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群均
【摘要】基于移动互联网成长起来的网络视频直播,在短时间内已成广播拓展影响力的新媒体技术手段。广播作为声音媒介,与网络视频直播这一新媒介如何融合?哪些风险需要规避?本文试图通过对网络视频直播基本特征与广播适配性的研究,提出广播与其融合的路径建议和风险防范措施。
【关键词】广播 网络视频直播 媒体融合 风险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直播”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简洁明了:“广播电台不经过录音或电视台不经过录像而直接播送。”对于广播而言,这个概念一点不陌生,目前,我国绝大多數广播节目基本采用直播方式播出。另外,全国“两会”等重大事件或特别策划的专题报道也经常采用直播的方式来实现广播“快”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直播的门槛越来越低,一部智能手机、合适的4G网络或Wi-Fi信号,人人便都能实时在线直播,这就是2015年底在移动端爆发的“网络视频直播”热现象的原因。与传统直播相比,网络视频直播不仅仅通过网络对音视频信号(数据)进行传输,让受众能在远端实时观看,而且这种方式以极强的社交属性被业界视为“新世代的互联网社交平台和超级入口”。大数据监测平台阿里云数据(TrustData)发布的《2016年视频直播分析报告》指出:自2015年10月到2016年6月,视频直播市场日活跃用户数量(DAU,全称Daily Active User) 规模增加一倍,超过2400万,显露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见图1)
图1:2015年10月到2016年6月视频直播DAU数据趋势
面对可能的“又一个互联网风口”,包括广播电台在内的传统媒体纷纷通过2016年全国“两会”、里约奥运会等各种场景试水网络视频直播。2017年全国“两会”上,网络视频直播已经成了各路媒体的标配。中央级媒体和有实力的地方媒体不仅通过自行开发的视频直播软件发播视频直播报道,而且还通过“一直播”“映客”“网易青果”及“360水滴视频直播”等第三方视频直播平台发播内容。例如:2017年全国“两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的《三农中国》《乡村夜话》两个节目就通过央广网、“央广新闻”客户端和爱奇艺同步视频直播。
毫无疑问,虽然同是“直播”,传统意义上的直播和网络视频直播两者的区别甚大,特别对于广播而言,“视频”并不是其所长。即使已经有500多家电台融合了这一新媒体技术形式,但对于为什么要融合、这种融合对广播的传播样态将产生哪些冲击以及还需要面对哪些风险,这些问题仍需要尽快厘清。
一、广播融合网络视频直播的内因分析
1.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
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已成共识。融合意味着扬长避短,意味着发展机遇,意味着利益最大化。从技术角度来说,这是个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传统媒体如果不想被淘汰出局,万万不可轻视任何新的媒介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应以开放的心态与新媒体整合交融,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形成能满足受众各种需求的新传播模式。“网络视频直播”作为在移动客户端的最新应用,吸纳了广泛的用户,广播如果合理巧妙地利用好这一新技术手段,不仅能为节目产品增加亮点,扩展新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新的受众群体。
2.国家战略设计的要求
网络新媒体快速崛起后,无论话题设置能力还是舆论影响力都日益增强,即使从全球的视野看,新媒体的渗透速度和强度都超乎想象。2014年8月,中央发布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具体部署。《意见》的出台被视为国家在深化媒体融合发展层面的顶层设计。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特别强调:“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种种迹象表明,国家已深刻认识到,新媒体已经成为传播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迫在眉睫。广播媒体如何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实现融合发展成了行业面临的生死存亡的课题。
