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瑛琦
从朋友圈里狂轰乱炸的各种原创内容,到无关痛痒的转载稿,再到首页下面的那一条触不可及的横线,你的朋友圈为什么关闭了?
2011年,微信横空出世,从开始大家仍坚守在QQ的阵地上到如今的工作、生活、学习都离不开微信,短短6年时间,微信让我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朋友圈也随着微信的发展起起落落。刚开始大家发状态、转文章,图个新鲜、便捷,不管好友发了什么,都一窝蜂点赞,生活里似乎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玩儿的事儿了,气氛更是一片祥和。紧接着,部分人发现朋友圈是一件看重“广告”更看重“疗效”的事兒,我们不需要多真实,只需要将我们希望大家看到的内容发上去,就会收获一群“迷妹”。不过,那些看朋友圈的人慢慢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们终于明白识别真伪,于是各种分析发圈心态、行为、动机的人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虽然还有人喜欢呈现自己的生活,但部分人选择放弃朋友圈,回归真实的生活。
为了让梦想照进现实
朋友W之前在一个特别“苦逼”的单位工作,刚开始赚的很少,转正后也是天天加班还拖欠工资,就算发工资也是月月打折。那段时间她天天发朋友圈,不是美食就是美景。之后,朋友圈就看不到她的身影了。前两天有事私信她,就顺便问起了怎么最近消失了,原来她换了一家单位,现在生活过得顺风顺水,可是这不就更应该发朋友圈了吗?
生活不好的时候自己活得没底气,发朋友圈,让别人以为自己很好,靠着别人的点赞过日子。可是一放下手机,我心里就更难受了,朋友圈里的生活什么时候能实现啊。后来想明白了,有发朋友圈的时间还不如看几本书,学点儿新技术,经营好真实的生活才是王道,朋友如是说。
之所以不敢发布真实的生活,虚荣也好,世俗也罢,归根结底是缺乏面对生活的勇气,缺乏直面人生的信心,我们靠假象来获取优越感、成就感与满足感,一时的愉悦是了,但换来的优越感却极为脆弱,迫切需要来自别人的认可和肯定,导致我们十分敏感,一旦有人质疑,我们就会暴跳如雷,据理力争。他质疑的不仅是一张照片,是我们“处心积虑”营造的生活,是我们这个人本身。
发这样的朋友圈只会让本就少的可怜的自信心消失殆尽,生活终究是真实的,当我们连信心都没有的时候,未来还要怎么走下去?如W所说,有发朋友圈的时间不如用来经营真实的生活,没身材,就去健身,而不是靠美图秀秀。没文化,就去看书,而不是靠转发读书群的二维码。没有钱,就想办法赚钱,而不是买几个高仿包发照片。当你拥有生活底气的时候,你就真的不想发朋友圈了。
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对很多热衷发朋友圈的人而言,朋友圈的生活和现实生活间就是买家秀和买家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一身国际大牌,吃着精致的甜点,没事儿晒晒太阳,做做SPA,参加个发布会,可现实的生活呢?举着煎饼果子在地铁里穿梭,只有到了公司楼下才敢换上打折款的高跟鞋,好不容易熬到下班,回家路上就得两三个小时,到家吃一包方便面倒头便睡。这样的生活恐怕是很难得到别人的“羡慕嫉妒恨”了,为了那点儿可怜的自尊心,我们只能将包装过的生活发布在朋友圈,但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们越来越发现,朋友圈带来的愉悦是如此短暂,现实生活带来的落寞却挥散不去。范冰冰曾说,受得起多大的赞美,就要经得起多大的诋毁。虚拟世界的赞美再多也抵不起现实世界的诋毁。朋友圈里的我们过着期待的生活,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却像蝼蚁一样被忽略。我们用朋友圈的繁华掩饰内心的孤寂,用幻想的理想化生活取代真实世界里的一片狼藉。我们以为朋友圈里的生活能给你带来巨大的满足,可是放下手机的那一刻,不堪才真正将我们淹没。
