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深莞惠经济圈的创新发展

2017-08-23 16:55阳结南
开放导报 2017年4期

[摘要] 深莞惠经济圈正逐步向深莞惠创新型经济圈转变,其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协调机制障碍明显、创新主体薄弱、创新网络亟待完善等问题。为提升深莞惠经济圈创新发展能力,需建立具有实质约束力的协调机制,主动适应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统筹布局产业层级,并顺应产业层级,合理布局创新主体,强化创新核,推进创新网络建设与融合。

[关键词] 深莞惠经济圈 产业层级 创新主体 创新网络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4-0042-04

[作者简介] 阳结南(1976 — ),江西彭泽人,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校校长,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粤港澳大湾区”覆盖9个城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深港、广佛和珠澳构成大湾区3个发展内核,将作为珠三角的核心引擎,发挥原本已有的经济、教育、产业优势。以“港深莞惠”、“广佛肇清”、“珠澳中江”构成3个环珠江城市带,按照都市圈空间层次和模式规律组织空间功能,即形成内部层级集聚、外部高能释放的大湾区。

创新型经济圈是指经济圈内核心城市通过创新要素、创新网络和创新文化的建设,促进经济圈进行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和社会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并最终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从而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圈。深莞惠经济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核心引擎之一,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力量。其既包括经济发达的深圳、东莞和惠州3个珠三角城市,也扩展包括具有广大腹地的河源和汕尾;既占据珠江三角洲等平原的优势,又享有天然海港的便利。近年来,深莞惠经济圈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深莞惠+河源+汕尾”一体化发展的模式。2012年至2016年,深莞惠经济圈联席会议提出,深莞惠经济圈要建立区域创新中心、国家创新中心甚至是亚太创新中心,建立开放型创新体系。由此,建立创新型经济圈正式成为深莞惠经济圈发展的目标。目前,深莞惠经济圈具备了创新型经济圈的一些优势和特征,但在如何适应粤港澳大湾区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创新核心引擎的作用上仍存在诸多不足。

一、深莞惠经济圈发展历程及现状

深莞惠经济圈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萌芽期、发展初期和扩张期三个阶段。(1)萌芽期(1978~2008)。这一时期的经济特征表现为深莞惠三市企业互动频繁,深圳企业向周边东莞和惠州转移趋势明显。(2)发展初期(2009~2013)。2009年深莞惠三市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标志着深莞惠经济圈正式形成。在这一阶段,城市间的经济互动进一步加强。(3)扩张期(2014至今)。2014年10月,汕尾、河源加入深莞惠經济圈,深莞惠经济圈产业协同和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

经过多年的发展,深莞惠经济圈已初具规模,具备了较强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战略定位清晰

2012年,深莞惠三市签署《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共建深莞惠区域创新体系合作协议》,强调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和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2016年,深莞惠经济圈提出要建设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率先建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创新经济圈的建设上,五个城市不断发力,深圳的知识产权申请数量质量和上市公司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东莞和惠州近年来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河源和汕尾的中高端制造业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产业协同初显

深莞惠经济圈地处平原沿海地区,条件得天独厚,既可以享受平原的交通的便利,又可以充分发挥湾区经济的便利。深莞惠经济圈五个城市有利于产业的层级发展,由深莞惠三极向多极演化。

(三)一体化进程加快

2009年开始,深莞惠经济圈联席会议对客运、高速、港口、地铁等公共交通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并在教育、社保、卫生、文化、民政、老年人服务等领域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在深莞惠经济圈共同规划和努力推进下,深莞惠经济圈生活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已经实现了公积金贷款互联互通,建立和完善了五市警务协作信息平台、企业和个人失信联动奖惩机制,也实现了社保和医疗一体化,企业和个人在城市之间的流动也越来越便利。

二、深莞惠经济圈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东京经济圈、纽约经济圈、伦敦经济圈和巴黎经济圈等发达的经济圈来看,经济圈创新主要依靠创新协调机制、创新要素和创新网络三要素的建设和发展,深莞惠创新型经济圈在创新三要素上进行了积极的建设,但也存在若干不足。

