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脸谱与日本艺伎脸妆的发展史及异同

2017-08-23 22:39刘小洁
牡丹 2017年21期
关键词:艺伎脸谱戏剧

刘小洁

中国戏剧脸谱至今是一种活艺术。而日本的艺伎,现在定型脸妆和戏剧脸谱有相似和不同之处。本文在剖析中国戏剧脸谱和日本艺伎脸妆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二者的异同,最后提出一个假想——日本艺伎脸妆可能受到中国戏剧脸谱的影响。

一、中国戏剧脸谱的发展史及成果

翁偶虹给脸谱的定义是:“用鲜明绚丽的色彩、犀利流畅的线条组织成面部图案,勾画在戏曲人物的脸上,是中国戏曲化妆的特殊手段,成为脸谱。”本文以李孟明在《脸谱覃思》中的观点为思想基础,阐述了戏剧脸谱的产生因素。

(一)脸谱发端的源头一:面具鬼神的象形向面部的转移

王国维留有一个悬念:“宋之面具,虽极盛于政和,而未闻用诸杂剧,盖涂面既兴,遂取而代之欤?”龚和德指出:“驱傩之舞本来戴面具,但在唐代,除继续用面具外,间亦用‘染面即涂面化妆来表现某些鬼神形象。”梅氏缀玉轩所藏明代、清初的昆、弋脸谱证明了由面具转向脸谱的实际可行性。

(二)脸谱发端的源头二:对人的本来面目性格特征的摹写

“小花面基本样式在宋杂剧、金院本中大体上已经有了”,净脚化妆在元杂剧兴盛时已经成型,山西洪洞明应王殿元杂剧壁画为证。丑、净面部化妆样式固定下来的决定因素一般认为是:戏曲角色行当的分工使然。《资治通鉴·后唐纪一》就有相关记载:“帝或时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生、净、丑是同一性别不同性格类型的角色,面部表现要为性格服务。

(三)戏剧脸谱在流传与演绎过程中的发展成果

脸谱颜色的固定不仅为了夸张面貌,同时也标志人物的典型性格、气质品质。翁偶虹的《脸谱艺术》一文中,从脸谱演变的角度归纳为十六种类型,其中“整脸”是指在整个面部涂上一种颜色作为主色,在主色上再画出眉、眼、鼻、口各个器官部位以及纹理筋络,表现人物神态。如曹操满脸涂白。

二、日本艺伎装扮出现的原因

2005年,罗伯·马歇尔的《艺伎回忆录》使艺伎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就充分展示了艺伎对外国人的吸引力。

(一)艺伎出现的时代背景

日本与中国文化自古以来渊源颇深。唐代,日本遣唐使晁衡和吉备真备就体现了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日本以唐都长安为榜样,在奈良和京都先后建立了新的京城。这一时期,日本模仿建造了从事歌舞吟唱的女性职业机构——教坊。一般认为,日本最早的艺伎出现于元禄年间,距今有300多年的“锁国时代”,德川幕府断绝了日本同西方世界的联系。这也是中国的艺开始和妓分离、中古时代的歌姬开始衰亡的时候。江户幕府时,男女比重严重失调,从最初的由男扮女相再到男艺伎的消失;由“稳定社会的功用”到今天高雅技艺的传承者,“艺妓”也就被固定为“艺伎”。

(二)现代艺伎面部装扮的成因

1.唐文化的影响

江户时代,女子喜欢在脸上涂白色的脂粉,艺伎还会将脖子等也涂成雪白色,颜料从铅、汞到米糠、夜莺粪等。唐代化妆中首先为敷铅粉,第五点口脂,其中的“敷铅粉”“点口脂”与日本艺伎起初的装扮一致。脸涂雪白的妆容源于我国唐代审美观点的影响,具体史料在此不予赘述。

2.古时落后的照明技术阻碍夜间观赏艺伎表演

白色脸妆与艳丽和服搭配,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视觉享受。白色面庞更有助于观赏者品味艺伎表演。宋梦平在《艺伎浮世绘》中提及此点。

3.日本艺伎表演崇尚“静”