3.影响力及商业利益的诱惑
相较于纸媒、电视,广播虽然在此次网络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冲击中受到的挤压较小,但“受新媒体分流受众的影响,2015年全国 35 个城市整体收听率还是比 2014 年下降了3.33%。” 也就是说,广播的听众规模也在缩小。收听量的缩小势必导致市场份额的降低。据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媒介智讯的研究,2015年上半年传统广告市场同比下降5.7%,全行业呈现负增长态势。在这样的外部大环境影响下,电台媒体广告也呈现下滑趋势,广播广告近五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这种生存痛感在一些地市级电台体会更深切,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开通网络视频直播的不少省市电台中已有通过在镜头中植入广告、主持人口播植入广告等形式,有些甚至对直播间做了较大幅度的改造,最大可能开拓视频直播镜头内的广告展位。
例如:郑州电台的直播不仅开拓了郑州电台的传播渠道,还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据郑州电台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该台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创收已超百万。广播的网络视频直播带来的商业价值不可小觑。2016年5月3日晚,在北京五棵松体育馆举行的中央电台音乐之声“中国TOP排行榜颁奖盛典”晚会,除了传统的广播直播外,还通过“YY直播”全程视频直播,一个晚上观看人数达300万,影响力、品牌推广效应明显。
二、广播与网络视频直播融合的作为及显现的特征
据了解,腾讯视频、新浪“一直播”等视频直播平台纷纷主动出击,探讨与广播电台进行内容合作的可能性。早在2016年4月,新浪“一直播”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在安徽小岗村进行了一场《小岗村夜话》的直播;而此前,中国乡村之声的“爱·在乡村”公益活动等场景已试水通过映客、新浪“一直播”和“360水滴直播”进行直播。在这些尝试中,几家直播平台表现出了积极的合作意愿。
在人人谈融合、个个说技术的当下,任何新媒体技术手段一旦进入大众视野,其成熟之迅速让人咋舌。视频直播就是最好的例证。那么,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如何融合网络视频直播这一新新媒介?又有何作为?笔者以传统广播入驻数量相对较多的“360水滴直播”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对入驻电台类型及“360水滴直播”网站电台类直播所推荐的内容等数据的分析,大致描摹出广播电台在网络视频直播内容生产上的一些特点。
1.交通广播等视觉服务需求较强的类型广播融合网络视频直播的时间较早,程度也较深
“360水滴直播”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开设网络视频直播的广播电台中,交通广播约占50%;新闻、音乐广播各占20%左右,剩下的10%为都市及其他类型广播。
2.户外直播是广播尝试网络视频直播的重要路径
通过观察及相关数据分析,可以较为清晰地发现,各家广播电台往往通过户外活动直播试水网络视频直播。户外活动成为广播电台增强听众黏度、扩大影响力的常规而有效的手段,当然也是创收的重要手段。“活动是集聚听众的抓手,活动是搅动社会的抓手,活动是打造品牌包括主持人节目的抓手,活动是媒体融合的抓手,活动是经营创收的抓手。”大部分户外活动都具有舞台表演的特质,与视觉的适配性较强,所以成为广播可视化的最佳内容。而在这之前,一些有实力的广播电台往往通过与电视台或视频网站合作,借助外力,在突破视频拍摄技术壁垒的同时扩大活动的影响力。网络视频直播技术的普及大大降低了对视频拍摄设备及人员的要求,这极大地激活了广播电台自己策划户外活动时对视频的使用热情。
需要指出的是,日常直播间节目的视频直播通常以音乐、访谈、娱乐类活跃度最高。“360水滴直播”提供的数据显示,同时在线观看人数排名前十的广播电台中,音乐广播占了30%。所以,音乐类广播融合网络视频直播对提升频率影响力效果明显。另外,随着广播电台对网络视频直播认识的深入和对技术的掌握程度越来越熟练,一些大型的访谈节目也开始尝试融合视频直播。2017年全国“两会”,中央电台就有包括中国之声、经济之声、中国乡村之声三个频率的《央广辩论会》《乡村夜话》等多档节目通过视频直播同步播出。
3.视频直播改变了广播的原有生产流程
