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成究
【摘 要】新课标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的能力往往是通过课堂学习和练习的训练加以培养。在练习的设计中,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寻找方法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关键词】科学练习;自主能力
练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各项能力得到发展,教学信息得到反馈。因此只有牢牢抓住这一环,充分挖掘学生练习中的潜在功能,才能保证我们的努力不付诸东流。下面就谈谈本人在《科学》练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自主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體现每节课的新课程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还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渗透在课内练习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精神和合作意识。
例:在演示钠和水反应这个趣味性较强的实验时,还需让学生思考很多问题.整个过程,教师可通过这样设计的两个问答即课内练习去引导同学们学习的自主性。我设计的问答是:①用刀切割表现了钠的什么性质?金属钠的外观如何?②钠投入水中,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并向学生提出要求:你也能象老师那样提出跟此实验相关的问题吗?课堂里先是雅雀无声,接着同学们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马上有学生举手,A说:钠为什么会在水中熔化成闪亮的小球?B说: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C说:钠在水中为什么会四处游动?气氛是异常的热烈,有些学生还在下面叙述这些问题的原因,学生的兴趣很高涨。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们产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也加强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自已能提出问题,并能回答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这恰恰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自主,要探究。
二、自主寻找方法
在以上实验过程中,我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怎样收集和证明?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提出自已的见解。有个同学看见我在讲台上放着铝箔,急中生智地说:“把钠用铝箔包好,用镊子按住,再在它的上方倒置一充满水的小试管,以便收集气体。”我问其他同学,这位同学的建议是否可行?许多同学表示赞成。于是,我说:“让我们来试一试。”我微笑着又问:“谁来试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并发出“老师我,老师我。”的声音。当即选了两位动手能力比较强的来操作,其它同学都全神贯注地看着这两位同学做实验,个别同学紧绷着脸,这两位同学也显得有些紧张。最后,经过一番努力,他们享受到了实验成功的喜悦。通过让学生自已收集气体,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合作、自主精神,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自已发现规律
在学习《重力》这一课时,我们以往总是先从日常生活中对重力的感受讲起,提出重力的概念,并告诉学生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这样学生就失去了一次探索规律的机会,教师则成了知识的灌输者。现在我是这么安排的,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时,我先准备好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每只钩码质量为50克),再设计好以下表格:
然后分组实验,让学生们从中找出规律,自主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经过实验,学生们不但测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还测得了它们之间有一个比值,是个定值,约为9.8N/kg,这样就促使同学们在认识上由感性至理性产生一个飞跃,牢固的概念也由此建立起来了。许多同学都有一种发现规律的惊喜,从中产生了亲自动手去探求自然科学奥秘的强烈愿望。
四、设计练习的注意事项
(1)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层次和形式。也就是在难度上要有一定梯度,形式要尽量丰富,促使每个学生在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都能获得训练、提高的机会。这是因为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如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陈述能力),这些特征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即使是在同一个学生身上,自身的各项素质往往也表现得不很平衡,往往是这项稍强些,那项稍弱些,因此,在我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只不过他们各有所长罢了。何况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年龄因素、周围环境、知识层次、自身努力、兴趣爱好等影响,各项素质还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教师的重任就是要促使这些变化向良性的方向发展。梯度不一的练习使每个学生既不因问题过分简单而失去探究的兴趣,也不因过分复杂而觉得无从下手。形式多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已的舞台,使他们长久保持对科学的兴趣。
(2)在评定活动类练习时,应抓住学生练习中的闪光点,允许学生失败和错误。因为科学探索的道路是十分艰苦复杂的,科学史上重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是经过千百次的失败,经过反复的摸索和总结而后得来的,失败是科学探索中的常见现象。明确告诉学生,最重要的不是结果正确与否,而是在解决这个问题中你运用了哪些基础知识,采用了什么思路,在这个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从失败中培养学生顽强的科学探索精神。对于学生练习中表现出来的某些学生的“小聪明”,不能不以为然,淡然处之,而是应给予充分肯定。对于某些学生的“牛角尖”,在鼓励的同时,应给予思路方面上的积极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