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文化的交错与融合

2017-08-21 07:43文图张多勇
丝绸之路 2017年15期
关键词:华池县宁县古城

文图/张多勇

见证历史文化的交错与融合

文图/张多勇

重访陕西淳化县

2017年4月26日,随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团再次来到陕西咸阳淳化县。

淳化县南的爷台山是子午岭的最南端。在北距县城25公里的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距咸阳市100公里,有大型宫殿遗址。秦时,称云阳,建有林光宫,汉代建甘泉宫。千里秦直道亦始于甘泉山。汉武帝等10多位皇帝都亲临甘泉山祭祀泰畤。

甘泉山还是宣太后诈杀义渠戎王的宫室。《史记·匈奴列传》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秦惠文王改元十年(前315)“伐取义渠二十五城”。秦取这二十五城,义渠国“筑城数十”,说明其社会集团规模庞大,其所需管理机构复杂,可能形成多级多层次的社会政治结构。《墨子》云:“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可见义渠风俗重火葬,留下墓葬将会不多,使义渠国文化研究缺乏有力的考古资料,加之历史文献对义渠戎国历史的记载也只是片言只语,这就使这个在中国有过800多年历史的民族政权甚少为人所知。笔者10多年来对陕甘宁地区古城遗址的考察中,发现了16座战国古城遗址,它们当是义渠古城,这些古城遗址是复原义渠古国文化的重要遗址资料,也希望是打开义渠古国神秘橱窗的钥匙。

甘泉宫还是秦直道的起点。《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只记起点和终点,中间所经之地则语焉不详,引起今人对秦直道走向的分歧。史念海对秦直道进行过考察,提出其具体走向是沿子午岭岭脊北上。甘泉宫北门正对一宽约30米的沟道向北山延伸,这正是由古道发育而成的沟壑,这个古道遗迹今可见长度在1500米以上。

义渠古都知多少

4月26日,考察团来到甘肃宁县,“义渠古都”的字眼映入眼帘,宁县新近成立的义渠国文化研究院也大讲义渠都城在宁县县城。我们有必要将目前史学界关于义渠都城的说法进行一次梳理,以全面展示各家见仁见智的观点。

第一,甘肃宁县庙嘴坪说。关于义渠的都城所在地,薛方昱《义渠戎国新考》(《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一文,提出了义渠都城在今甘肃宁县庙嘴坪(今宁县城西1公里)一说,认为“义渠”一名,疑为古羌语,其意为“四水”,但没有提出庙嘴坪作为义渠都城的任何实物证据。刘治立在《庆阳通史》里根据河谷取水方便,认为义渠都城应在宁县县城。笔者考得,庙嘴坪为汉代泥阳县古城遗址。

第二,宁县焦村乡西沟村说。1994年,习生在《庆阳师专学报》第4期发表《义渠故城考辩》一文,首先提出义渠国都在甘肃宁县焦村乡西沟村。1996年,张耀民《义渠都城考证琐记——义渠国都在今宁县焦村乡西沟村》一文,主要依据班彪《北征赋》所走路线,认为义渠国都在宁州西北,从文献上论证义渠国都在今宁县焦村乡西沟村。1998年《考古与文物》第4期刊登李仲立、刘得祯、路笛的文章《甘肃宁县西沟发现战国古城遗址》,文中称,今属宁县焦村乡西沟和森王两个村,南北狭长的大塬,其间的东西距离约1000米,南北1500米。今吴凤公路从中穿过,面积约为150万平方米,认为该遗址为战国义渠国都城遗址。笔者于2006年8月前往踏勘,所见西沟村遗址多为西周遗物,战国、秦汉建筑残件有之,但较为稀少,作为疆域广阔的义渠大国,其国都建筑残件过于稀少,而且,该遗址确实有1000×1500平方米,但实际上是属于不同时期的两个遗址。东边是一个常山下层文化与西周文化层叠压的文化,西边被沟壑残蚀的地方,有不连续的战国古城遗址,规模不过100×200平方米,够不上一个县城规模。