近代早期西方人对艺伎的描写往往用人偶形容。“在身材高大的西方人看来,艺伎身材娇小,面部粉白,表情单一,就像一个会说话的瓷娃娃。”

4.“唯美情结”

矢野恒太说过:“艺伎所做的工作是显示美丽气质,向客人展示符合想象中理想女性的风貌。”电影《艺伎回忆录》中描述艺伎:“一个女人走路,应当给人以一种小细浪漫过沙堤的印象。”

三、中国戏剧脸谱与日本艺伎脸妆的异同

(一)戏剧脸谱与艺伎脸妆的相似之处

1.为了表演而存在

两者都是为了表演以供他人欣赏而存在。历代人们的欣赏与认可,使这两种艺术得以传承至今。

2.面部修饰的艺术成果

戏剧脸谱的十六种样式,都是基于脸谱修饰成果的区分。例如,“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不同的脸谱代表不同的人物及内在意义。

(二)戏剧脸谱与艺伎脸妆的不同之处

1.形成时代不同

脸谱艺术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民俗“文身”、“雕题”者,也可认为是涂面艺术。孟郊《弦歌行》:“驱摊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到后来,宋代人们开始杂用面具与涂面,元杂剧丑行已很普遍地运用“豆腐块脸”的基本谱式“粉鼻凹”。之后,戏剧脸谱逐渐发展为现在定性的脸谱体系。

艺伎真正开始发展,是在江户幕府统治的元禄年间,远远晚于脸谱的形成时间。因此,艺伎脸妆可以吸收当时技术水平较高的装扮技艺。在形成初期,艺伎便具有较高的水准,三百多年来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装扮。

2.形成初始原因不同

京剧形成初期可能带有一定的祭祀原因,但后来流传时已经作为一种表演艺术而存在,因而观看者有男有女,受众比例并无太大差别。但艺伎是当初男女比例失调社会的一种产物,是满足男权社会中男人的需求而产生的。在后来的流传中,它也一直是男性的欣赏节目。现在虽然都可以观赏,但观众大多還是男性。

3.两种艺术类型的数量不一样,表达意义种类不一样

傅学斌《京剧脸谱》中将脸谱艺术总结为五种性质:说明性、象征性、评议性、性格性、象形性。不同类型的脸谱在不同的戏剧情景中表达不同的意义,正是基于这五类性质进行表演的。

艺伎的基本面部装扮是一致的。脸妆不表达不同的意义,只是作为表演时的一种辅助技术,和影视剧拍摄时的必要化妆是一样的。但是,艺伎装扮和影视剧装扮又有所不同。艺伎的面妆是一种典型标志,但各个影视剧并无某种特定的面妆。

4.表演者性别不一样

京剧表演时,脸谱的使用者有男有女,如“净”中的花脸就是表演男性人物,旦角类就是表现女性人物。而艺伎表演虽然开始时有男扮女装的表演者,但现在已全部固定为女性来表演。

5.演出意义不同

此处不同于第三点的意义。京剧脸谱,重在类似“角色扮演”,是借助脸谱来更好地演绎某种故事情节。而艺伎装扮只是她们表演时的固定样式。京剧脸谱是拍戏,而艺伎脸妆为真人秀。艺伎表演的是他们的某种真实技能,如茶道、插花等,脸妆只是她们在此种表演时的日常装扮而已。但是,京剧脸谱的扮演者不一定具备脸谱所代表人物具备的技能,如关公的扮演者已经不会具备真正关羽所具备的高超武艺。

四、结语

笔者整合了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观察结果,阐述了中国戏剧脸谱和日本艺伎脸部装扮二者的发展现状,论证了“艺伎装扮的形成可能受到戏剧脸谱的影响”这一猜想。就本文论据来看,这一假想目前并不成立,若日后有进一步的资料能为这一猜想提供实证,笔者会再做论述和分析。

(河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艺伎脸谱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疫情下艺伎文化要消失
帖脸谱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做个脸谱迎『六一』
京都艺伎
灶王爷的“脸谱”
我与京都艺伎喝花酒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