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万发
二里头陶方鼎特殊图案太阳大气光象内涵图解
□顾万发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中之1:a为太阳及其22°晕(这一度数是最常见的,理论上这时表示的也可能是别的度数的晕。我以前有关类似幻日度数的看法均应参照这一理解为准),不太可能表示的是太阳22°晕并及46°晕。
2.图一中之1:a不应是图一中之3表示的月亮及其22°晕,因为鼎的四面图案从稍晚的商代二里岗文化的方鼎看,常见为饕餮纹,而饕餮纹总的来说是太阳神的象征,是当时商人信仰的上帝。当然,甲骨文中的“帝”字,我们曾证明其来自太阳大气光象的造型(详见拙作《新石器时代图案的太阳大气光象内涵图解》之《“帝”字(其中两种写法)太阳大气光象内涵图解》,《华夏文明》2016年第6期),显然“帝”字与来自该二里头陶鼎的图一之1:a一样,同样属于太阳大气光象范畴。
3.表示太阳及其22°晕的图像在中国出现很早,从高庙文化就开始出现包括太阳本体、22°晕等元素的太阳大气光象图案。考古虽然没发现更早的实际材料,古人开始关注的时间显然还应更早。
4.图一中1:c没有22°晕的造型有助于我们对于图一之1:a对应太阳大气光象判断准确性的确认。
5.图一中1:b似乎为虎形。从图三看,虎可以象征太阳或幻日(高庙文化负载四个獠牙神兽的对应太阳大气光象的神鸟表明,虎有时代表22°幻日,有时还可以象征46°幻日(理论上针对具体图像而论,也有可能是别的度数)(详见拙作《论高庙文化中獠牙兽的动物属性、神格及相关问题——并论中国早期艺术史中的“太阳大气光象”母题》《华夏文明》2016年第1期),所以若其确实为虎的话,则与陶方鼎其他三个面组成一周“太阳”,以虎表示还有“负载太阳”运行的含义。但是从图一之4~14看,图一之1:b不是虎,应是龙:
(1)从图一之4看,太阳及其光气的表现方式有时会隐藏太阳光盘,而刻意表现太阳之光气,并且呈现盘绕之形,类似龙蛇;
(2)从图一之5、6看,龙蛇的舌头为分歧形(考古图像中,龙蛇的舌头这样表现的较少),虎不会有此特征;
(3)从图一之 4~7、9、10、12~14 等看,龙蛇的尾巴弯曲与 1:b 类似;
(4)从图一之5~15看,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龙蛇(龙蛇之首有的为虎似面或一般所说的神兽面),有的有足,有的没有,有的有以羽翅表示的鱼鳍似物,有的既有足又有这类鱼鳍似物。从濮阳西水坡蚌塑龙及商代有的龙形图像看,有的还有两个足。从时代与二里头文化中晚期接近并且文化往来密切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大甸子墓地出土的彩绘龙形、、等看,未见有足的,但是有少量具有鱼鳍似物的造型。
6.图二中的小山陶尊图像(图二之1~3)中,每一个单体实际就是综合了诸多可以与太阳、幻日、光弧之组合关联的动物(如鸟、龙蛇类)等的特征的图像,而这一融合图像就对应较为宏观全面的太阳大气光象。即每一个综合多种物类特征的个体均是较全面太阳大气光象的拟物化,像其中有的鸟形尾上的类似发光太阳或不发强光月亮的弧形,实际与鸟形尾相组,表示太阳22°晕之下切弧及其中亮光的大概边界。图二之4及5实际是龙形,一个为牌饰图案,一个为器盖似中空神器(主要造型应与逆温层效应下的太阳大气光象有关)之图案,都是太阳神的表示。
7.至少从图一之4、7、13看,龙蛇可以代表太阳神(有时龙蛇还代表与太阳有关的神),从图二及大甸子墓地有冠彩绘牌饰看,也是这样。从图一之14看,龙蛇还可以代表幻日神。再结合其他商代方鼎四周主要图案的太阳神上帝的象征意义及该二里头文化陶方鼎上其他两个面上的太阳(大气光象)图案,我们有理由认为该二里头文化陶方鼎上的龙形图像代表太阳神,同时还蕴含有负载太阳运行的意义。
8.陶鼎上与龙图案对应的一面完全缺失,其理论上也应该是一龙形,并且与存在的龙尾为同一方向。假设不是同一方向,则可能出现太阳和幻日相组的图像,但是由于方向不一,则整个图像的解释无法整合,所以另一面缺失之龙应与存在之龙方向一致。
9.该陶方鼎及其图像价值非常重要,通过对其的讨论,可能对于一些重要学术问题也具有启示意义:
(1)龙、虎都可以和太阳神有关;
(2)二里头、三星堆及齐家等文化铜牌饰、大甸子墓地彩绘版的牌饰中的神兽性质问题,国内外学术界都有讨论,从本文案例及太阳大气光象角度看,无论是以龙还是以虎面为主的,都应是太阳神灵的象征;
(3)学术界一直以来所谓的饕餮,从太阳大气光象的角度讨论,尤其是通过对该二里头文化陶方鼎讨论的这一经典案例看,我们可以从更新颖的角度确切地说,宏观上它们基本都是与太阳(大气光象)神灵密切相关的;
(4)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尤其是早期诸多人群供奉的神灵,政体维系的神话和信仰核心是与太阳(大气光象)密切相关的。北斗信仰大概于仰韶文化时期在濮阳西水坡、荥阳青台遗址有明确体现,并且还是与当时的太阳(大气光象)信仰共存的一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