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续+++王晓娜+++侯江伟++杜俊凯
摘要:“打练结合”是为解决当下武术发展中所存在弊端提出的。针对当下武术发展“打练分离”的现状,从太极拳与推手的关系入手,分析“打练结合”对武术发展的意义。研究结果:1.“打练结合”模式需要突破竞技武术打练分离的思维定势。2.“打练结合”模式需将传统与竞技相结合。3.打练结合”模式需将文化与技术相结合。
关键词:打练结合;太极拳;人才培养;太极拳推手
一、论述
太极拳发展至今,俨然已是“门派林立”“遍地开花”。从最初陈家沟的陈式太极拳衍生出了杨、武、吴、孙、和、陈式洪派、忽雷太极架等众多派别。改革开放后,作为中华传统国粹代表的太极拳更是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与发展。然而作为武术某一拳种的太极拳,其技击属性被一再弱化,越来越多的太极拳学习者对太极拳动作仅仅是“依葫芦画瓢”,将太极拳练成了“太极操”。对太极拳技术本质的忽视,必然会造成太极拳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失真。这对太极拳未来的发展尤为不利。可见,如何保持太极拳的技击本质性是太极拳国际化推广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顽疾”。毫无疑问,一批优秀的、能打能练的复合型太极拳人才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因此,如何培养“打练统一”的综合型太极拳人才,是本文研究的探索重点,同时也是本文研究的立足点。
二、“打练结合”概述
(一)打练结合的含义
“打练结合”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传统武术中并没有“打练结合”之说。该提法是在武术被竞技化,由原来的训练体系拆分成两个独立的项目——“套路”和“散打”后,所造成的“练的不能打”和“打的不能练”的弊端而提出。此后,不断有学者提出他们对 “打练结合”的设想。“打练结合”本是传统武术技术和训练体系的一个特征。竞技武术出现后,该特征被遗失。
(二)打练结合对武术技术发展的意义
1.太极拳是太极拳推手的基础——递进关系
太极拳练习是学习太极拳推手必备的基本功,传统的太极推手是在太极拳套路练习具有一定水平的基础上,双人搭手,通过运用“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种技法,按照“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的原则,凭借自身皮肤末梢神经的灵敏与身体的本体感觉,运用合理的技术方法,将对方发放出去或使其失去重心。
2.太极拳推手是对太极拳架的检验——求实关系
太极拳推手在太极拳体系中占有与套路同等重要的位置,当套路练习到一定时间,即要练习推手。通过推手的练习可以反推出自己拳架、动作、劲力的正确与否。正确的拳姿、劲力能够很好的作用于推手的练习。相反,则对推手练习是一种阻碍。此外,推手练习能够加深对太极拳技法要领和拳势攻防含义的理解,提高拳架练习的趣味和水平。
三、“打练结合”模式对太极拳人才培养的益处
(一)“打练结合”模式是对传统太极拳技术动作的回归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该属性决定了武术动作的设计都源自于攻守防卫。太极拳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武术拳种,它的组成包括功法、套路(单练、对练)、拆招、喂手、推手、散手等诸多环节。“打练结合”模式的提出,针对当下竞技武术存在的弊端,能够最大限度地继承传统太极拳的技击精髓,是对太极拳技术体系的保护和回归。此外,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例言中提到“世之学太极拳者。日见繁多。未明体用之法。孰鲜心身之益”,可见,不明白太极拳的攻防技击,糊里糊涂的练习,锻炼身体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打练结合”模式有助于提高培养太极拳人才的时间
通过对相关文献检索和查阅,我们发现:将太极拳与推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比单纯的太极拳练习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杨帆通过教学实验法,将太极拳与推手相结合教学方式运用于课堂上,发现不但有利于完成教学进度,更能激发学生练习太极拳的积极性。
(三)“打练结合”模式将使太极拳人才得到更好的发展
当前武术的发展正朝着“返璞归真——回归传统”的方向前进。社会各界对武术实用论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迫切地需要一批“能打能练”的武术后备人才来撑起未来武术发展的“大梁”。“能打的不能练”和“能练的不能打”都将成为过去时,被时代所淘汰。俗语讲“技多不压身”,作为一名优秀的武术人才,必须兼具“打”与“练”的基本技能。在武术人才市场化后,这成为自由市场选择的必然。
四、“打练结合”模式对太极拳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一)“打练结合”模式需要突破竞技武术打练分离的思维定势
首先,在认知上,对“武术”概念的诠释均以西方体育的“项目化”为特征。如对武术概念的定义,“自近代以来受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中国武术实现了功法、套路、格斗的‘分化演变”。其次,随着80年代初武术风靡世界,以竞技武术为主要形式的国际性武术比赛的举办以及以运动员和教练员为主体的专业队伍建设,近30年的发展,竞技武术可谓“一枝独秀”。在这样的思维认知和形式政策下,我们很难走出“打练分离”的思维怪圈。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在思想上打破“打练分离”的思维定式,重树“打练结合”的新思维模式。
(二)“打练结合”模式需将传统与竞技相结合
“打练结合”模式的核心诉求是回归传统,传统武术是根植中国传统文化母体之上具有民族性、文化性、技击性、艺术性的真正的中国武术。传统武术作为竞技武术技术的根基。竞技武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武术作为支撑。而竞技武术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竞技武术并非沒有优势,其通过专业化的培养体系、有效的训练时间保障、有政策和酬劳的教练员与运动员,使竞技武术的发展更具生命力。
五、结语
武术再次“入奥”的失败,已鲜有武术界人士对此发表建议与看法。这不是好事也不是坏事,重要的是我们今后武术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目前,国内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对武术的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改变竞技化的弊端,接续传统 “打练结合”技术体系的完整性,其关键点便是从培养一批这样的优秀武术人才开始。“少年强,则武术强”,未来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李怀续(1981.11—),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