(一)协调机制障碍明显

深莞惠经济圈已经形成由党政联席会议、政府间工作协调机制、重要合作事项专责小组的三层协作机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签署了具体的合作协议。尽管深莞惠经济圈的合作项目囊括了经济社会的诸多方面,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交通建设、生态环保、社会事务和部分产业的合作上,深入的合作和发展仍存在许多障碍。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各城市政府存在利益主体不一致、利益分配不均、合作经费协调困难等问题。深莞惠经济圈五市都是独立的城市,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尽管深圳是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但在实际合作过程中,也只是名义上的“带头大哥”,其他四个城市也未必真正听从深圳的指挥。由于深莞惠经济圈的决策和议事等机构是非正式组织,各城市往往以各自利益导向为合作基础,经济圈的组织机构和协作机制仍然只能起到软性约束的作用,实质性的合作难以深入。此外,还有经费问题,如许多合作项目经常因经费不到位而被迫取消,深圳和东莞两市的公安信息共享、深莞惠三市产业用地合作都曾因经费问题而陷入困境。

(二)创新主体力量较为薄弱

创新要素是与创新相关资源和能力的组合,主要包括区位优势、企业、人才、资本、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经过长期发展和积累,深莞惠经济圈在一些创新要素上建立了一定的优势,如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企业创新能力较强、中介机构相对完善等。相对而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则比较薄弱。目前,深莞惠经济圈存在高校和研究机构数量较少、质量一般的问题。以高校为例,深莞惠经济圈中,深圳高校最多,截至2015年,深圳已有12所大学,除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外,其他均为国内外高校在深圳创建的新校区、学院,或是合作共建的特色学院。显然,深圳高校的数量与质量,同北京、上海、广州及南京、武汉、杭州等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东莞高校建设力度虽然较大,但知名高校较少。惠州高校数量少且知名度低,河源和汕尾甚至只有职业技术学院。此外,与环渤海湾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广佛肇经济圈相比,深莞惠经济圈研究机构力量也较弱,数量较少,呈现深圳强、东莞惠州较强、河源和汕尾较弱的现状。正是高校和科研机构较少,深莞惠经济圈内高素质人才较为缺乏,制约了经济圈的创新。

(三)创新网络亟待完善

创新网络是指在政府政策的指导和激励,以及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各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金融机构、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支撑形成的有效运行机制。深莞惠經济圈创新网络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深莞惠经济圈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网络体系,创新文化亟待培养。高科技园是经济圈创新网络体系的最重要一环,众多创新主体聚焦在高科技园中,充当经济圈科技创新及科技扩散的重要任务。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市的产业园,促进了创新网络体系在全市各区的蓬勃发展;东莞形成了松山湖高新区及其他市区部分产业园的科技创新网络,惠州也已形成了以仲凯高新区和其他产业园为主要创新力量的创新网络;河源汕尾两市的科技创新网络则显得较为薄弱,缺乏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的支撑。总体而言,除深圳外,其他四个城市没有形成完善的创新网络,高科技企业占比较低,创新和升级的压力较大,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也不是特别通畅。

二是创新网络内外部的合作交流不畅,主要表现为:城市间的产业园和产业集群之间的合作意愿不强,深度合作乏力,五市各自的利益诉求往往成为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合作的障碍;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内部各创新主体交流合作过少,如河源和汕尾的高校、研究机构较少,企业创新知识来源缺乏。此外,经济圈内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创新主体虽然具有较强的交流合作意愿,但因缺乏相应的平台,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相对困难,各创新主体沟通和合作的对象主要是熟人圈或地理位置接近的创新主体。

三、提升深莞惠经济圈创新发展能力的建议

(一)建立具有实质约束力的协调机制

伦敦经济圈和巴黎经济圈为了协调城市间的发展,都建立了凌驾于各区甚至是各市之上的组织结构,进行经济圈规划和执行具体的合作项目。针对深莞惠经济圈合作难以深入的问题,需借鉴国内外经济圈做法,加强顶层设计,建设具有实质约束力的协调组织和机构。

一是构建比各市政府级别高的深莞惠经济圈规划和执行机构。争取国家和广东省的支持,建立深莞惠经济圈议事和决策机构,并设立下属的执行机构。决策和议事机构可以由国家、广东省及五市政府党政官员、专家和居民代表组成,根据城市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等各类指标确定比例,定期议事和决策,具有实质性的指导和决策权力。决策和议事机构所制定的规划和决策对经济圈五市具有硬性的约束;执行机构则负责具体合作事项的执行,工作人员可以专职化,负责深莞惠经济圈一体化具体事项,促进合作事宜的深入推进和正常运作。

二是设立深莞惠经济圈发展基金。发展基金主要为规划和执行机构日常运营、公共合作项目研究及推进提供经费,并为众多合作事项提供专项经费资助和保障。有了发展基金,深莞惠经济圈各城市边界的交通、生态环保甚至是民生合作就更加容易推进。发展基金可以由深莞惠经济圈决策机构根据各城市的经济发展规模及建设要求,由五市按比例进行缴纳。