第三,宁县米桥乡蒙家村说。东汉末年,更始时,关中丧乱,班彪避祸凉州,作《北征赋》,班彪先到栒邑,再到赤须长坂,再经义渠,过泥阳,明显义渠在泥阳与栒邑之间,在泥阳(治所在今宁县)东南,不是在宁县西北。2004年以来,笔者就注意收集汉代栒邑县(遗址在陕西省旬邑县职田乡)与汉代泥阳县(遗址在甘肃宁县庙嘴坪)之间的汉代以前遗址资料,在栒邑与泥阳之间寻找义渠古城。2007年8月15日,笔者对甘肃宁县蒙家村二队古城进行了实地踏勘,2013年9月12日,笔者进行了复查,2015年9月26日,笔者和中国科学院盐湖所刘向军先生对该遗址再次进行调查、取样。所见该遗址位于正宁至宁县的303省道南500米,属于黄土残塬早胜原的南缘,遗址南部有一高2.5米的高台,东西宽450米,南北长410米,四周皆有城墙残留痕迹,周长1720米,折合277亩,低原周围含文化层遗址面积1288×660米,周长3896米,面积85万平方米,相当于1275亩,在秦汉时期,远远超出郡城的规模。并以《义渠古国与义渠古都考察研究》为题,发表于2016年的《历史地理》第33辑上,文章2万多字。文章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踏勘,在陕、甘、宁三省区发现的含有战国建筑残件为主文化层的16座古城中筛选出来的,认为蒙家村古城遗址是秦灭义渠北地郡附郭义渠县、汉代义渠道治所;文章还探讨了义渠戎国的疆域四至,义渠国的疆域向西不超过陇山,绘制戎国疆域图,认为秦陇西郡属于邽、冀、狄、豲、绵诸之戎的属地,非义渠戎国属地;并讨论了义渠的族属;认为义渠戎族是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不存在游牧生活;对义渠戎青铜制造等手工业作了探讨。

第四,合水县固城说。一些合水县的学者认为,义渠古都在合水县固城乡,据说是由于1958年发现一块石匾,上书“义渠古国”字样,固城有五座古城。但现在匾额不存,合水县博物馆原馆长贾延廉也认为,称“古国”只能是后人所为,古城均是后代城址。

叶舒宪教授(左)观摩甘肃宁县博物馆藏仰韶文化石斧

考察团成员观摩正宁县博物馆藏仰韶文化黑彩双耳人面纹陶瓶

第五,正宁县永正乡友好村说。正宁县博物馆副馆长姚博在正宁县群众文化联谊会主办的内部刊物《牛苑》上,撰文《义渠古都在正宁》一文,认为汉代栒邑县在正宁县山嘉乡后坡、林家坡一带,义渠国都、汉代义渠道在正宁县永正乡友好村,汉代泥阳县在宁县米桥乡蒙家村。笔者考得汉代栒邑县在今陕西省旬邑县职田乡,这样从职田乡到蒙家村50多公里的路程,就有四个汉代县城,不符合汉代“万里之州,千里之郡,百里之县”的布局标准。今正宁县是当地最小的县,在其境内有三个汉代县城,还有一个县城距离正宁县边境不足10公里,不合常理。

以上五种说法一并列出,以供读者参考,得出自己判断。

华池县——永远的文化走廊

4月29日,考察团来到庆阳市华池县。华池是我的故乡,故此我对华池县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可算是较为了解,曾以此为题材发表文章多篇。此次来到华池县有文化局、博物馆的对接,有陶器专家张天恩先生辨识,看了文物仓库,所见甚是惊讶。

就龙山文化来说,华池县博物馆见到客省庄二期小陶罐五件、陶斝一件(残)、篮纹折肩罐一件,客省庄二期石峁类型折沿灰陶尊一件、灰陶大耳罐一件,常山下层文化篮纹罐一件、圜底篮纹盆一件、双耳罐一件。一般来说,在甘肃庆阳市、宁夏固原市境内的广大陇东地区,龙山文化时期主要可见到常山下层文化,宁县、泾川县、灵台县出现客省庄二期与常山下层文化交错地带,但是华池县除了以上两种文化外,还多出了从陕北传播来的龙山时期石峁类型,表现出三种文化交汇地的典型形态。

客省庄二期小陶罐

客省庄二期篮纹折肩罐

客省庄二期折沿灰陶尊

常山下层文化篮纹陶罐

郭咀子遗址出土小型玉环

从遗址上看,华池县悦乐镇鸭儿洼老柳树庄遗址,就表现了三种文化的交错融合。老柳树庄遗址位于悦乐镇鸭儿洼村的西山梁半山腰,据原华池县博物馆馆长倪树隆提供的资料,1978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面积达7600多平方米,调查时发现有居住白灰面居址,灰坑和大量陶器残片、陶罐等器物,出土有折沿灰陶尊(属于石峁类型)。博物馆带领考察团实地勘查了郭咀子遗址。郭咀子遗址位于王咀子乡银坪村郭咀子的半山腰,面积18600多平方米,遗址内涵丰富,有居住窑址、灰坑、墓葬文化堆积层,出土器物有陶瓮、陶盆、陶甑、陶鬲、石斧、骨锥等器型,文化堆积层厚度0.4~1.5米,目前是庆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白灰面20处,均为窑洞地面,窑高3米,白灰面长2.7米,厚2毫米,上部光滑,下部草拌泥。所见常山下层红陶篮纹陶罐残片、石峁类型灰陶片、客省庄二期绳纹灰陶片,表现了多文化的交错与融合。当地古玩界传说郭咀子出土玉器甚为有名。华池县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小型玉环,就是在盗坑理清里出来的。

