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跨国并购正处于风口浪尖上,银监会要求各家银行排查万达、海航集团等数家企业的授信及风险分析,央视对苏宁集团收购多年巨亏的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提出了质疑……
的确,一方面是中国企业羽翼渐丰,在全球市场寻找机会、配置资源已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迄今为止,跨国并购的成绩单并不令人满意。麦肯锡咨询公司在今年4月5日发布了《中企跨境并购袖珍指南》。研究显示,以当初交易双方定下的目标是否得以实现这个标准来看,约60%的交易,近300宗,约合3,000亿美元,没有为中国买家创造实际价值。
中国企业怎样才能在跨国并购中获得成功?本期我们要介绍一个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模范生——万丰集团。万丰集团保持着非常好的跨国并购记录,它在2013 年11月全资收购全球领先的镁合金部件制造商加拿大迈瑞丁公司。2016年底,迈瑞丁的利润达到2.92亿元,是被收购前的十多倍。万丰集团派生出来的万丰科技在去年3月收购了全球顶尖的弧焊机器人应用系统服务商派斯林公司,本刊复盘了这个项目从收购前准备、谈判到收购后整合等全过程,相信会给大家很多启示。
在我们看来,万丰科技有几点非常值得大家借鉴。第一是理性投资。在中国企业以前的并购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投机型投资或者冲动型投资,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比如,国内的仪表生产商华立集团在2001年收购飞利浦位于美国的CDMA部门,以为抢到了一个机会,可以一步迈进高科技产业,到最后以失败告终。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其实,国外企业手里的好项目怎么会轻易出手?凡是愿意卖出的都是很难再玩得好的项目,接手方要掂量自己能不能注入新的元素,扭转局面。
万丰有非常清晰的战略发展规划,对于并购对象有五个标准:一、被购企业与自己战略相符;二、被购项目有一定市场占有率,有品牌,有技术开发能力,是全球细分领域的领跑企业;三、被购企业的管理团队要与自己契合,理念可以有差异,但价值观必须一致;四、被购企业必须是赢利的,这样才可能产出1+1>2的溢出效应;五、价值和价格相符,价格是可控的,没有严重偏离价值。在这次收购派斯林公司的最后报价环节,卖家抬高价码,说若再加1,000万美元就给你们。虽然国内董事会已经授权收购团队可以有这个加价额度,但收购团队两三夜没睡,模拟各方出价,决定咬住报价,只加200万美元。最后综合各项条件,还是战胜了出价最高的竞购对手。
第二是有效的整合策略。对于制造业国外收购,人们通常的想法是把国外的生产规模缩小,技术和产能转移到更有成本优势的中国。这种做法因为减少了当地的就业,会引起被收购企业员工的担心和抵制。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收购时要问的关键问题永远都是,我们能为新收购的企业贡献什么?在万丰科技并购派斯林的案例中,万丰采取的是伙伴策略,允许派斯林完整保留原有的组织架构,给予它自主的运营空间。在有效协调下寻找降低成本或增加收入的活动。比如原材料采购通常是一个立竿见影的领域,万丰并购派斯林后,启动全球供应链采购计划。派斯林在弧焊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是万丰最看重的,并购后公司就有计划地派技术人员去学习。派斯林是北美的家族企业,缺少外部压力,对精益生产和精细化管理缺乏概念,也沒有KPI考核指标,万丰在与他们沟通时,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管理技术和管控体系输出给他们。如今,派斯林有了更好的发展,业绩上升,并在万丰科技的支持下,要在墨西哥开设新工厂。此外,并购双方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求同存异也值得借鉴。关于这个案例的更多实践,大家可以在《万丰科技:跨国并购的模范生》细读。
饶有意味的是万丰科技董事长吴锦华对于这个并购案的评价:“我们现在还不能说派斯林这个并购项目是成功的,但至少没有失败。截至2017年6月,派斯林的业绩增长率达到30%,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是现在行业周期仍在上升波段,只有承受住了行业周期衰退,才算是一个小成功。成不成功,要留给时间来评判。至少也要三五年后才能得到验证,一切都刚刚开始……” 这才是一个企业家应该秉持的心态,无论是并购,还是企业经营的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