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诞
【摘 要】幼儿园和小学衔接工作,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成长,同时也影响义务教育的质量。本文力求从家校结合、幼小结合和利用社会资源等方面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的适应性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幼小衔接;适应性;一年级
幼儿园和小学衔接工作,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成长,同时也影响义务教育的质量。学生从幼儿园跨入小学,对一年级甚至是低段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他们在各方面都要学会去适应。近年来,对于虽然已十分重视,但基本上各自为政,即小学、幼儿园、家庭自个闭门研究,缺乏各界积极配合。如何才能发挥幼小衔接最大的成效。本文力求从各方面的联系方面提出积极建议。
一、家校结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教育就会象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庭教育在解决学生的适应问题上至关重要,可以说家长这时候的身份就是教师的助手,家长和教师在对待小学一年级新生上应该做如下工作:
1.经常进行交流
家长和教师在合作之前,首先应该做到思想上的一致,一年级新生的家长也应该习惯学生各方面的转变,甚至必须比孩子先转变,如学生在读幼儿园时的一些生活作息时间,家长就应该先帮孩子慢慢改过来。教师和家长可以定期交流,用如家长会、家校联系本、家访等方式相互沟通,对学生出现的学习或生活适应上的问题及时相互交换意见,便于解决。
2.家长做学校的坚强后盾
新生入学之初,尽管在学校里必恭必敬,但是一旦回到家里,又开始向以前读幼儿园的时候一样放松,家长这时候应该接替教师的工作,监督孩子学习,帮助他们及时进行角色的转换,经常提醒学生,培养他个方面的能力。注意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及时指出,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应该及时与教师商议。遇到学校的活动时,家长务必第一时间支持,与学校同意阵线,使学校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新的学校生活和环境。
二、幼小结合,发挥幼儿园与小学的最大作用
学生的适应性问题主要来自幼小衔接过程中两者的差异,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学生适应的最佳途径还是应当来自幼儿园与小学,但是仅仅靠幼儿园或是小学单方面解决问题是不够的,如何使两者相互配合来更好的解决学生的适应问题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增加大班幼儿与小学一年级学生相互参访互动的机会
通过各种参访活动,让学前儿童了解小学的环境与小学的实际运作,如参觀小学的环境及一年级的教室,熟悉小学生的作息方式;甚至观摩小学一年级的实际教学,让幼儿园的幼儿共同参与小学一年级的学习活动,有一年级的学生扮演引导幼儿的角色。相对的,也可以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参观幼儿园,借由与幼儿的互动,感受成长的喜悦,分享小学一年级的经验。
2.培养幼儿进入小学的基本能力与发展
配合“幼儿园教育纲要“与“小学新课程标准”的衔接,强化幼儿进入小学应具备的学习、生活与交往的基本学习能力,在幼儿园提前让学生接触小学中可能遇到的简单的问题,如简单的汉字,数字加减,适当调整大班幼儿的作息时间与生活规律,培养幼儿之间的社会交往能力等等。小学方面,可以相应降低课程的要求,增加动态课程,适当增加活动时间,减少作业量,教师评价以表扬奖励为主等等。以减少因学习的基础能力与生活、社会交往能力而产生的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
三、充分利用社会与自然资源
“儿童在入学以前,是处在大自然、游戏、音乐、幻想、创造的一个迷人世界的包围之中。当他们入学之后,我们切不可总是把他们关在教室里,跟那个世界隔绝”。苏霍姆林斯基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学校生活的前段日子里,学生的学习从幼儿园阶段的丰富多彩,到小学阶段的单一枯燥,这恰好是造成学生适应问题的主要原因,儿童天性热爱社会、自然,学校在解决学生适应问题是,切勿忘记了这个天然的资源。
1.把课堂延伸到大自然中去
一年级的小学声需要活动,这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学习的方法,比如品德与社会课、音乐课,有时甚至是语文或数学课,都可以尝试去利用一些自然资源;包括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自然活动中学生能够更好的与其他同学相处,同时这也是幼儿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小学教师刚好可以利用它来是学生更快的适应新的生活,缩短幼小衔接的时间。
2.充分与社会接轨
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教师要比较多的让他们接触社会,例如让他们上网进行简单的资料搜集,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去进行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或者进行一些社会活动,例如春游等等,这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差距,让他们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加深与其他学生的交往,对解决一年级新生的适应性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一年级新生对学校的适应问题,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只要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可以共同关注这个问题,在学生、教师、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共同不懈的努力下,学生入学后的适应问题就可以得到缓解,他们对新学校的适应期将大大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