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经管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2017-08-24 08:12
现代企业 2017年7期
关键词:经管类应用型民族

一、民族地区高校经管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主题。创新创业是21世纪的主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强调: “培养首创精神和学会创业应当是高等教育重要的关注点。”国务院2010年5月6日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培养大批的创新人才应该成为面向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目标。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更是强调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愿景。无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还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都离不开大批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而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也就显得愈发紧迫和重要。

2.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长远目标之一。教育部在1998年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即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三个方面来给“人才培养模式”下了定义。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根据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使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其内容涉及教育思想、教育手段、课程体系、实践能力、管理体系等,通过改革创新,使之更好地符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也决定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长远目标之一。

3.民族地区高校经管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稳定大局对人才的素质有着特殊的要求,如何通过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出“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经管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经管类专业人才资源,是民族地区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任务和目标导向,是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二、民族地区高校经管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理念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高校发展和建设的大力投入,民族地区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创新创业战略的实施,以及市场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都对民族地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民族地区高校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上仍缺乏一定的变革与突破,导致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和市场快速发展变化的需求,大学生就业现实依旧严峻。

2.经管类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缺乏创新。民族地区高校经管类大学生作为未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人才的储备力量,其应用型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目前民族地区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具体体现在:一是培养目标单一化,学生的应用型创新能力培養不够全面;二是教育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课程体系建设不能支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课程体系设置强调知识的广度而忽略了深度,必修课很多而选修课甚少,学生学习科目多,难以结合自身职业生涯规划选择课程来确定学习重心,教学仍以知识学习为主,教学内容更新慢;四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实践环节相对不足,存在实验设备与实习基地没有全面充分的广泛应用,实验实训师资力量有待加强等问题。

3.经管类人才培养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一般以民族地区生源为主,内地生源为辅。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在教育资源获取、实践能力培养和社会竞争意识方面民族地区学生与内地学生在一踏入高校大门之时就会有很大不同。总体上基于较好的教育资源的获得和原居住地受教育地经济社会的较好发展,内地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参与和竞争意识均好于民族地区学生。这就需要加强对广大民族地区生源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从学校层面来讲应该系统的展开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和自我表现意识,以提高其对应用型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

三、完善民族地区高校经管类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

1.普及和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运用新思想、新方法进行开拓性劳动并取得新成果的能力,它涉及到一个人的多种能力,如: 获取知识能力、运用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实验能力、开拓能力和信息能力等,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创业能力指拥有发现或创造一个新的领域,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新产品,新市场,新生产过程或原材料,组织现有技术的新方法)的能力,能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和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新的结果。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就是对学生应用型创新能力的培养。民族地区高校经管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围绕创新创业主题,结合“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关理论课程,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积极开展创业实验及职业规划竞赛等,形成良好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

2.优化经管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必须依赖一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必须以课程为背景。现代课程论认为,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从教育全过程出发,要把课内教育和第二课堂教育视为同等重要的地位,都作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渠道,并在两个主渠道内不断探索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纳入教学计划,才能适应个性培养发展的多种需求。民族地区高校经管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应结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确定经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规格,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坚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应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科平台课程建设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宽广、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要进一步突出专业内核,凝练专业主干课程。坚持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本,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根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等构成的较为科学、合理的的课程体系。

3.强化和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经管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最重要素质,实践能力培养也是民族地区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不断强化的环节。首先,要不断改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中,让学生深入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生产、营销、财务决策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管理;要加大优质资源建设,加强重点学科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等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其次,要高度重视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通过校内外综合实习平台的构建,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養应用型人才。

4.充分开展“校企合作”,延展经管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校企合作”是指大中专院校为了优化人才培养方式、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目的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校企合作的组织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工学交替模式、校企互动模式和“订单”式合作模式。结合西部偏远民族地区高校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校企互动模式,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和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等具体方式展开。在“校企合作”中要求完善课题设计,为了保证课题设计的有效性,提高课题设计质量,尽量要求题目来源于企业、科研项目等。民族地区高校应结合地区实际情况,运用不同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开展“校企合作”,延展经管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5.通过“导师帮扶制”,因材施教,提高经管类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对民族地区高校现有学生管理“帮扶制”的拓展和延伸,试行“导师帮扶制”,老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的生活,同时也可以在专业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对学有余力和学习基础较弱的同学分类指导,起到因材施教的积极作用。“导师帮扶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可以在大二配备校内教师,实施“导师帮扶制”,在大三时配备毕业论文专业导师,每一个老师帮扶学生控制在5-8人以内,这符合管理学中有效管理幅度的设定,可以保证老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对学生的指导,保证“导师帮扶制”实施的质量。 [西藏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三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阶段性成果;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基于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为例》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经管类应用型民族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我们的民族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