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照壁艺术的探究

2017-08-23 20:14张高杰
东方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文庙

摘要:在襄城这片沃土上,有着“中州第一禅林”的乾明寺,寺建筑的选址很独特,其朝向为坐南朝北;文庙作为中原创建最早的文庙之一,也是很早就把“庙学合一”双重体制结合的典范。照壁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瑰宝,不仅承载着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内涵,更蕴含着丰厚的传统元素。而在这两大建筑群中,都有着照壁的身影。

关键词:照壁;乾明寺;文庙

一、照壁的历史渊源

照壁也称为影壁,是现在两种比较普遍的叫法。除此之外,文献资料中所提及的屏、树、萧墙、果惫指的也是照壁。[1]照壁是一面独立的墙体,作为建筑小品之一常出现在古建筑或建筑群的大门内外或两侧,主要分布在宫殿、寺庙、祠堂、园林、民居等各类建筑中。照壁的出现不仅起到了装饰建筑空间布局、供人瞻观,而且可以遮蔽院内外视线。据有关文献记载,公元前的11世纪到前771年的西周吋期,就有了照壁的存在。经考古发现在陕西岐山凤雏村的西周建筑群遗中,合院的门前有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照壁残迹。[2]从照壁的首次在大型建筑群中的出现,再到明清时期照壁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人们不由赞叹照壁在传统建筑中的运用,并有着自己的一套设计理念与手法。

二、不同视角下分析两大照壁的异同

1.建造时间与规格

首山乃八百里伏牛山之首,乾明寺便坐落于首山脚下,其建筑的选址很独特,朝向为坐南朝北,这在全国的寺院中很少见。因在传统文化中八卦对八方,西北方属乾,故名:乾明寺。始建于唐武德年间,后几经扩建,全盛于唐宋,元初曾遭兵焚,明代恢复重建。而山门外的采铜照壁为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建,长12.93米,高4.66米,厚0.73米。

位于襄城县城西北利民街上的文庙始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是敬孔子、教儒学、习六艺、尚科举的重要场所。后经历代扩建整修,至明清形成东西宽118米,南北长192米,占地22656平方米的建筑群,金初遭兵燹,邑人卫衍出资重修,作县内学署。元、明、清多次毁坏与修缮,大门前的琉璃影壁,建于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壁高9.5米,长24.45 米,厚1.63米,是中国四大照壁之一。

2.结构与材质

在结构方面:乾明寺的山门外的采铜照壁和文庙中的琉璃照壁造型样式以及结构均一致,都由壁座、壁身、壁顶三部分组成(底座均为须弥座、壁身为主体部分、壁顶都为歇山顶或庑殿顶)并且都属于挑山式结构。

壁座是照壁的最下面,由于考虑照壁稳定性的原因,基座比壁身要厚些,以各类图案为修饰;壁身也叫做照壁心,为照壁的主体部分,所占面积最大,是各类题材内容的主要展示区域;壁顶类似于传统建筑中的屋顶,常见的有瓦片和屋脊,根据等级不同,分为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卷棚顶和硬山顶。照壁壁顶与这六种屋顶的设计一致。庑殿顶只能使用在皇家照壁,象征尊贵;歇山顶使用在王侯将相、达官贵人的照壁上,仅次于庑殿顶的贵气;攒尖頂、悬山顶、硬山顶和卷棚顶多用于民居照壁,较为简朴。

在材质方面:乾明寺采铜照壁的壁座以首山红石为基,壁身以青砖浮雕为体,壁顶用青砖为主,造形古雅,生动质朴;文庙琉璃照壁壁座也以首山红石为基,浮雕云雷纹、花草纹图案,横贯壁座,托起整个画面。壁身用首山红石砌成,由三组彩色砖浮雕组成,而壁顶则履盖琉璃瓦,因此也被称为琉璃照壁。

3.形式与空间位置

在中国众多照壁中,一般分为一字照壁、八字照壁、撇山照壁和座山照壁。而这两大照壁的平面形式均为一字照壁,因照壁外观呈平面"一"字形,所以被称为“一字照壁”。一字照壁一般根据大门的大小为标准建造。其位置大部分位于院子外面,与大门相对而建,起到界定空间的作用,给人带来领域感。

