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如何应对军事新闻传播的失泄密问题

2017-08-24 04:21陈欣
中国广播 2017年8期

陈欣

【摘要】移动互联时代的新特征、新环境颠覆了传统媒体军事新闻传播和信息保密之间已构建起的默契与平衡。本文结合具体新闻实践和相关理论研究,从情报学角度探讨军事新闻报道中的保密工作,对做好现时军事新闻传播信息保密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移动互联时代 军事新闻传播 信息保密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新闻,追求信息公开;保密,要求信息隐匿。这一矛盾冲突在军事新闻报道领域最为突出。同一信息既可以是新闻,也可能从中套取情报(或构成情报的信息片段)。如今,移动互联时代的诸多新特征、新环境已经颠覆了传统媒体军事新闻传播和信息保密之间构建起的基本平衡,这一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否则,一方面,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处于失泄密的危局而不自知;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苛求所谓的“绝对保密”,而自缚了军事新闻传播的手脚。

一、移动互联时代带来颠覆性失衡

(一)历次技术革新均带来巨大冲击

历史上,每一次传播技术、手段和方式的革新,都会促进新闻事业迎来一次腾飞,同时也伴随着情报领域的一场狂欢。印刷术的发明、照相机的诞生、复印机的出现、录音(录像)机的问世、互联网的普及……莫不如此。而总的趋势是,随着信息总量越来越大、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获取成本越来越低,新闻传播越来越成为情报搜集的重要来源。美国、俄罗斯、日本等情报大国相关官员都曾坦言,从对象国公开新闻报道中获取的“有价值的信息”,占据了情报总量的绝大部分。

(二)重构平衡务必及时有力

让人欣慰的是,在一次次受到巨大冲击、结构失衡的同时,新闻传播者通过不断试错纠错、总结教训、查缺补漏,又都会逐渐意识到新的传播技术、手段和方式带来的失泄密风险,并逐步做出相应调整和规范,从而再次达到新闻传播和信息保密之间的基本平衡。只不过,面对新的时代,发现风险已至的警觉性是否敏锐、采取的对策措施是否有效,都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这种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害,除去显性可察的,其隐性损害往往更加严重。

(三)新媒体开创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

“新媒体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流动的概念,”①本文所指新媒体包含了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自媒体、搜索引擎等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当然,如今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均与新媒体实现了深度融合。而且本文论述的重点将偏重晚于门户网站出现但发展势头极为迅猛的移动端媒体和自媒体等。

在这样一个移动媒体与自媒体方兴未艾的时期,传统媒体所具备的一些基本规律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多种媒体渠道带来的信息传播源头的自发性、自为性和随意性,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交互性、复合性和集成性等,使信息传播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信息控制的难度不断加大。当下传统的新闻保密观念、原有的新闻审稿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多媒体环境下军事新闻传播和信息保密實现平衡、双赢的时代需求。

二、新媒体军事新闻传播与信息保密面临哪些挑战

(一)新媒体伴生的大数据以强大“信息拼图”能力彻底打破旧有平衡

传统媒体时代,各媒体播发的军事新闻信息散布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不同媒体。对相关新闻报道进行搜集、提取、筛选、关联等工作,一是极难覆盖全面,信息采样规模小,成本高;二是信息处理时间长,而大多数情报也是“时间的易碎品”,过时则一文不值。

而伴随移动互联时代而来的是急剧膨胀的大数据。发布平台全部依托计算机及网络,信息全部以数字化呈现。通过搜索引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的技术手段,事物间的联系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被嗅探、关联,并合成为详细的“全景图”。

例如:一场重大军事演习,官方媒体的每一篇报道,均经过传统脱密处理,对参演部队、演训时间、演习地域、主训科目、模拟作战对象等信息都进行了隐去和模糊化处理,使相互要素无法形成整体关联。分别审看任何一篇报道,均未造成失泄密,甚至察觉不出泄密隐患。然而,当极大数量的相关报道信息很快集聚(结合大数据中对非官方渠道相关信息源的获取、比对),分别从不同报道中提取以上关键信息的碎片或片段(从A报道提取时间、从B报道对应地域、从C报道关联参演单位等),极有可能从众多未泄密的单篇报道中,拼接出较为完整的情报信息。即使从一次军事活动报道中提取的情报片段不够精确,但通过大数据的历史积累,采取多次和大范围的比对、关联、投射等手段,也能够不断提升情报的准确性。

在2014年8月刊载的《面向新闻情报分析的自动摘要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者指出:“通过采用仿真的算法,利用位置法、标题法、关键词等方式对新闻情报分析进行自动摘要的生成,这些研究成果使得新闻情报分析在自动摘要生成技术上越来越成熟,让新闻情报信息体现出了更大的价值。”②这是情报学领域的欣喜,却敲响了军事新闻传播的警钟。