(二)主动适应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统筹布局产业层级

深莞惠经济圈应主动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统筹布局完整的产业层级体系,以使其能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作用,总体思路如下:

第一层级:深圳创新型产业。目前深圳已呈现典型的创新经济特征,新产业新技术不断涌现和集聚,深莞惠经济圈应在产业层级的统筹布局上强化这种特征,使深圳在整个经济圈创新活动中切实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第二层级:东莞和惠州高端制造业。近年来,东莞和惠州产业转型升级已取得实质性成效,传统制造业正逐步向高端制造业蜕变,东莞和惠州产业定位应以高端制造业为主体,传统产业为补充。

第三层级:汕尾和河源中低端制造业。汕尾和河源主要承接深圳、东莞和惠州传统产业的转移,产业定位应为中低端制造业。

(三)顺应产业层级,合理布局创新主体

针对创新要素中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不足和力量较弱等问题,结合产业层级特征,深莞惠经济圈需合理布局创新主体:

深莞惠经济圈应增加高校数量,提升高校质量,合理规划学科设置和层次结构。深圳应加大财政力度,建设以深圳大学为引领的高水平大学,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的联合办学,建设国内和国际一流的大学和学科;东莞和惠州应加大财政力度,建设国内和广东省一流的大学和学科,并不断向国内高水平大学方向努力;河源和汕尾则应在加强职业教育的同时,有条件地创建本科院校,积极建设省内著名职业类院校和学科。

深圳应充当经济圈领头羊的作用,充分发挥创新和研发的核心作用,重点围绕新产业新技术,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和人才,建设和培育一流的基础技术研究机构;东莞和惠州临深的国家级园区则充当创新次中心的作用,应重点围绕高新技术产品制造,培育和引进一流的技术应用研究机构;河源和汕尾正在承接深莞惠的产业转移,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为中低端传统制造业,应重点围绕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和引进相应的应用性研究机构。

(四)强化创新核,推进创新网络建设与融合

深莞惠经济圈应注重创新核建设,并大力促进创新资源在经济圈内的高度融合,从而打造完善的创新网络体系。

创新核建设。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创新活动和创新产业具有典型的集聚特征,需要充分发挥创新核的作用,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深莞惠经济圈应重点建设各核心城市创新网络体系中的以产业园区(或科技园)为载体的创新核,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创新核的带动作用,有效辐射周边企业和区域,从而形成从点到面的创新体系和创新网络。

创新网络融合。创新网络融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城市内部创新资源共享。深莞惠经济圈核心城市除应通过加强各园区的联系和交流,促进全市共享创新资源,有效促进创新核的创新能力外,还应加强官产学研介合作,大力建设深莞惠经济圈的各类协会,如企业家协会、行业协会、商会、高校和研究机构协会、中介协会,通过市场的力量和非正式形式促进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进行交流合作。二是城市之间创新资源共享。加强经济圈内各城市间创新网络的科技合作和共享。经济圈内各城市间可以通过科技产业园建设和转移和高科技产业园的交流合作,加强科技项目合作和科技平台建设,进行科技信息共享和合作;鼓励民间资本进行科技平台建设和产业园建设,促进科技转移和合作。

[参考文献]

[1]申勇.深圳企业外迁现象剖析及政策调整[J]. 当代经济,2008(5):96-97.

[2]胡晨光,程惠芳,俞斌. “有为政府”与集聚经济圈的演进:一个基于长三角集聚经济圈的分析框架[J]. 管理世界, 2011(2):61-69,80.

[3]初钊鹏.环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区域管治研究[J]. 经济地理, 2013, (5):8-14.

[4]张劲.首都经济圈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模式与路径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13, 29(8):94-98.

[5]呂国庆,曾刚,顾娜娜.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综述[J]. 经济地理,2014(2):1-8.

[6]袁义才,梁雪辉.深莞惠区域治理体系现代化刍议[J]. 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5):113-118 .

Abstract: The shenzhen, Guangzhou, Huizhou economic circle is transforming gradually to the shenzhen, Guangzhou, Huizhou innovative economic circle, in the process of its construction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bstacles exist obviously, main innovation body is weak, the innovation network need to reform, and so 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bility of shenzhen, Guangzhou, Huizhou economic circle, need to build a substantial binding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dapt to the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Bay Area bay area strategy actively, layout the industry level overallly, and comply with the industry level, layout main innovation body reasonablly,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pole, promote innovation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

key words: Shenzhen, Guangzhou, Huizhou Economic Circle; Industry Level; Main Innovation Body; Innovation Network

(收稿日期:2017-06-04 责任编辑:罗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