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湘玲
在遥远的古中国,勤劳智慧的祖先们发明了一种优质高贵的布,它“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若是在夏日里身着它做成的衣裳,则透气散热,令人神清气爽,体感温度能降低4℃~5℃。
此布名曰夏布。
夏布以苎麻为原料编织而成,所以又得名苎布、生布和麻布。早在夏、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用它来做朝服、冠冕、巾帽等衣物。聪明的古人还将普通夏布漂白,使其“质如轻云色如银”,并谓之“白苎”。自古以来,白苎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比如晋代时兴《白纻舞》,乐府舞曲有《白纻歌》,诗仙李白也曾作有《白纻辞》。
夏布中,最负盛名的要属江西荣昌的夏布。因布纹细密平整、色泽莹洁润滑、坚韧耐用等优点,荣昌夏布成为唐宋时期至高无上的贡品,到明清时期更是名闻中外,并远销朝鲜、南洋各埠。2008年6月,夏布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夏布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然而从不起眼的苎麻脱胎换骨成让人爱不释手的“富贵丝”,它的蜕变历经了打麻、挽麻团、挽麻芋子、牵线、穿扣、刷浆、织布、漂洗、整形、印染等十多道手工工序。这些工序都要求制作者用心,有耐心,须细心,同时每一道工序都决定着夏布的品质。现如今,很少再有人能耐得下性子来干这种细工慢活了。但是,夏布制作技艺的传承人——现年88岁的颜坤吉老人却乐此不疲。
在制作时,颜坤吉老人先用娴熟的手法剖开苎麻的外皮,抽掉茎秆,得到散发着阵阵清香的淡青色纤维。再经过晒干、浸水、漂白、脱胶等步骤,纤维就变成了“纱”。由“纱”到“线”的过程,称之为绩麻,它要求制作者极其细致且高度专注。倘若有一步出错,布料便没有价值了。但是,对于颜老先生而言,这个手法早已烂熟于心。他气定神闲地梳理着那些细如发丝的麻纱,再把它们放在大腿上慢慢捻接成麻线。由于麻线很容易断裂,且每一根都必须要粗细一致且没有接头,所以即使做了七十多年夏布的颜坤吉老人每天也只能绩成半两麻线。为了使麻线光滑易于纺织,还需对其上浆。最后的织布是整个工序的重中之重,用来织夏布的是一种名为“天平腰机”的古老单人木制织布机。而决定夏布品质精细与否的,是织布人丢梭的技巧以及手脚配合的流畅程度。
夏布根据所用麻线的根数分为三二布、四五布、六百布、八百布等诸多品种,三二布表示邊长为半米的布料,单边由320根麻线编成,数字越大,表明用的线越细,织成的布料品质更好、更光滑、更柔软。最高档的夏布是一千八百布,它代表着夏布制作的最高水平,比丝绸还要更细腻柔软。
在颜坤吉老人的记忆里,夏布还一直保持着数千年来的盛行不衰,仅荣昌县就有五千多家夏布厂,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人造丝的逐渐兴起,夏布产量锐减。但让老人欣慰的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对各类布品的了解,夏布再次受到人们的热捧与钟爱。除了被用作织衣服的原料之外,夏布还与高雅的艺术融为一体,被制成中国三大名扇之一——荣昌折扇,以及用来做夏布画。
夏布,是一种文化和技艺的博大,它承载着中华文明深厚的人文。而身为夏布技艺的传承人,颜坤吉老人也一直用行动诠释着对夏布的热爱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