当融合已不再是路径选项的情况下,其面对的最大的课题就是流程再造了。在广播与网络视频直播的融合过程中,无论融合的程度如何,不管是简单地架设一台摄像机(或摄像头),还是搭建多机位、灯光、导播配套较为齐全的视频播出系统,都需要对原有的广播节目生产流程做基本的改造。
直播间物理空间的改变。从本质上来说,网络视频直播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一台移动终端、一个网络信号就能开播,所以,不少地方广播电台以尝试的心态融合网络视频时并未改动原有的直播间,只是简单地建设一个摄像头或手机终端。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用户数和影响力都达到一定程度,特别是通过网络视频直播产生效益后,一些条件成熟的广播电台开始对直播间进行改造,加大对视频直播的投入成本。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不仅拓宽了视频直播的工作区,还开始投入较为专业的摄像机,并配备了灯光、拾音、视频导播台等设备。
播出流程的改变。与视频融合播出的广播节目,对主持人和导播的工作流程都提出新的要求。首先,主持人也需要考虑形象,需要上妆,考虑穿适合上镜的服装;其次,导播的工作增加了对摄像头的监控(哪怕简单的开机关机),一些对画面要求较高的节目更需要增设摄像和视频导播;第三,主持人面对的对象增加了一群更活跃、更主动的用户,他们的互动需求更强。另外,一些制作相对复杂的视频直播节目还要考虑在电台播放广告期间,要么通过镜头切换,放大和捕捉嘉宾和主持人私下的互动花絮,要么播放一些提前准备的电视小片,让广告时段的视频不枯燥。
三、传统广播网络视频的直播风险
麦克尔·海姆(Meckel Heim)说:“‘大量可能的风险是互联网的主要缺陷之一。” 网络视频直播再次印证了这一观点。自其进入公众视野以来,各类负面消息不断涌现。一直处于封闭状态的广播电台直播间架设视频直播镜头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向公众开了一个“窥视”的窗口。这一改变带来的风险不可小视。笔者对10家架设了视频直播镜头的广播频率做的问卷调查显示,“安全播出风险”是所有频率都较为担心的风险,其他的风险还包括“网络干扰”“不可预估”等。所以,广播在融合视频直播这一工具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风险。
1.内容风险
无论户内户外,传统广播节目的安全播出保障制度规范体系已经建立,在内容上,采、编、播各环节无论组织还是审核机制都已经非常完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新技术的网络视频直播仍处于“野蛮生长”階段,配套的监管措施相对滞后。因为没有最基本的“把关”机制,前期的网络视频直播内容混乱不堪,一时间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公开报道显示,因为网络视频直播中的色情、暴力、侵权等问题凸显,有关部门多次对网络视频平台进行查处,仅2016年7月份,就查处了26个网络直播平台。
可以肯定的是,广播从业人员队伍从总体上看,政治素质较高、业务水平较强,又有严格的“把关人”意识,传统广播融合网络视频直播播出的内容不会出现严重的不当内容,但因为网络新“把关机制”的滞后,不排除少部分从业人员在各种现实利益的驱使下,存在“穿透”现有管理机制的冲动。另外,用户“互动”时可能冒出的不当甚至违法内容也同样存在着重大隐患。
2.播出技术风险
传统广播视安全播出为生命。随着相关技术的升级,特别是随着数字化直播系统的普及,播控部门的技术标准、系统设计、软硬件配备等显著提高。再加上几十年的制度积累,传统广播已经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安全播出机制,有效降低了安全播出事故的发生。数据显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重大事故次数从2010年的814起下降到2014年的610起。但在广播的直播间架设视频直播设备后,即使是最简单的加一个摄像头,也是对原先播出环境的改变,改变势必带来风险。在笔者所做的问卷调查中,所有已经架设视频设备的广播电台都担心在直播间架设视频直播后带来的诸如“如果不是内接音频信号,而是靠摄像头拾音,主持人在非直播状态下无意间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乃至表情也许就会出现问题”等可能出现的安播风险。
3.网络攻击
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认为,与任何传播技术都一样,新媒介也可以用于骚扰和欺凌。网络攻击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网络传播滥觞的时候。视频直播互动中,用户多匿名用文字参与互动,在直播过程中文字攻击主持人并不鲜见。据笔者观察,“丑死了”“这水平也能当主持人”等是较为常见的攻击。莱文森认为“这样的网络攻击可能会演变成网络欺凌。”而对于正在广播直播间主持节目的主持人来说,这样的网络攻击更大的潜在危险是由此造成主持人情绪的波动,进而影响播出安全,轻者播报出错,重者出现用语失去理智,甚至造成空播。
