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锐 杨国建 闫向连
【摘 要】 系统全面地分析就业能力结构,不但是强化就业能力应用与开发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破解就业问题、处理就业与学历倒挂现象的必要途径。目前,国内对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个人因素,且研究较多局限于本科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应该扩大研究对象,注重市场因素。
【关键词】 就业能力结构 维度模型 研究述评
能力结构又称为能力的构成,就业能力结构是组成就业能力的基本要素。就业能力结构的分析结果作为测量就业能力水平高低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高校办学质量、社会市场择取毕业求职者的标准。因此,在实践中探讨就业能力结构发展方向,并探索具有可指导性的体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现状
1.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通过比较国内外就业能力结构,能够看出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就业能力模型,研究视角也从关注求职者可转化的就业能力,逐渐转向个人终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并关注于个体特征及其与情境因素的联系,把劳动者所对应的外部因素考虑进来。
国内的研究起步较国外学者的研究较晚,主要集中于2005年之后,其研究相对有限。我国学者对于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主要从狭义方向开展,即以大学生、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表述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相对于广义的就业结构研究,研究范围缩小化,研究对象具体化,但是研究整体上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2.就业能力结构模型探讨
通过对资料的总结分析,可得国内外对就业能力结构因素维度的研究主要分为二维、三维、四维、五维及多维度层次的模型。
(1)二维度模型 二维结构主要是基于辩证法思想,从一般与特殊、关键技能与个人特质等角度进行研究。陈薇静(2004)将就业能力包括基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黄敬宝(2008)认为就业能力包括大学生将高等教育服务转化为人力资本存量的能力和接受高等教育服务后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能力。
(2)三维度模型 三维结构是各个研究学者最频繁使用的一种模型,其内部又继续细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从个人特质与能力的角度出发,对就业能力进行细化。美国劳工部的就业技能调查委员会(2000)认为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应包含能力、思维和素质三大基础。第二类中学者直接将个人家庭背景及外部因素纳入模型中。
(3)四维度模型 在四维度模型中,都比较强调沟通能力等群体效应,即将就业能力置入团体中进行考量。较早的四因素模型由Hillage Pollard(1998)提出,他将就业能力分为四个因素。在这之后的四因素模型在其基础上不断发展。王雅荣,徐苗苗(2014)通过访谈并调查验证企业期望,得出就业能力包括个人属性、群体效果能力、动态完善、成就动机。
(4)五维度模型 五维度模型是对于三维度模型的细分,近几年的研究相对偏爱于五维度模型的构建。张小乾、王丽超(2017)认为就业能力为求职应聘能力、专业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情绪调适能力五个维度。
(5)多因素模型 多维度模型将就业能力认定为一种复杂的能力,其需要考量多方面的因素。
二、对我国就业能力结构研究的展望
从就业能力的结构看,目前研究呈现以下的特点: 第一,就业能力结构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过程,也构建的模型不断完善化; 第二,由单纯员工技能转而关注于个体与市场的交互; 第三,情商被更加看重,高端的思考技能日趋重要。
就业能力的结构会随时间、市场经济条件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有所变化,而目前,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更加暴露了不足,研究对象局限于本科生而忽视研究生,涉及领域较窄,维度模型不唯一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从三个方向做出改变。
1.转变研究对象,适应时代发展 国目前的研究大多仍然停留于本科生的层次,对于研究生领域的研究涉及尚且不足,无法满足目前的就业能力整体的研究,使得就业能力开发策略的研究也同时受限。所以我国必须加强在研究生领域的开发与管理,适应时代研究生群体不断扩大的趋势。
2.扩展研究领域,注重市场变化 我国对于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大多停留于个人层面,除个别学者在研究中加入教育环境的因素考虑,大部分的研究忽视外部劳动力市场的状况不利于整体解决学生就业能力的问题。同时,根据就业的定义,在法定年龄内的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进行的活动,需要进入外部市场,那么就要求就业能力的研究需要包含对于外部市场的结合。
3.整合研究资源,形成确定维度 目前生就業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国学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特别是在供给侧改革的新形势下,构建出较为一套科学明确的就业能力层次结构,为明确就业能力的概念、内涵和机制提供理论参考。理清就业能力的结构要素,建立统一的就业结构维度,这是就业能力应用与开发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参考文献】
[1] Mc Quaid RW and Lindsay C. The concept of employability: transcending the orthodoxies of supply and demand?. Urban Studies,2005,(2).
[2] 王雅荣. 基于企业/雇主视角下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3] 张小乾,王丽超.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J].文学教育.2017.01;142-143.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席锐,男,汉族,山西太原人,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在读, 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研究。第二作者:杨国建,男,汉族,福建南坪人,山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本科在读。第三作者:闫向连,女,山西晋城人,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副教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研究。
[基金项目]管理类学术型研究生就业能力研究——以太原市多所高校为例(2016JG63).山西省教育厅研究生教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