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琉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落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云南省教育厅主办了2017年云南省高等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旨在突出高校教学中的技能训练,展示教学成果,弘扬工匠精神,彰显职教风采,并以此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战能力,为参加国赛选拔选手。文山学院共组织了三支参赛队伍,音乐专业首次组织学生参加比赛。作为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笔者发现赛事折射出当今钢琴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令人深思,必须深化钢琴教学改革。
一、参赛队的基本情况及赛制简介
本次比赛共有全省13所高校参与。本科组10支,分别是云南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云南工商学院、昆明学院、红河学院、文山学院、昭通学院、楚雄师范学院、曲靖师范学院;专科组6支,分别是云南工商学院、文山学院、昭通学院、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昆明艺术职业学院、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其中,云南工商学院、文山学院、昭通学院3所学院同时选派了本科组及专科组学生。共有参赛学生44名,其中本科组34名、专科组10名。“钢琴演奏”的比赛项目囊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钢琴演奏能力占65%(包括练习曲及钢琴曲在内的限时12分钟的现场演奏);音乐素质测试占10%(现场抽取听音测试一题,难度为两个升降号内的旋律,长度为8小节,以2/4拍、3/4拍为主);伴奏编配与排演占25%(抽签决定声乐作品一首,经短时间准备后阐述伴奏编配构思并现场与演唱同学简单交流后一次性完成排演)。这样的赛制充分考查了选手的钢琴演奏技能、舞台实践能力及专业拓展能力,能较为全面地展示音乐学及音乐教育专业中各院校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及学生专业技能掌握情况。
文山学院音乐学专业选派了2名学生,音乐教育专业选派了1名学生,参加了为期两天的“钢琴演奏”类别的比赛,参赛的最好成绩为本科组第23名,处于全省参赛选手的中下水平。但是,通过此次比赛搭建的平台,通过专家点评及交流,文山学院可以学习和借鉴全省各兄弟院校的钢琴教学经验,并对比自身在钢琴教学中的短板,也是一种收获。
二、从竞赛中看到的一些问题
在为期两天的竞赛中,笔者听到了许多优秀选手的演奏,也大致了解了各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在第一个环节现场演奏两首作品的比赛中,各个学院选择乐曲的难度参差不齐,差距较大。明显可见,云南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昆明学院等学校的参赛选手在现场演奏环节中优势突出,作品多为肖邦、李斯特等钢琴大师的练习曲,还有一位文华学院本科三年级的学生演奏了被稱为世界上最难弹的十大钢琴曲中排名第三的霍洛维茨的《卡门主题变奏曲》。从学生完成的情况可以看出,这些学院的学生起点较高,基本功扎实,对乐曲的驾驭力和表现力都是其他兄弟院校学生望尘莫及的。在第二环节听音模唱的过程中,各高校的学生演唱习惯各不相同,有以固定调模唱的,有以首调模唱的,文山学院的学生均采用固定调唱名法。综合来看,在这一环节我院学生完成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对乐谱的记忆力不足,能听出却不能背唱完成八小节,常常在唱完前四小节后就开始模糊地编唱。在第三环节的比赛中,地州院校学生的优势开始凸显,我院学生在这一环节发挥较为正常。通过第一天晚上的突击培训,笔者对学生伴奏编配部分的阐述做了明确要求:判断调式调性、表达乐曲类型、分析乐曲结构、阐述音型和弦的选择依据。由于我院负责即兴伴奏教学的教师一直坚持简谱教学,所以学生抽到歌曲后能尽快上手,完成情况良好。部分学生钢琴演奏能力较强的学校,在教学中对学生简谱视奏和首调概念的培养明显不足,导致学生拿到简谱后不能迅速进行和声功能的标记,影响弹奏水平的发挥。
通过参加本次竞赛,学生获得了与全省同专业的学生交流探讨和同台竞技的机会。在舞台展示时,笔者明显感觉我院学生舞台表演能力欠缺,在这类专业的技能竞技中,心理控制能力弱,演奏水平不能正常发挥,出错较多,折射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明显不足,导致学生在上台后过度紧张、弹奏中断等情况的发生。有一名学生的练习曲仅完成了1/3,就紧张得无法继续演奏,所以第一环节的成绩很不理想,直接影响了综合成绩的评定。学生缺乏比赛经验,在服装的选择、台风的把握上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三、钢琴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通过带队参加本次比赛,笔者看到了我院钢琴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令人思考。我院自2009年升本后,于2011年开始招收第一届音乐学本科生,同时继续培养音乐教育专业的专科生,至2016年我院专科学制音乐教育专业停止招生,在艺术学院七个专业中,音乐方向专业仅有一个。
从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音乐学方向的学生在专业技能上的主要课程有声乐、钢琴、手风琴和舞蹈,其他常规的必修课也参照云南省教育厅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在钢琴教学中,我院共有专职钢琴教师6人(其中1人为编外教师),学历结构为研究生1名,本科生5名,职称结构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助教1人,目前音乐专业在校生65名,生师比为10.7: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院教师配置情况良好,能满足基本教学。从课程设置看,在2015年修订的教学计划中,音乐学专业学生钢琴必修时间为三个学期,即1~3学期,其后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爱好选择主修方向,钢琴主修时间为三个学期,即4~6学期,在第7、8学期也配有《钢琴四手联弹》《自弹自唱》《通俗钢琴演奏》等选修课程。可以说,这样的培养模式完全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但在和全省各高校学生同台竞技的过程中,学生表现逊色,完全没有展示出课程配置的优势,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于新形式下师范生一专多能的理解有偏差