与其这样,不如真的将手机放下,抛弃朋友圈里的虚假繁华,把精力放在经营自己的生活上,努力也许很辛苦,拼搏也许很痛苦,但这才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自己,而不再依赖点赞,评论,转发来满足那不值一提的虚荣心。
朋友圈里未必是真朋友
有人发朋友圈是因为虚荣,但并不是每个发圈的人都是为了炫耀或赋闲。对部分人来说,朋友圈只是单纯地呈现和记录真实生活,以便若干年后还能留下回忆。但朋友圈记录生活和记日记不同,记录着青春期记忆的日记本我们已经上了锁,藏在衣柜的最底层,如果被爸妈发现,我们会质问他们,为什么侵犯我的隐私。可当我们选择在朋友圈记录生活时,就代表我们默认所有人都有围观的权力和评论的资格。
有时候自己的小悲伤,发在朋友圈无非是分享一下心情,如果是真朋友,即便不能做到感同身受,至少也会站在你的角度理解你的想法,但在那些不了解你的人看来,你所做的无非就是“贱人就是矫情”罢了。更何况,发不发朋友圈,爱你的人都在,想和你联系的人也不会消失,不发朋友圈也不妨碍和真朋友交流,与其浪费时间分辨真假朋友,不如多些时间和朋友见个面,哪怕是给朋友发个私信,至少证明你的心里还有他。
不仅如此,朋友圈还可能成为别人用价值观绑架我们的工具,人与人的价值观是有差别的,真情流露可能就成了撒狗粮,奖励一下自己就成了炫富,我们呈现出来的一切都成为别人评价我们的谈资,他们也会给我们贴上标签。想记录一下生活中的珍惜时刻,可能就伤害了一众玻璃心,也会被解读出一万种意思,与其纠结这个,不如选择不发。
我不想干扰你 也不需要你
朋友圈早已不是封闭的圈子,里面有同事、同学,又或为了个小礼品扫个码,朋友圈就多了个好友。我们将真实的生活赤裸裸地展示在一群人面前,还真就有了点儿公共场所裸奔的意思。
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我们是提倡“自我暴露”的,这样会有助于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暴露不仅有度,更要分对象。我有个学妹超喜欢发朋友圈,她把吃喝拉撒睡的事儿都搬上朋友圈不说,顺带着爹妈、朋友圈、七大姑八大姨也都是天天露脸,偶尔出了糗都立刻发圈,所以平时一见面,第一句话肯定是“姐,你看我发的朋友圈了吗”,之后巴拉巴拉一大堆。
现在很多人在提界限感,不仅是别人不插手我们的生活,也需要对别人保有界限,师妹的行为本身就缺乏界限感,过度暴露自己的生活,无形中将朋友圈里的人都拉进她的生活。所以,我现在基本不发朋友圈,因为我想给别人一个清净的世界,而我自己更需要清净。
当然,我们可以设置分组可见,但是我们的初衷无非是记录生活,发表一下生活的感悟,每次都要去思考让谁看见,让谁看不见,纠结的过程不仅浪费时间,也扰乱心境,何苦还要发朋友圈?朋友圈有风险,发圈需谨慎。
朋友圈未必都能带来正面效应
朋友圈里经常看见有人做微商,他们一天下来会发上几十条状态,其中不仅有自己的产品,还热衷发布自己和某个网红大V的合照,自己的成长变化,我们讨厌他们刷屏,他们却说这是“打造个人品牌”。其实,不单做微商的人,很多人发圈都认为朋友圈是展示自己的一个平台,发圈是为了打造个人品牌,营造良好形象,可也正因此,发朋友圈才更需仔细斟酌。
朋友圈里有领导、同事、闺蜜,恋人,在他们面前我们也有不同的身份。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吐槽一下自己最近手头比较紧这件事儿,领导知道了也许会觉得你是不是嫌工资低,想跳槽。同事知道了也许会觉得你这是变相在炫富。恋人知道了也许就会重新考量一下你们的关系。可是,你可能只是因为这个月随份子的花销比较大,说说而已。
所以,身份角色决定了不能随心所欲地发朋友圈,我们无法保证每个人看完后不会产生额外的想法。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社会比较,是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而上行社会比较是指与比自己优秀的人进行对比。而这种心理现象是无意识的自发过程,所以在刷朋友圈的时候难免会产生嫉妒攀比的心理,所以不管是对发的人还是看的人,一条状态都容易让我们的内心五味杂陈,如果你是为了展示自己,创建品牌的话,你就至少要建立一个不那么让人讨厌的人设,发朋友圈就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