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丽萍
摘 要:赊店古镇是中原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古镇。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被誉为国家级河南历史文化名镇。为研究清代中原地区商业文化、建筑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如何在延续原有传统功能基础上,使该镇的特色历史文化得以充分展现,提升区域活力,使历史文化名镇得以保护与创新,乃是当前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河南历史文化名镇;赊店镇
赊店古镇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东缘,汉江中游,境内地势以平原为主,围绕潘河、赵河向南交汇入汉江。三面环水,“依伏牛而襟汉水,望金盆而掬琼浆;仰天时而居地利,富物产而畅人和”,这是清朝诗人尚志亭在诗中对赊店镇的描述。该镇是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政府所在地,面积16平方公里,为清代河南四大商业名镇之一。目前古镇内有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群,还有较大规模的清代一条街,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1988 年该镇被国务院定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1989 年被命名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5月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4年,赊店镇成功入选全国十大”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镇”。
1 赊店镇的历史渊源
赊店镇,又叫赊旗镇,赊旗店,赊店,兴隆店。早在春秋时期,因曾为许国封地,被之称为许封镇,东汉时期,因刘秀举义兵而得名。唐宋以后,许封镇渐渐发展为有45里长街、百货云集,商贾辐辏的繁华商业名镇。元代,许封镇曾遭战火摧毁,而后,官府在该镇原址上行政建制,分旗屯田,称之为“三旗屯”,因军主姓佘,所以又叫“佘旗”。到了明清,山东、湖北等全国的商人相继来此经商贸易,特别是赵河南岸南来北往的商旅络绎不绝,渐渐形成兴隆店。随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裕州知州潘云桂招徕流寓设立兴隆镇。同时,赵河北岸九十公里处也由于水运码头货运繁忙而发展成为商贸集镇,这就是早期的赊店镇。据清光绪《南阳县志》载:“淯水以东,唐泌之间,赊旗店亦豫南巨镇也,在城东北九十里。”“地濒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尤多秦晋盐茶大贾”,可见,赊店镇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商业兴隆,繁荣异常,达到鼎盛时期,为中原、江南数省货物集散之重要商埠,民间有“天下店数赊店”之称。乾隆二十年(1755 年)建赊店巡检司、设营讯、把总署。咸丰年间不仅在镇上修建了城墙,还增设了烽火台和马道,且模仿皇城的规制设立了九座城门。南阳知府顾嘉衡为九座城门命名,各门以门名为题镌刻有石匾石联,城池环城十六里,《南阳县志》载:城墙“高三丈五、厚两丈五、顶面宽一丈三,城墙外沿筑五尺高掩体”。 随着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交通枢纽位置发生转移,客商们纷纷离去,加上军阀混战争夺,社会秩序极不安定,至上世纪20年代赊店镇逐渐沦落为“满是尘土的小市镇”。抗日战争期间,赊店镇屡遭飞机轰炸,人们为方便逃生并不被占为据点,“市民只好忍痛自毁城垣”,古城墙到最后只有水门口寨墙右侧百余米长。
新中国成立后,1979年成立南阳县赊店镇人民政府,1975年更名为城关镇,2004 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复名为赊店镇。
2 赊店古镇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为商贸重镇
