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雨+徐鹤+邓修英+陈怡馨+贾斯琪+王成新
摘要:指出了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由来已久,解决方法也经历了多次的更新换代。在当今时代,充分利用手机信令、道路检测、车辆定位等多源大数据,可以从更加宏观、科学的角度去审视每一个导致交通拥堵的因素,综合济南市的地区特色,兼顾济南市交通的个性化与大城市拥堵的普遍性,提出了5项交通拥堵治理对策:一是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通过鼓励卫星城、郊区化发展、不断加快济南新区的规划建设、限制相关部门的离散建设、强化产城融合发展减少交通量来进行规划治堵;二是建设完善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建立车流量动态监测系统、交通事故处理与防治系统、交通共享平臺系统进行科技治堵;三是分层分级分类治堵,通过优化公交路线、合理设置停车场、建立“开放小区”、推进共享单车发展、规划学校错峰上下学、加快地铁建设等措施进行全面治堵;四是提升交通管理水平,通过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管理保护自行车道不被侵占、增加交通治理投入、完善交通政策、提高决策人员管理水平进行管理治堵;五是全面提高社会的绿色交通意识,通过鼓励合乘出行、倡导自愿停驶、鼓励班车出行等措施动员全民治堵。
关键词:大数据;交通拥堵;对策;济南市
中图分类号:U49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4-0224-03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拥堵情况日益严重。而城市交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交通问题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应用大数据解决交通问题并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采取一套科学有效、功能互补的综合对策来系统化解这一难题。
2 综合对策研究
2.1 基于大数据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治堵
根据不同空间的交通产出量和拥堵水平,深化细化“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优”的济南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突出产城融合和城乡联动,优化城市中心、次中心、卫星城空间布局[1]。在优化提升老城区的同时,加快黄河以北的济南新区建设,加强济南西客站、黄河北、长清、章丘等城市次中心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引导人口向城市次中心转移、城市空间向“多中心、多组团”转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2],积极发展大运量、中运量轨道交通及常规公交,着力缓解交通拥堵问题[3]。
2.2 建设完善智能交通系统——科技治堵
全面建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泉城通”APP系统,逐步实现一卡通、一票通、一网通。加快推进道路客运企业售票系统联网运行,建设网络售票、手机售票、自助售票等智能信息化售票服务系统。作为山东省首批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广应用互联城市,应加快推进物流企业应用互联工作,促进企业间、行业间、区域间物流信息有效对接[4]。
(1)优化交通信号灯动态控制系统。针对济南市交通拥堵状况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交通拥堵评估,在上下班主干道采取潮汐车道的形式,对交通信号灯进行智能化升级,即在道路非饱和状态下,规定好路段的车速后,要求信号控制机根据路段距离,把该车流所经过的各路口绿灯起始时间,做相应的调整,形成“绿波带”[5]。
(2)车流量动态监测系统。通过在道路上预埋或预设物联网传感器,实时收集车流量、客流量信息,结合各种道路监控设施及交警指挥控制系统数据,由此形成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利于交通管理部门提高道路管理能力,制定疏散和管制措施预案,提前预警和疏导交通。
(3)建设交通共享平台系统。首先构建交通大数据共享平台,将政府行业、交通运输企业、互联网企业、科研机构或者个人有关交通出行类的高质量信息接入平台,实现交通出行数据的汇集共享[6]。通过该平台,提供最优交通方式选择、最优路线规划服务,基于动态共享大数据,整合共享单车、地铁、出租车、顺风车、公交车等交通出行方式的实时位置信息,参考交通路况大数据、往期通行时间数据等,建立出行决策辅助系统[7]。居民运用此系统,确定目的地后,系统自动进行计算规划出最优交通方式组合,在平台上明确显示不同交通方式的位置与评价信息,并提供交通工具的预约服务和共享[8]。
2.3 基于大数据分层分级分类治堵——全面治堵
充分发挥济南信息化管理优势,依托大数据,建立道路交通拥堵分层分级管理系统,应用大数据、信息化技术,定期发布本市道路交通运行情况,并根据拥堵层级,分别确定拥堵等级,采取相应的综合管理措施,以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为平台,实时发布交通信息,形成精细化治堵机制。疏堵并举逐步出台实施政策、措施,积极创新和完善综合交通管理,全力保障城市综合交通运行秩序。开发基于移动终端的停车诱导平台[9],实现对停车场应用状况的精确感知和精准管理,提升停车场应用效率,降低交通拥堵率。
(1)优化公交路线,合理调整停靠站点。一是构建济南市公交地理信息系统,为公交规划和线网优化提供技术支撑[10];二是建立济南市公共交通需求模型,宏观掌握济南市公交客流分布、出行特征;三是微观交通仿真方案评测,评测公交专用道开设、交叉口组织、公交站点改造等方案;四是深入挖掘公交客运量下降主要原因,有效扭转客运量下降趋势;五是基于手机数据的济南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刻画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及出行需求[11];六是基于手机数据+公交客流分析的特色公交服务,创新公交服务模式。
(2)景点、商圈增加不同方向的出入口并规划相应的停车场。景点的高峰期人数突破性增长,给交通短时间内造成严重的拥堵并且难以缓解。在大型商圈区如芙蓉街等可合理规划出入口,避免在一个出入口造成拥堵,同时修建合理的停车位,对停车位进行合理的管理[12],使人流、车流能够快速疏散,缓解交通短时压力。
(3)对严重拥堵附近路段的小区“去掉围墙”。对于交通严重拥堵的路段,路段附近的小区打开围墙实行开放,可利用小区内部达到一定到通行要求的道路,道路密度提高,道路面积增加,道路通行能力提升[13],让步行、自行车、电动车等速度较慢的交通方式在小区内通行,而对于通行条件特别好的小区,可允许机动车进入小区内部道路行驶,打通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缓解道路上的交通拥堵问题,解决并容纳部分车辆通行[14]。
