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刚
【摘要】从宏观角度上来讲,人们通常把价值的流通看作是金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的发展对于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如今,金融发展行业中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是一个全新的金融发展方式,将很多现代的特点加入其中;在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互联网金融对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具有很大的影响,需要调节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本文就互联网金融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且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希望给广大的互联网金融工作人员一些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货币政策 影响 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计算机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好,将互联网与金融进行有机结合,在某些互联网金融邻域特别受到人们的关注[1]。虽然,互联网金融发展状况不错,但其对于中央银行货币在发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威胁作用,导致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量遭到削减,因此,想要让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不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影响,需要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进行科学、合理的改善。
一、互联网金融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互联万金融对贴现率的影响
中央银行对于其他银行的放贷利率是指再贴现率。其他银行的借贷额多少直接受到中央银行的贴现率高低的影响,使用传统的金融工具,使得金融机构对于中央银行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然而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冲击之下,金融的市场中增加了很多的金融渠道,如果当其他银行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时,对于再贴现率的要求也比较低,因为较以前相比,贴现率发生变化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受到影响,以及贴现率遭到了削减,通过变动贴现率的变化,用来控制货币量的作用越来越弱,这给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带来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二)市场上货币量统计难度较大
随着互联网不断的发展,资金的流通范围在不断扩大,以及每天的流动量也在逐步递增,出现每天都有大量的资金流进与流出的现象,导致很难对货币总数进行计算。由于现代的资金周转更加的容易,货币之间的转化越来越简单,导致货币之间的计量方式不确定,对整个货币通行量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货币流通量大于电子货币的流通量,这样的流通方式没有固定和稳定等特点,给货币量的统计带了很多的困难。
(三)金融主体对公开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加
市场公开业务对于中央银行的货币量具有很重要的影响,由于发展了互联网金融使得市场上的借贷形式越来越多,其中政府的债券属于金融理财中的一部分,政府债券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欢迎,它对于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2]。因为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下,金融机构的资产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及金融行业的负债情况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进而有越来越多的金融工具涌现。公开市场中对于债券的需求量越大,债券的价格和效益就会随之增加,然而在有价证券的金融产品中,其价格的变化可以直接关系到公开市场上其他的产品价格,促使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于公开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二、应对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冲击
(一)扩宽信息传递渠道,优化金融市场服务质量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所有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面,要开展很多的金融渠道,发展更多丰富的金融产品,使得货币政策呈现多样化和特色化。除此之外,要重视金融市场的服务质量,应当优化其服务质量,减少相关的成本,不断提高传统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市场的作用。
(二)统一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令
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型的金融工具,中央银行应当对于货币的供应量进行有效地控制,根据不同的货币层次进行区分,方便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量进行统计。不同的货币具有不同途径的供给量,也需要存在不同的统计口径,这样可以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加快速度,以及开拓更宽的金融领域,根据金融行业的发展特点,积极地寻找其中可以指导货币政策的力量。
(三)加强监督,提高中央银行整体工作的透明度
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过程中,应该在传统货币政策的基础上进行革新,还需要关注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从多个角度运用不同的金融工具来变动货币的供给量,具有主观性的决策。因为中央银行的工作不够透明,又没有管理和監督的人员,导致在做决定是缺乏时效性,所以要对中央银行的管理工作加大监督力度,使得互联网金融的展机制更加完善,制定出整个金融行业下的货币政策,进而对于货币政策的要求较高[3]。
三、结语
互联网金融在整个金融市场上的应用和普及,提高了我国整体的金融化水准,但它对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也有了一定的冲击。我们既要认识到它在资金周转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要认识到它与货币政策的制定所相抵触的地方。我们应抓住经济发展的主线,早日把货币政策拉入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的范围之内。总而言之,中央银行直接影响了金融的发展速度,为了使互联网金融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需要中央银行采取全面的监控和管理,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保证中央银行的资金流通、运用,以及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白金枝.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2]黄胤英.转变中的美联储—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3]张广现.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及应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