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两国GDP与距离、东道主国家劳动力规模、技术要素与总赋税水平等,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产生影响。因此,从对外投资驱动因素、对外投资方向及加强国际合作三个方面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 投资便利化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
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新现状
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不断保持着高速增长。以2015年为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457亿美元,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9%,同比增长18.31%。从现实情况看,中国企业加快对外投资的步伐,不仅仅有着各方面的动因,而且愈发开辟新的渠道,产生更多新的方式。
中国对外投资的迅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基于国内现状的现实需要。在新常态下,出于产能过剩、国内市场的供需脱节及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等多方面的考量,许多中国企业愈发倾向于依靠对外投资打开外国市场,构建全球经营网络。
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也与其受益于政府政策和战略密切相关。在政策方面,2014年商务部发布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通过负面清单的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对外投资;国家联合金融机构,为境外投资提供金融支持;中国与外国签订的贸易协定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企业对外投资的权益。
从投资地区分布上看,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体集中在经济大环境较好,社会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同时兼顾考虑相关政策法规,运营风险等。以2015年为例,中国对中外投资目的国中,主要集中于亚洲国家且投资涨幅最大,占中国企业对外全部投资额的74.4%。其中,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91.3亿美元,同比增长109.9%;对上合组织投资27.1亿美元,同比增长37.6%。此外,在北美洲和南美州的投资也有较为明显的增长,分别同比提升16.4%和19.6%,占中国企业总投资份额的7.4%和8.6%。与之相对的是,受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和债务危机的影响,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出现了-34.3%的大幅下降,其仅占全部投资额的4.9%;在澳洲投资下降10.7%,占总额的2.7%;在非投资略有3%的下降,约占投资总额的2%。
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驱动因素
中国企业进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投资时,所考虑的因素不应仅限于直接因素,如一带一路国家的劳动力要素、技术水平、资源禀赋、税负水平、投资便利化程度等,更要考虑直接因素背后的驱动力量,有助于考量不同措施的改善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
三、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方向
第一,在对外投资的领域中,由数据分析可知,劳动力禀赋对中国的OFDI产生正效应。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遍布亚欧非三大洲,沿线有着众多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因此可以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突破口。因为,从比较优势的观点来说,我国中小企业在资本密集型与上流产业处于劣势,而在下流产业诸如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尤其在纺织、机械制造和家电等产业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同时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力低下,消费水平不高,高档产品市场狭窄,因此上述产业却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样可以在短时期内使企业在投资中发挥优势、取得效益。同时这些在我国属“夕阳工业”的企业,面临市场萎缩、资源短缺和工人下岗等问题,如果将其转移到视这些产业为“朝阳工业”的发展中国家去,就能解决生产能力过剩闲置的困难。
第二,在对外投资方式的选择上,通过数据可知,东道国的市场环境和政府环境对对外投资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快速进入市场,减少本地企业与政府的排斥,我国企业可以选择战略联盟或者合资的投资方式。对于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可以只保留企业中有优势的核心部分如科技专利等,而将其他生产或经营等活动以战略联盟的形式分包给具有专业优势的本地企业。
第三,在对外投资的切口点上,通过分析可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内陆国家,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落后。而我国在高铁制造等交通运输业方面竞争力强,因此应鼓励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不同地區的要素价格差异,实现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即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突破口,加大对中亚、西亚等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援助,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带动贸易与投资的发展,逐步实现沿线国家的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
第四,在对外投资的路径方面,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复杂性,我国企业可以采取“出口—设立海外代理—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建立海外生产公司—建立海外总部”的经营模式。在整个进入的过程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尽管其投资时间可能有所延长,但成功的可能性却会大大增加,极大地减小了来自东道国的阻力。
四、加强国际合作
从分析的结论中,可以得知投资环境的改善可以极大促进投资便利化水平,因此要切实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实现互联互通,共同发展。
第一,东道国家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对其投资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环境,企业应切实加强与东道国和本国政府的合作。双边政府应通过为通过设立网站、发行出版物等方式向投资者提供有东道国宏观经济状况和法律政策框架等投资环境的基本信息,促进企业循序渐进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减少投资的盲目性。
第二,中国企业间应该加强合作,坚持“资源整合、强强联合”的方式,在中小企业集群中建立以技术与资金为主导的联盟,整合各大企业的优势。支持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在海外投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与政府相比,商会组织熟悉本行业情况,掌握投资的信息比较快捷,可以协调行业内不同企业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为此,要充分发挥商会等民间组织的力量,鼓励和支持其积极发挥作用,引导、协调和帮助企业有组织、有秩序地走出去,发挥产业协同聚集效应,消除内部恶性竞争。
第三,宏观层面上,政府要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一方面,中国应提升现有自贸区水平,即打造中国与东盟等国家的升级版自贸区;另一方面,中国应充分利用区内已有的自贸区,分阶段、分区域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贸区。同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增加文化认同感,以打造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新型区域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周经,张利敏.制度距离、强效制度环境与中国跨国企业对外投资模式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14,(11):99-108.
[2]邹颖.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及相关建议[J].区域金融研究,2011,(11):74-77.
[3]成诗跃,许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制度评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10):149-154.
作者简介:庞志远(1997-),男,汉,河南南阳人,研究方向:国际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