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身在哈尔滨,但很多人不知道,在道里区有个新乡饭店。这个饭店的名字具有很浓的时代气息,一看就能猜测出是上个世纪80年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开业的。
这个饭店门脸不大,紧邻街道,假如是开车来吃饭的人,只能把车停在大街上。走进店中,也会觉得很狭窄。柜台是一个长条木桌搭成的,很简陋,上面摆满了小碟、盘、碗、酒和饮料。一位穿白大褂的中年妇女站在柜后负责下单、收钱、发放吃客们临时所需物品,忙得不可开交。灶房就在柜台后边,没有隔离门,一眼能看到里边做饭的师傅,很忙碌也很拥挤,做菜时的菜香不断地从里边飘出,混着大厅内客人们的酒香,在空氣中发酵成一股独特的香味,勾引着来客们的食欲。屋内的饭桌以大圆桌为主,食客们多半都是拼桌的,似乎有个地方能坐下吃上就很满足,边边角角有几个小的长方桌,桌面上都铺着墨绿色的台布,显得有些古朴。
店里的服务员都是40左右的中年妇女,都统一地身穿白色大褂,一脸的严肃,面对哪个顾客都面无表情,说话却是很蛮横,说不上是好态度,看来这家店能坚持到今天,而且顾客盈门,决不是以服务态度取胜,必有几个好菜名传四方,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食欲,也不再跟这些半老徐娘斤斤计较,看来人们对食物的欲望真的能战胜人的理智。我第一次去这里吃饭就遭了不小的打击,好容易等到边上的空桌,又被服务员安排了拼桌,和几个陌生人在一张桌上吃饭,多少有些不自在,更有戏的是点菜,点了三道菜居然都没有了,服务员大婶还一脸不屑的说"要不你去别的家吧",这话要是在商店的服务员的口中说出来,我倒很感谢,可在她的嘴里说出来,听着却格外的不顺耳,我可是上帝啊,怎么有赶我走的意思,也太傲气了。心理很是生气,但一想,要冷静,要有修养,不能在吃上犯口舌,接着点菜吧。
我把这次不幸的经历告诉朋友,他们都劝我,这地方服务态度就这样,不过饭菜还是很好吃的,梧桐花炒韭菜、四喜丸子、酱猪手、馅饼……特别好吃。于是我又去过这里几次,遭遇大体相同。去了就后悔,后悔还想去。人啊人,怎么就这样。都有一种从众的心理,大家都去我也去,在这个饭店里,以能有个座位为荣,以吃上一道好菜为荣,所以大家甘愿遭白眼,服务员态度不好也就忍了。所以常见西装革履,头发油光,开着奔驰、宝马车的也都到这里来跟别人拼桌吃饭。这使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文章《灯下漫笔》,得不到心理就很失落,突然得到了就满足的不得了,就忘了这个过程中的不快。
如今,人都追求个性,喜欢搞个与众不同的,大家没有的,不走寻常路。新乡饭店据说是个国营饭店,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可以说是个特色;服务员都是中年妇女、身穿白大褂,在追求视觉享受的今天也是个特色;饭店备菜有数,卖完为止,也是个不小的特色;服务员态度都不好,倒也成了特色;还有几道特色菜……可能就因为这些特色,所以大家都不顾一切的来这里吃饭。但我想,有些特色更像是古怪,已经不适应今天的市场了,不知道会坚持多久。
中国虽然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但一些商家的观念似乎还很落后,把自己当上帝,把顾客当可怜虫,总有一种土豪劣绅的思想,把顾客当成乞讨者。长此以往,店将不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