目前,即使是在网络论坛中,非情报专业的军迷都能利用民用搜索引擎对我军公开新闻报道中的部队番号、装备型号、演习代号等关键信息进行分析、提取,其精准度之高、时效性之强,已经让人吃惊。那么,各国情报人员所能获取的情报信息更是难以想象。

(二)“把关人”的消失使自媒体成为军事信息传播失控、失范的黑洞

在传统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是充分适用的,媒体自身的倾向和态度、编辑和审稿人的筛选和取舍,都在信息源头和信息产出之间构设了“把关人”或称“守门员”这一角色。

在传统主流媒体的军事新闻报道过程中,严格的“三审”制度是“把关人”理论的有力实践。而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把关人”的角色不断被弱化,发挥的功能也日益淡化。门户网站、移动端媒体出现后,相关军事版面和军事报道虽设有编辑、审稿等环节,但依然存在漏洞。一是数量急剧扩充的网站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且多未经过专业培训,无法确保具备“把关人”能力;二是网络军事报道的发稿数量急剧爆发,海量信息“压垮”了编审人员的“把关能力”;三是大多数军事版块的“民间版主”,希望通过发布“更加专业”的军事信息提升人气和关注度,默许甚至引导军迷发布相关“热点信息”等。而且,从电子布告栏系统(BBS)、百度贴吧、微博微信、知乎等网络问答社区、网络直播一路发展而来的自媒体平台,人人都是“第一传播者”,“把关人”的角色几乎不再存在。

《中国国防报》的一篇《随手拍,防泄密》的文章曾经引起震动。文中举例:“一名军事发烧友在成都某军用机场附近用手机拍下一张军机照片,发到互联网上。这位发烧友万万没想到,这一不经意的举动竟然为美国情报部门提供了一个投入巨资也没有搞到的军事机密——正在试验中的中国歼—20隐身战斗机。媒体评论称,这名发烧友‘随手一拍胜过了美国一年耗资800亿美元的情报业。”③而这张快照,成为中国拥有“歼—20”的第一个明显证据。对此,美国著名杂志《连线》做了一个鲜明概括:“中国军迷将传言、照片和一些零星技术资料上传到众多博客和论坛上,意外成為了中国境内的美国事实上的间谍。”④

“随手拍”就能将“高价值含量的情报”散布于世,正是因为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信息自由市场”“失控信息飞地”。

(三)“二次传播”和“网钓情报”已成为移动互联时代军事敏感信息失泄密的重大隐患

互动性是新媒体最大特征之一。传统媒体时代,受众接受信息后的反馈活动往往仅限于人际交流,范围和频次有限。如今,网络新闻发布后的留言和评论,数量可以达千万条。甚至有网友表示:看评论有时比看新闻更有趣,信息量更大。

而且,随着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专业爱好上志趣相投的群体更加容易聚集。知乎、天涯等具有问答功能的网络社区,也是“发烧友”和“民间专家”的聚集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数据显示:“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已逐渐成为新闻获取、评论、转发、跳转的重要渠道,已成为网络舆论重要源头。”(如图1所示)

图1:最近半年网民评论互联网新闻渠道

在我国,目前有关我军重大军事行动、核心国防科技领域等的报道,主要依托官方主流媒体和通过审核的其他地方及境外媒体来展开。通过较为严格的保密审查,能够过滤掉敏感信息。然而,军事新闻在网络平台发布后,网友的评论和留言往往形成更大热点,出现敏感军事信息的“二次传播”。而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审核和脱密环节就基本缺失,导致大量更加精确和细化的涉军信息在舆论的“再次发酵”中,流传至网络开放空间。

例如:我军进行的每一场重大军事演习,报道的每一型列装最新装备,都能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上引起一阵热议。“今天,我在某某港口亲眼见到了新闻里报道的某个演习的海军编队,某种型号战舰正在……”“从歼—20不同批次试飞现场的发动机声音,分析换装国产发动机的可能……”等军迷的“专业分析”,均已突破新闻报道的范畴,而更加靠近甚至进入了情报信息的领域。

2016年6月19日,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网络研究中心与北京华钺智库经过详细调研,发布了《中国军迷报告》。报告透露并鲜明指出:“中国军迷数量在1.4亿左右,中国核心军迷数量在200万左右,中国有军事专业知识的军迷在10万左右……一些军迷被称为‘爬墙党或‘内幕党,各种涉军相关信息,或不加甄别、或原样照搬,甚至有军迷添油加醋发到网上和网友共享,容易造成失泄密。”⑤