但显然,这还不算是最大风险。最大的风险是网络盯梢。根据保罗·莱文森研究发现,“网络欺凌还可能瞄准成年人和专业人士,而升级为网络盯梢后,受害者都不敢离开自己的家园。”《互联网词典》对网络盯梢的定义是“在网上对一个人死缠烂打,尤其是出于痴迷或错乱的纠缠”,“常见的网络盯梢是单相思,狂热的钟情。”电台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有不少崇拜者,甚至狂热的粉丝。但以往的传播仅仅是通过声音,听众“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所以即使有狂热的粉丝有意“盯梢”也并不容易实现。但视频直播的加入让主持人的形象更具象,一些做深夜直播的节目主持人面临盯梢的风险势必加大。武汉交通广播在接受笔者问卷调查中就明确提出:“对于夜间女主播下节目回家可能存在影响,不排除有一些无聊的社会人士对于夜间女主播下班时间的把控,在半路等候的情况。”
4.声音祛魅的风险
声音是广播的本质特性,更是它的魅力所在。广播主持人凭借声音魅力就能吸引听众更好地收听节目内容,网络视频直播的融入打破了这一特定情境,将原本封闭的直播间暴露在镜头下,它的出现背离了广播的传播特性,也削弱了广播“声音”的魅力,同时存在着损毁主持人形象的风险。因为工作强度或者其他诸如个人喜好等原因,廣播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相对电视主持人要放松得多,但因为广播节目的直播间架设了视频直播,用户可以看见主持人在直播间的一举一动,这些举动将接受用户的审视,在好奇心过后,原先的神秘感会大打折扣。
另外,还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即使经过改装,但大多数的广播直播间架设的视频直播,仍然存在画面单调、光线不太专业等现实问题,再加上广播主持人对镜头相对陌生,顾此失彼在所难免,用户长时间收看也同样难免视觉疲劳。
四、结语
网络视频直播将成为数字化广播的多媒体表现手段之一,融合是必然。首先,广播一直通过声音“直播”生产内容,“还原新闻现场,让听众身临其境”,可以更好地呈现出真实感和亲切感。但网络视频直播的加入,也可能降低广播传播声音的专业性,并可能带来更多的安全隐患。
广播电台在融合这项新传播手段的时候,在时间、内容等方面都应慎重选择。用著名传播学理论家保罗·莱文森的媒介演化三段论(玩具、镜子和艺术)来衡量,作为新媒介形态的网络视频直播正从“玩具”成长到“镜像”阶段,要通过生产独特的内容吸引更多用户,证明自身的存在价值。一份公开的关于直播的市场调研正印证了这一观点,调查显示:高达八成的受众认为直播的关键在于优质内容和互动性。
注释
《移动直播,下一个大风口!》http://learning.sohu.com/20160415/n444310942.shtml.
Trustdata信诺大数据:《2016年移动视频直播分析报告》,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zNDEwODA1OA==&mid=2649162172&idx=1&sn=5784020fe9eb57e1f07398962de388c9#rd#&safe=0.
曹毅:《2015年广播收听市场概况》,《中国广播》,2016年第2期。
CTR媒介智讯:《2015年广播电台广告趋势分析》,《中国广播》,2015年第9期。
董传亮:《广播媒体融合的战略思考》,《中国广播》,2016年第12期。
〔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千纪指南》(第二版),何道宽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陈燕莉、商瑶、巧怡洁:《“十二五”期间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体系发展成果分析及管理建议探讨》,《广播与电视技术》,2015年第10期。
〔美〕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第二版),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玩物主义:《和主播喝了三次咖啡之后,我才知道直播的潮水流向》,http://it.sohu.com/20160708/n458318996.shtml.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中心)
(本文编辑:林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