赊店镇地理位置优越,潘河、赵河等多条河流穿境而过。水运发达,南通荆楚,北到幽蓟,东连闽浙,西接雍凉,交通条件十分便利,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水陆码头和商业重镇。当时镇内聚居和流动人口达13万之多,有500多家商号云集此地相聚经营,21家骡马店日夜客商不断,40多家过载行昼夜不停装卸货物临暮,成为方圆百里的货物集散中心。呈现出船上楚湘歌舞达旦,岸上交易灯火如昼。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的繁荣景象。随着赵河码头日渐繁荣,在赵河北岸形成了新的街市集镇,最终形成72 条商业街、36条胡同的布局,铺面相连,商号林立,人车如流。布匹、煤炭、茶叶、药材、三粉(粉条、粉皮、粉面)、食盐等各种物质在此地汇集,进行贸易、转运或储运,使赊店镇极为热闹和繁华。据清代嘉庆裕州贡生李栋在诗中描述:赊店“房舍重重依岸开,舟船日日顺河来,马帮铃响丹霞绕,钟灵 秀惹人爱”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赊店镇的商业繁忙景象。其中茶叶为商人们经营最大宗商品,如榆次茶商在赊店开设的大升玉茶庄;以此同时与茶叶商贸活动相关的服务设施商铺、镖局、票号、钱庄等以及茶事相关的管理机构巡检司也相继建立。茶商们通过水运、车运以及驮运等方式把中国江南和欧亚大陆连在了一起。茶叶经过在福建武夷山采摘后,运至汉口,经过加工后,经襄阳、唐河运至赊店镇,改有陆运,经洛阳、过黄河,太行山至张家口,再换骆驼北上经内蒙、俄罗斯的恰克图,最后到达圣彼得堡进行交易,全程长5000多公里,途径230多座城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万里茶路”。赊店镇因具备码头、航道、桥梁、会馆、商号等完备的茶叶运输资源,所以赊店镇成为茶叶水运和陆运的重要中转站。与此同时,商人们将南方的绸帛、瓷器、糖、花布等物质通过万里茶路,经赊店镇,运到山、陕等西北地区进行贸易。当时在赊店镇转运物质的陆路交通工具有:马车、骡子、牛车、骆驼等。 在镇北潘河之上有座大石桥,由青石构筑而成,这是赊店镇水旱码头运转北上货物的大渡河,也是汉水航道经潘河水域向南阳方城方向水运物质的唯一航道。作为“南船北馬”交接点的古镇赊店,具有重要的文化、商贸和运输节点功能。
赊店镇因潘河、赵河成为清代中原著名商埠,昔日的喧闹已经过去,但当年的民居商埠,依旧静静的散落在潘河、赵河两岸,那么古朴自然,仿佛向人们展示着昔日的辉煌和多种文化的交汇融合。
3 赊店镇建筑独具风格,具有明清时期特色。
赊店古镇现存不仅有完好明清时期的寨墙、街道、店铺、民居, 镇内还有“天下第一会馆”山陕会馆,清代最完整的税务衙署厘金局,“华中第一镖局”广盛镖局,中原第一家私立银行蔚盛长票号,万里茶道中转站的标志福建会馆,中原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火神庙,全国保存完好的水陆码头古遗址,以及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镇级衙门等,历史遗存数量之多,国内实属罕见。其建筑群布局合理,设计考究,装饰堂皇华丽,规模宏大,集官式建筑、宗教建筑、南北方建筑风格于一体,继承了封建“礼教”和“习俗”,古朴典雅,异彩纷呈,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宝库中风格独特的佳作。
会馆是各地商人集资建立的同行业交易、规划行情、联谊乡情的场所。其中较为有名的同乡会馆是山陕会馆、福建会馆、湖北会馆、广东会馆等十余座會馆,他们在这里“通商情,叙乡谊”。
山陕会馆,也叫“山陕庙”、“关帝庙”,由山、陕两省商人合资所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1756)年,位于古镇中心,坐北朝南,,东西宽62米,主体建筑呈前窄后宽之势,东西最宽62米,南北长156米(现存),整体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落,其主要建筑有:琉璃照壁、悬鉴楼、石牌坊、大拜殿、春秋楼。两侧相陪建筑有木旗杆、铁旗杆、东西辕门、东西马厩、钟鼓楼、东西长廊、腰楼、药王殿、马王殿、道坊院等。其中春秋楼及其附属建筑于清咸丰七年为捻军所焚烧,现存建筑152间。该建筑整体布局严谨,结构合理,装饰华丽,做工精致,尤其是其中的木雕、石雕、砖雕甚是精美,被称为“会馆三绝”。整个建筑集宫殿、庙宇、商馆、民居、园林建筑之大成,既雄伟壮观、雍容华贵,又玲珑秀丽、典雅有致;既渲染了宫殿的气势和庙宇的静穆,又充满着柔美色彩和诗情画意,被誉为“天下第一会馆”。山陕会馆见证了赊店镇昔日的繁华与兴盛。