我院培养目标还是围绕师范生吹拉弹唱都要会的旧模式,没有过多思考新形式下打造工匠精神的培养特点。现在所要求的一专多能,应该更多体现在一门专业技能训练后的相关拓展能力的培养。例如,钢琴演奏方向的多能应该围绕即兴伴奏、弹唱能力及音乐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不是除了钢琴演奏外还会跳舞或拉手风琴等其他技能的提高。
(二)对于尖子生的打造缺乏长远规划
近年来,我院每年总有1~2名基础较好的新生,在入校前就进行过较长时间的钢琴专业训练。这部分学生进入学校后,我院仅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了调整,并没有指派专任教师量身定做长远的培养计划,导致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产生惰性,有吃老本、应付考试思想,造成专业能力停滞不前或进步缓慢。
(三)专业拓展过程中任课教师缺乏沟通
在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我院一直注重学生基本功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打造,但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教学交流,又承自不同师门,导致教学体系不统一,学生学习过程中常常要转换概念和方法。例如,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打节奏和记谱的方法源自于教学体系,而在声乐、钢琴、手风琴等专业课的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延续,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所学不能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巩固训练,既阻碍了他们的成长,也制约了他们的发展。
(四)为学生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不多
我院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每学期仅有1~2次全班一起还课的机会,专业汇报和音乐会也是在临近毕业才进行,组织外出参赛的情况不多。所以,学生上台易紧张,对舞台展示的心理控制能力较弱。
(五)专业任课教师教学信息更新不足
我院的钢琴教师外出参加交流活动的主动性不够,缺乏教学理念和前沿信息的沟通渠道,对于新出的钢琴作品和省内外各类比赛的赛制、要求等了解不足,也是教学滞后的原因。
四、关于钢琴教学改进的思考
在实际钢琴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反思、总结,听取同行的评价及学生意见,只有不断修正自己才能适应教学任务的新要求。近年来,在以评促建的新形式下,教师更应该看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并积极思考解决方法,以期在教学方面更上一层楼。对于如何改进钢琴教学,笔者通过深入思考,提出以下建议。
(一)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需求,教学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合理配备教学资源,服务好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
(二)细化技能课程评分标准
加强技能考试的管理,进一步明确平时成绩评定的依據,考试内容的设定应紧紧围绕教学任务,拓宽检查面,强调循序渐进,强化基本功的训练与考核,突出尖子生的培养,保障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多渠道拓展职业能力
在钢琴方向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除了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外,还应在教学中始终贯穿唱、听、弹的概念,让学生在练琴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质。在练习曲的弹奏中,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和声标记,促使学生形成首调概念,为即兴伴奏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四)让舞台表演常态化
为学生提供较多上台演奏的机会是锻炼学生演奏心理控制的有效途径,遴选省内外赛事,包括校赛、省赛和国赛,纳入教学计划,有目标地提前准备,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优秀选手脱颖而出,突出尖子生的培养,树立榜样。
(五)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
为保障教学信息的更新,教师应主动外出学习或定期参加各类研讨会,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进行“充电”,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五、结语
总之,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定期反思教学,并长期坚持自我的提高,才能保障教学需求,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持之以恒,不忘初心,服务学生,不断充实自己,提高教学能力。
(文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