4.壁身装饰题材与内容

乾明寺的采铜照壁,其壁上内容为人物题材,属于传说中的人物事件。内容具有当地地域性文化,并有着本土的风俗人情,物与故事及大量信息密切相连。由于古人崇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因此此类题材多有治国平天下的情感。乾明寺采铜照壁,其正面为“黄帝采铜图”,两侧有联“梵林明媚储万汇之精英,山势嵯峨壮一方之胜概。”背面“七圣迷径图”,两侧联为“锦屏华丽浸沾天泽无疆,古刹崔巍大壮地灵攸萃。”

“黄帝采铜图”的故事取自于东汉王充《论衡·道虚篇》“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须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七十余人。......。”背面“七圣迷径图”的故事取自于《庄子》:“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适遇牧马童子问途焉……。”另一种文献记载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襄城县志》载诗《七里迷处》:“车从填山谷,谁知道者栖,若非逢牧马,七圣至今迷。”无独有偶,明代诗人贾訸有云:“路出名邦渺树烟,首山横带马蹄前。身经七圣皆迷地,望入诸峰众妙天。静裹高寒真可爱,故人凋谢不堪怜。等闲又负登临兴,笑指云林一粲然。”都是对这个场景的描述。于是被后人称为七圣迷径店,后又简称为“七迷店”,即现在的七里店。

在文庙琉璃照壁上的内容为祥禽瑞兽,祥禽瑞兽是传统吉祥图案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如古代传说中的“四灵”,分别是指麟凤龟龙四种神物。传说龙能变化,麒麟仁厚,凤知之乱,龟兆吉凶。龙的形象能驱灾致福,被赋予祥瑞意义;麒麟的形象是集珍稀动物优点于一身的神兽,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集美思想,寓意祥瑞降临;凤凰为鸟类之王,寓意富贵吉祥。琉璃照壁中的“双凤朝阳”也寓意着美好、吉祥之意。

文庙琉璃照壁的主体画面长13.25米,由三组彩色砖浮雕组成,中为四龙戏二珠,东西两侧分别为麒麟望月,双凤朝阳。影壁设计匠心独具,雕刻细腻,刀法遒劲,纵观全壁,气势宏伟,云海浪翻,蟠龙飞腾,麒舞凤翔,栩栩如生,堪称古代浮雕艺术的精品。因此,襄城文庙影壁也与北京北海九龙壁、山西大同九龙壁和湖北襄阳绿影壁并称为中国四大影壁。

三、照壁探究的艺术文化价值与意义

襄城照壁砖雕精细,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照壁的构成也是由人物、动物、花草、图案、符号、文字、诗句组合而成,同时运用了谐音、借代等艺术手法。从构思到表孤题材多样而繁复。这些题材被民众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影响着民俗生活和精神领域。照壁原材料也是就地取材,做工精致,保存完整,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独特性,不仅对研究中原明代建筑装饰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也对当地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地依托。

1987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以首山为主的伏牛山脉的周边沙颍流域发现了舞阳贾湖文化、许昌人文化、鲁山尧文化、禹州新密岩画、西平螺祖文化、新郑的黄帝故里等上古文化遗址有力证明了。襄城县首山是轩辕黄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黄帝彩铜图是迄今全国发现的记载黄帝最早的也是全国唯一记载轩辕黄帝采铜历史的大型文字雕刻壁画,是研究轩辕文化稀世珍品。也是我国采铜铸币、铸剑、铸鼎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

参考文献:

[1]宋昆·平遥古城与民居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东汉王充《论衡·道虚篇》

[4]《庄子》中载“黄帝襄野迷径”

[5]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襄城县志》载诗《七里迷处》

作者简介:张高杰(1993.12),男,河南省许昌市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16级动画方向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庙
让传统文化连接现代生活:陕西文庙发展的创新实践
平远雨夜
祈求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文庙开笔大典
府文庙:走下神坛,走进民间
清代中前期辽宁文庙与满族汉文化“认同”
关于重点保护和重建文庙的建议
文庙学:一门值得深入探究的新兴“学问”
感悟红色经典,激发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