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虹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石泉中学 725200) 李 喆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西安 710119)
“传染病及其预防”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中的内容。本文结合教学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
教材给出传染病的定义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因此,要确定龋齿是不是传染病,必须先明确其病因以及是否存在传播的途径。
龋齿,又名“虫牙”“蛀牙”,是牙齿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疾病。目前,口腔医学界所公认的龋齿病因学说是:四联因素学说,即细菌、食物、宿主、时间四个主导因素。该学说的基本论点是:含糖(尤其是蔗糖)食物进入口腔后,贴附于牙面,在致龋菌的作用下,发酵产生酸性物质,当酸性物质在牙菌斑内达到一定浓度(在临界pH以下)并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后,即可侵蚀牙齿的薄弱结构(如点、隙、沟、裂处),使牙齿的无机物溶解破坏,最后导致龋齿的发生[1]。目前,口腔医学界已经认同龋齿是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但是由于发病因素复杂,所以对于龋齿的特异性致病菌、感染途径还不能确定[2]。
综上所述,说明龋齿是一种细菌性疾病,细菌能传染,但是龋齿的发病因素并不单一,所以并不能简单定义龋齿就是传染病。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明确讲述龋齿发病的多种因素,同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习惯和口腔卫生,尤其要避免和患有龋齿的人共用牙具或口腔接触,防止致龋菌的交叉感染。
2.1 苍蝇能够携带痢疾杆菌,它是不是传染源 此问题涉及到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区分。对于传染源的理解应该把握两点:①传染源必须是人或动物,如被病原体污染的餐具,它可以传播传染病,但是它本身不是人或动物,所以只是传播途径;②传染源能够携带和散播病原体,且自身能够患病。例如,生物媒介虽然能够携带病原体,但若是自身没有患病,则它们在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作用和空气、餐盘一样,仅仅是病原体暂时停留的媒介,作为连接病原体从传染源转移到易感人群的“桥梁”,所以属于传播途径。
进一步思考探究,传染病具有两个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源作为其流行的起始环节,不仅要携带病原体,而且作为寄主(人或动物)就必须能够为病原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和适宜的生存环境,以供病原体繁殖、扩增数量,这是传染病能进一步大规模散播、流行的先决条件,这也就必然导致传染源自身患病或者处于病症的潜伏期(如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2.2 坚持锻炼、身体结实强壮的人是不是易感人群 对于易感人群的概念需要明确两点:①易感人群的定义具有针对性,是对某一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患该病的人群。不可否认,坚持锻炼、体格健壮的人,自身的免疫、抵抗能力比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其成为易感人群的几率,但不能绝对地说不是易感人群。②易感人群的动态性。易感人群作为传染病流行中的一个环节,其自身不会携带病原体,他们是健康的人群,可一旦病原体侵入体内以后,他们就会变成传染源。
区分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关键在于理解概念和区分实施的对象(表1)。
表1 传染病预防措施的要点
3.1 概念的理解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3个基本环节,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传染病流行的本质是病原体的繁殖和转移。因此,分析人或动物与病原体的关系是明确预防措施的突破口之一。
图1 传染病预防措施的基本环节
3.2 处理对象的区分 区分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时,首先需要分清该措施所针对的对象,其思路如图1所示。①针对动物:当处理对象是动物时,需要判断这个动物自身是否患病。如果患病,说明它属于传染源,例如,在禽流感爆发时,人们批量捕杀、焚毁患病的家禽;如果不患病,它就属于生物媒介,相应的措施就是切断传播途径。例如,疟疾流行时,人们大量杀灭蚊虫。②针对病原体:当病原体依附于空气、餐具、食物等介质上时,对环境进行消毒处理。例如,流感爆发时,学校组织人员对教室进行消毒处理;或者,为了阻止病原体侵入人体,提倡勤洗手、戴口罩等行为。上述两类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消灭病原体,所以应该属于切断传播途径。③针对人:当处理对象是人的时候,则需要判断这个人是否患病,如果患病,他就是传染源,那么该措施就是控制传染源。例如,“非典”爆发时,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如果不患病,通常来讲,应该属于保护易感人群,例如,接种各种疫苗、加强身体锻炼,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强人体的免疫力。④针对可能患病的人或动物:在实际情况中,还会遇到类似于隔离疑似患病的人员或者与患者接触过的人、捕杀可能患病的动物等措施。对于这些人或动物来讲,我们并不能确定他们是否患病,但是只要他们有患病的可能,就有可能成为传染源,所以还是应该属于控制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