是重大课题的研发并不是基于市场的研发,因此,科技成果的转化肯定是需要时间的,如何保证资金的持续供給是市场化运作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③产品用户会有清晰的痛点,但科技服务带给客户的体验往往是长期积累的产物,如何挖掘科技服务的痛点是本课题团队需要结合市场,进行进一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黄静波,孙晓琴.英法德的创新体系与科技服务[J].广东科技,2013(10):44-53.

【2】Henry Etzkowitz & Lois Peters. Profit from Knowledge: Orgnizational Innovations and Normative Change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J]. Minerva, 1991, 29(2):133-166.

【3】Howells, Jeremy, 2006, Intermediation and the role of inter-mediaries in innovation[J], Research Policy,2006(35):715-728.

【4】娄成武,陈德权.国内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比较与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3(5):105-109.

【5】丁明磊,陈宝明.英国、德国经验对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借鉴[J].杭州科技,2014(02):61-62.

【6】张来武.科技创新的宏观管理:从公共管理走向公共治理[J].中国软科学,2012(6):1-2.

【7】赖晓南.“全链条” 视角下的科技服务产业体系[J].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5(01):36-37.

【8】赖晓南.区域科技服务生态系统的3个“六”[J].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5(02):90-94.

【9】艾晓玉.科技服务协同供给模型及其在协同创新中的定位[J].科学管理研究,2014(12):13-16.

【10】樊一阳,周恒玉.开放式创新下我国科技服务众包模式探索[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01):22-27.

猜你喜欢
科技服务协同创新创新创业
唐山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