境外情报组织针对军迷网民开展“钓鱼式情报搜集”,已被发现和证实多例。例如:情报搜集者想获取或确认某部番号,有意在网上发帖或留言:“今天看到了从某地营区出动的滚滚铁流,威武壮观,应该是参加正在举行的某次演习吧。不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英雄部队?崇拜!崇拜!”就是这样一条看似热爱军队的留言,引发了当地保密意识缺失的网友回应:“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某军某旅啊!这几年,他们都换装某种型号主战坦克了,我开车就遇到过……”

通过故意贬低我军装备性能和我国国防科技水平,故意说错我军主战装备相关参数等“诱饵”,网上情报搜集者还多次成功从“打抱不平”和“较真”的网友那里获取大量具有情报价值的信息素材。

(四)读图和视频时代的“附属信息泄密”可能性提升,对泄密信息的筛除难度加大

近年来,随着网络传播技术和处理器性能提升,网络带宽和图像解码速度已经不再成为影响用户体验的“短板”。网络服务特别是移动端网络服务收费大幅降低,流量不再成为制约受众消费的“瓶颈”。在此背景下,新媒体报道已经大步跨入“读图时代”,正向“视频时代”迈进。“无图无真相”和“视频才过瘾”的呼唤,体现了视觉信息“百闻不如一见”的优势。

军事行动、武器装备等题材,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受众渴求度高。目前,一方面高信息量、高清晰度的图片和视频本身已经成为军事新闻报道的主体之一;另一方面,即使是以文字形式在传统媒体呈现的军事报道,在向新媒体转移推送时,也高度重视配图、配视频。

然而,筛除图片、视频类的涉密信息难度远大于文字。一是文字可以通过设置关键词、敏感词等方式进行初筛,从海量信息中首先屏蔽“确认泄密”部分,再将“疑似部分”交由人工,而图片和视频目前只能全部由人工判读,工作负荷和强度大;二是文字信息相对直观,涉密标准相对清晰,而图片和视频的信息内容多、层次杂。

在专业素养不同的信息接收者那里能否发现,能够提取多少情报信息也因人而异。这种特性带来的现象是:对审查人员的素质要求大幅提升,工作负荷急剧加大。即使是通过“保密”筛查的图片和视频信息,也具有涉密信息遗漏的可能。而且,大多数情况是把关了新闻报道的主体安全,而背景环境等附属信息产生了失泄密。

某次实战化军事演训报道,官方媒体视频报道中演训场地远处的一栋建筑被发现“模拟的是某作战对象的相关建筑”。视频及截图经网络传播和炒作后,引发对方“抗议”和境外舆论“关注”,造成一定程度的被动和损害。而这一报道应是经过媒体“三审”把关的产品。但是,如果审查人员“没见过某作战对象相关建筑”,他眼中的这段视频依然是一段“普通且安全”的信息内容,根本不会发现这样一处角落里的背景片段,竟然成为了泄密之源。

据笔者掌握的军方和宣传管理部门的相关通报来看,近年来相关附属信息泄密的案例数和比例大增,增长趋势明显。

(五)新媒体军事新闻采制、编发过程中的技术泄密危险性增大,尚无专业的技术防护措施

目前,军迷在自媒体发布军事信息,采用的技术平台与普通网民无异。军事记者在采编过程中虽然更加重视保密环节,在重大涉密报道领域使用专用保密设备,但日常工作为方便操作及上网传输发布稿件,所用采编设备同样是通用设备,无专业技术防护措施。军事记者和网民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设备进行采访报道,随拍随发、网络直播等形式日益增多,数据传输通道也是民用互联网渠道。

移动端设备存在的泄密隐患主要有:基本全时联网,遭受网络攻击的机会较大;底层系统及应用软件技术安全性能相对薄弱,被“操控后”不易发觉;手机平台高度融入使用者日常社交和生活而非專机专用,信息散布几率较大。

在军事新闻采编过程中,最终发布前的信息审核严把“保密关”,但是在采编过程中因为技术手段导致信息泄露,一直是重大隐患之一。进入移动互联时代,随采、随编、随发的工作状态更是加剧了这一风险。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当下许多新媒体采编软件和网络发布平台自带技术功能,一旦与军事信息结合就会构成情报要素。而在这一过程中,网民和记者往往忽视或难以察觉这些没有被屏蔽的功能。对于普通人群来说,这些技术功能是“助手”,而对军事情报保密来说则是“杀手”。

