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原本应有的生存状态,但是这种状态却屡遭人为破坏而急需再造。回首以往,人类经历了血腥的战争、冷战的对峙,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巨大的进步。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取代丛林法则,成为世界潮流。与此同时,“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局部冲突此起彼伏,非传统安全和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不稳定、不确定成为常态。“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临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在此错综复杂的全球环境中,人类必须高瞻远瞩,开放包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顺应了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契合了各国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共同愿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中国给出的响亮回答,展现出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人類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华文明的伦理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都强调整体思维和天下情怀。其蕴含着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回答了中国与世界相处的基本价值原则,为全球治理烙上鲜明的中国风格,提供了可行的中国方案。中国历来尊崇物我相与、阴阳平衡、众生平等理念,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的认识完全一致。中国的崛起不必然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中国的发展也不能离开其他国家的发展,国家与国家和谐相处共同存在于一个有机体的哲学逻辑之中。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上的防御态势和温和倾向,积极谋求“君子和而不同”的合作共赢逻辑符合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心理。这一点构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格,也是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就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是一种在矛盾中维系和谐、寻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但是,中庸也反对无原则的调和,更反对同流合污。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与人交往不能放弃道德原则,不能舍弃中华文明之主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倡议和新观点,比如“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以及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正确义利观等,所有这一切都贯穿着中华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人类向何处去?这一宇宙之问,在经逢数百年未有之变局的今天,成为世界各国必须共同应对的深刻命题。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已明确、路径已绘就,国际社会共同瞩目。人类发展的长卷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以怎样的方式徐徐铺展?如何构建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宗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期“中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策划,约请相关领域专家学人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下的中国外交创新等角度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涉及到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全球治理等重要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敬请读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