福建会馆始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是福建武夷山茶商人在赊店镇设立的同乡会馆。会馆位于镇的最南端,坐西向东,占地面积675平方米,其格局为一进二群楼庭院,是集会馆、茶楼、饭店为一体的古建筑群,上层明柱围栏相连,上层楼檐下悬一匾额,浮刻"福建同乡会馆"六个金光大字;下层中间楼檐下也悬挂一匾额,浮刻"普海春饭庄",上下层均有额枋、檐廊、明柱、雀替等雕饰简练,古雅清秀,楼上为茶园堂戏怡乐园,楼下为宴会厅,供有妈祖、关帝牌位,下层中为过厅,两边为饭庄,二楼为会馆同乡议事之场所。会馆整体建筑布局为“日”字形,有“日日高升”之意。
厘金局是清政府增设的税收机构。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位于南瓷器街中间,坐西向东,占地约484平方米,南北宽11米,东西长44米,门头上的匾额正上方有“厘金局”三个大字,是一座一进三院落青砖灰瓦双层硬山式建筑。厘金最早是一种用来临时筹款的方法,后因清政府为维护政权统治,被进一步扩大和推广,“设立省局,抽取商捐,统名厘税”。厘金有按课征品种分类征收的,如百货厘、洋要厘 盐厘等,有按课征环节分类征收的,如出产地厘金、销售地厘金等。直到1931年,国民党政府将之废除。
镖局,也叫镖行,是专门保护他人人身安全或财物的机构。广盛镖局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由山西祁县武术名家戴二闾所创建,其坐西向东,面积约1008平方米,格局为一进四院落,有五间门头,中间为高大门楼,上悬挂有“广盛镖”字样的镖旗。有接客厅、议事堂、兵器房、镖头居室、镖师居室、练武场等10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硬山式建筑,是清代著名镖局之一。
蔚盛长票号,也叫“钱庄”,始建于清道光六年,是山西平遥蔚盛长票号在此地设立的分号,也是中原地区第一家票号。票号,是集存款、放款、汇兑业务于一身的私人金融机构。其性质相当于今天的银行。蔚盛长票号在镇内南瓷器街路西,坐西向东,东西长50、南北宽12.5米,面积约为80平方米,为一进三院落式布局,有门店、账房、柜房、金库、会客厅等建筑7座。其主要业务是存货款、发放银票、汇兑等。繁盛时期,其银票可在北京、天津等30个地区汇兑,次年,又在相邻的关帝庙街开办了蔚盛厚分号。此后,广东、山陕等地商人纷纷在赊店镇设立开办各种票号,足以可见赊店镇当年的经济发展和繁荣。
火神庙,始建于清雍正二年,位于山陕会馆东边,(现位于社旗镇第一小学院内),是为敬火神而建的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高10米,宽7米,进深4.5米,现存有木牌楼、山门、戏楼、大拜殿等建筑,殿内塑有火神像。其中木牌楼为三间六柱五楼式木制结构牌坊,大拜殿为单檐硬山卷棚式建筑,其雕刻的龙、凤、麒麟、海马等动物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整个建筑结构严密,布局合理。每年正月初七庙会时,人们便来到这里祭拜火神,祈福平安。
赊店镇里古迹众多,现存的明清建筑还有古镇最繁华的街道瓷器街、街上有一创立于清乾隆年间的“广和堂”大药房,至今还在经营着。古运码头遗迹以及遍布于老街古巷中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等等,这些民居虽谈不上华丽精美,但式样倒也显得古朴别致,如今依然独具魅力,向人们述说着古镇历史和昔日辉煌的迷人故事。
如今当我们涉足走进尤其是近距离接触这百年沧桑古镇的时候,仿佛走进了历史,竟有一种时光倒流的错觉。赊店镇以它丰富的文化底蕴,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那曾经辉煌的年代,述说着那个时代一段传奇故事,同时以崭新的姿态向人们展示其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徐春燕.清代河南商业名镇赊店[J]. 寻根,2014,3.10
[2]唐新 郭建新.河南社旗赊店镇[J].文物,2014.3.25
[3]柏娜.赊店—万里茶路上的一颗明珠[J].大众文艺,.2017.2.15
[4]郭建刚 肖新建.潘赵河载来的赊店[J].对外大传播,200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