例如:研究者指出了目前数码图片领域一大趋势,“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展,行业对图像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其可视化表达,而是更注重于地理位置等多信息的集成。”⑥现在,利用手机和带有全球定位系统(GPS)功能的数码相机拍摄的JPEG等格式数码图片文件,除了图像信息外均包含了EXIF格式信息。EXIF格式是由日本电子工业发展协会制订的标准规格。这一格式信息不仅可以记录数码图像的快门、光圈等属性信息和拍摄数据,还包括了拍摄日期和时间信息以及拍摄地理坐标信息,包括经纬度坐标、 GPS 方位、速度等参数。也就是说,记者在发布关于某场军事演训,或网友发布路遇某新型武器装备时,即使在图片说明里隐去了位置和拍摄时间等信息,但只要发送了图片原件,则该文件自动包含了准确的时间和地点坐标信息,其精准度比人的语言描述更加准确。

三、如何应对移动互联时代军事新闻传播的信息保密挑战

在移动互联时代,军事新闻传播一旦失泄密,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都急剧增大,带来的损失也随之加大,而对遍及网络的泄密者的追惩更加困难。本文对如何应对挑战提出以下几个重点建议。

(一)组织跨领域研究团队进行“会诊”,展开新背景下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探索

有效应对挑战,需要对挑战有一个相对清晰和全面的认识。针对本文论述话题,仅凭军事新闻工作者的研究探索,不仅力量单薄,而且视野受限。应尽快由国家、军队相关部门牵头统筹,组织军事新闻传播、计算机网络安全、情报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人员进行综合“会诊”。参与研究人员不仅要有权威专家学者,还要有业务一线的实践者,不但从理论上探究新挑战的发生机理和源头,同时就如何应对提出可操作性规程。

(二)在不断完善法规的基础上,针对军事记者和社会民众,分层次加大失泄密的“案例警示教学”

目前,我国国家层面有《保守国家秘密法》,军队层面有《解放军保密条例》等。当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时代发展出现较大缺失或滞后时,应加大、加快修订工作,确保法规真正起到“高压线”作用。

同时,我国保密法规的宣传极其薄弱。由于“涉密”,所以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泄密案例极为“罕见”。民众通过好莱坞大片体会“情报生死战”,却罕能真正意识到“风险就在身边”。一个鲜活的案例,远胜于一大堆道理的堆砌。泄露我军新型战机的网友被抓获并被依法刑拘的信息,就在网友中引发强烈的自警自省。针对专业军事记者和社会民众,采取脱密程度不同的具体案例进行警示教学,亟待展开。2017年国家安全日,北京市面向社会悬赏50万抓间谍的报道,就掀起一股爱国的正能量。

(三)对信息保密要高度重视,但绝不要“过敏休克”,导致自缚军事新闻传播事业手脚

对信息保密的问题是辩证的。一方面,部分过时的保密条例应该调整。美军很早就意识到,保密虽然重要,但保密成本极高,所以十分强调保密内容的选择,绝不浪费资源做无用功。近年来,我军主动公开陆军集团军番号,空军对已经亮相的战机外形不再保密,都是适应了现实需要做出的调整。再比如,我军不少武器装备多次在国际装备展上亮相,基本数据已经公开,而我们的演训报道还在用“眨眼之间”“百里穿杨”的含糊表述来体现这些装备的反应速度和精准是否必要和妥当,都是值得商榷的。

另一方面,不能因过度的“保密要求”导致军事新闻传播失去时效,丧失深度。以重大演习为例,媒体和记者由于害怕“言多必失”而简单报道,这样助长了网络平台上的私下解读,评论莫衷一是;同时,部分国际势力也屡屡“先我一步”妄加揣测、乱扣帽子,等我军予以回应,已经丧失先机。

重构移动互联时代军事新闻传播和信息保密之间的平衡,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用高超的艺术来管理,建立起一整套“防控”“容错”“纠错”机制,变“死管”为“活控”,才能真正做到“敢担当、有作为”。

注释

①韦路、丁方舟:《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年7月第4期。

②王艳红、周军:《面向新闻情报分析的自动摘要技术研究》,《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③韩仁杰、邵飞:《随手拍,防泄密》,《中国国防报》,2015年11月8日。

④戴维·阿克斯:《中国博客写手竟意外成为美国间谍》,《连线》杂志网站,https://www.wired.com/,访问日期:2012年4月24日。

⑤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网络研究中心、北京华钺智库:《中国军迷报告》,http://military.china.com/news/568/20160620/22903507.html,访问日期:2016年6月19日。

⑥吴勇、罗腾元、王美珍:《可定位图像采集与检索方法研究》,《计算机工程》,2014年第7期。

(本文编辑:饶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