(4)加强共享单车的管理建设。在城市智慧出行的整体推进过程中,摩拜单车只是一个小小的切入点,这里面不仅需要技术的力量、商业模式的创新,还有每个人的努力。特别是在济南交通需求量大的各个景区附近应该增设公共自行车站点,让非济南本地的游客可以租借自行车,满足不同的交通需要,缓解机动车的交通压力,增加泉城济南的魅力。
同时,在加快地铁等大型高效交通工具规划发展的前提下,校区附近道路分时段通行,中小学错峰上下学。
2.4 基于大数据提升交通管理水平——管理治堵
深入开展智能交通行动,积极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城市交通管理模式[15],加大交通诱导系统建设力度,提高路网通行能力。加强对重点道路和医院、学校、商业中心、集贸市场等区域的严管严治,开展公交专用通道和城市道路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合理分配道路资源,切实保障公交优先路权、慢行交通路权和人行过街安全。开展畅行济南治堵宣教行动,健全交通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索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交通治堵模式。
强化交通路口的拥堵管理。制定更严格的交通管理制度,保障交通路口的畅行。尝试建立交通路口滞留罚款制度。即在红灯范围内的十字路口,车辆免停,以防止不同方向车辆不让行导致的死堵现象。加强进入济南的车辆管理,减少交通量。
2.5 全面提高社会的绿色交通意识——全民治堵
建议济南政府利用已有的网站、电脑客户端或者与普及率较高的应用软件进行合作,通过开发绿色交通科普小游戏、有奖竞答等方式,针对性地投放给学生、司机等不同类型人群,达到积极宣传科普绿色出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目的。此外,在公交移动媒体、电视台、新闻网站、新媒体进行播放绿色交通宣传视频,对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对司机进行绿色出行再教育,不断提高全社会的交通意识,遵守交通规则,倡导积极有序的交通方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鼓励合乘出行、倡导自愿停驶、鼓励班车出行等措施进行全民治堵。
优化通勤交通方式[16],在班车的购买上提供一定的补贴,为此类大容量载客车辆提供公交专用通道,企业则可以奖励或补助采用公共交通通勤的职工。这样就能促进班车出行的积极性,达到治理交通拥堵的目的。
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艺术学院、济南大学等在济南市有两个及以上的校区,校区之间的学生交通、教师的上下班所依靠主要的交通方式是校内班车。增开班车,减少教职工开私家车上班,减少学生乘坐小汽车进行校际交流,将有效缓解交通拥堵。
3 结论
我国城市的拥堵情况日益严重,如今,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为治理交通拥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手机信令、道路检测、车辆定位等多源大数据,可以从更加宏观、全面、科学的视角去审视每一个导致交通拥堵的因素,结合济南市的地区特色与大城市拥堵的普遍适用性,提出5项交通拥堵治理对策,即规划治堵,科技治堵,全面治堵,管理治堵,全民治堵。大城市交通问题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应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解决交通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采取科学有效、功能互补的综合对策来系统化解这一难题。上述对策的论证以期为交通拥堵的治理对策提供具有创新性的思路和方法,为改善济南等大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和政府的后续治理提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林 涛.基于大数据的交通规划技术创新应用实践——以深圳市为例[J].城市交通,2017(1):43~53.
[2]王花兰,周 伟,王元庆.主城对卫星城市基于交通通道的经济扩散模型[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5):78~82.
[3]王花兰.卫星城市与中心城市间客流量发展趋势分析[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3(3):122~124.
[4]王静远,李 超,熊 璋,等.以数据为中心的智慧城市研究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4(2):239~259.
[5]孙 颖.可变车道技术的应用——以上海市为例[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4(10):153~155.
[6]李德仁,姚 远,邵振峰.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4(6):631~640.
[7]闫凤良.城市交通信息共享平台的设计及其信息交换技术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8]孔 涛.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信息共享问题研究[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7(4):16~18.
[9]肖 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大城市停车诱导系统研究与实现[D].西安:长安大学,2013.
[10]梁春雷.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公交系统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4):36~37.
[11]周华庆.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定制公交服务质量提升策略[J].现代管理科学,2017(2):103~105.
[12]郑 研.城市CBD停车场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3.
[13]刘 阳,张雪亚,杨宗月,等.开放小区对道路通行能力影响模型[J].科技创新导报,2017(1):93~95.
[14]徐麗风.小区开放对道路通行影响研究[J].科技展望,2017(13):301.
[15]李翔敏,戴 帅.基于大数据的道路交通管理反思——小即是美[J].城市交通,2015,(3):71~75.
[16]刘 敏.城市通勤交通优化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