这样一个地处陡坡上的窑洞居址,为什么表现繁荣的文化?就笔者多年对本地区的研究认为,这里是宋代“车厢峡路”的一条分道,车厢峡路是北宋与西夏互通青盐的道路,本来从今庆城(唐宋庆州)往北,经悦乐镇,经怀安乡、元城镇、乔川乡,到定边县、盐池县,笔者多次穿越这条道路,古道如今随处可见,汉代、唐代、宋代、明代的烽燧延续不断。唐宋古城遗址沿路分布,有延庆古城(唐代延庆县)、悦乐古城(宋业乐城)、五蛟乡城壕古城(唐代芳池州都督府)、怀安古城(唐宋怀安县)、元城古城(宋代雪泥寨)、杨湾湾古城(唐代安置党项部落的庆州静边州,西夏时期控制的前沿阵地)、铁角城(北宋东谷寨),显示了唐宋官道所经过的各种信息。此外这条道路沿线汉代遗址也是延续不断,一路有麻暖泉遗址(汉代郁郅县)、新堡遗址(驿站)、李良子(汉代五街县)、刘堡子(驿站),显示了在汉代就作为官道通行。这条道路,从驿站遗址看汉代已经有之,但未见文献记载,故以宋代文献记载命名之。车厢峡路在历史时期既是军事通道,又是商旅往来的要道。

唐宋时期从庆州至灵州,一般走的是环灵大道,即从今环县北上至宁夏,但有时候或因环江发洪水,不好过河,或因强人拦截道路(五代时期党项人专门勒索过往客商),就走马岭川,在今王咀子乡郭咀子上山,翻越鸭口,从今华池县李良子入怀安川北上,走车厢峡路。今天从郭咀子龙山文化遗址看,在龙山时期,南部的客省庄二期文化、西部的常山下层文化、东部的石峁文化均有出现。说明龙山时期这条道路已经通行,可能就是玉石运输的道路。

龙山时期,华池县东、西、南部文化都向这里集中,并形成文化交流的中心,这里或者是玉石交换的中介地,东部的玉石雕刻技艺和西部的玉料东输都要经过此地,东部的石峁文化要在此地获得玉料,西部的常山下层文化要通过此地输出玉料,南部的客省庄二期文化也需要来到这里交易玉料,于是龙山时期的三种不同地区的文化都在这里出现。这一方面反映了龙山时期玉文化信仰的存在、玉料交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龙山时期以关中为代表的客省庄二期文化、以陕北为代表的石峁文化、以陇东为代表的常山下层文化属于同一时期,并且因玉石的运输出现了文化的相互交流。

在龙山文化时期,三种文化选择华池县作为交流的通道,是华池县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华池县东有子午岭与陕北相接,西邻庆城县马莲河与今镇原县茹河相通,南经马莲河与关中文化相通,地处东、西、南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唱戏的舞台,舞台环境决定了其文化特征是文化交汇,形成了天然的文化走廊。

华池县的地理环境也决定了今天华池的文化特性。如今华池县北通陕北定边县,东通陕西吴起县、志丹县,南经庆城县、合水县与关中文化相连。华池县今天从方言和风俗可划分三个地理单元。一是紫坊乡、山庄乡、南梁乡、林镇乡、桥河乡,操陕北口音、接近陕北风俗的文化区;二是怀安乡、元城镇、乔川乡、白马乡,说当地话、属于唐代怀安县辖区;三是悦乐镇、城壕乡、上里原乡、王咀子乡、五蛟乡、柔远镇,方言属于原庆阳府文化区。今天的华池县就是一个三种文化的融合区域。

无论是龙山文化三种文化的交融,还是今天华池县人的三种文化表现形式,其实都是由地理舞台决定的文化走廊的文化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都是地理环境选择的结果。华池县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文化的多元融合,华池县的山川走廊决定了它是文化交汇地,华池县的地理舞台决定了它永远是一个文化走廊。无论是龙山文化的相互交融还是华池县今天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是当地居民为选择适应环境而形成的文化形态。只要有永远的舞台,就会有永远的文化走廊,也会有永远的文化融合。

青涧城——北宋堡寨防御的尝试

5月2日,考察团来到陕西省清涧县。顺治《清涧县志》载,清涧“东据黄河,西绕黑水,钟楼、官山前后耸峙,延安扼险之地,冈陵重叠,溪谷深阻,左可致河东之粟,右可固延安之势,北可控沙漠之地,屹为麟延之冲”。清涧的地理形胜跃然纸上。

北宋修筑青涧城,在整个对西夏战局中起了转折性的作用,种世衡、范仲淹利用唐代宽州城的有利地形修筑城寨,形成延州的羽翼,尝试了堡寨防御的战略,并借助青涧城步步为营,采取堡寨推进的策略,取得绥德、米脂,进而夺得吴堡、葭芦,防御了西夏的包围,对剪除西夏左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北宋防御战线的形成起到了示范作用。

鱼儿峁

2014年8月4日,笔者与张志扬考察了清涧古城。古城位于清涧县宽州镇(原秀延镇)东北500米的老官庙村。坐落在清涧河东岸与东沟河交汇的山坡上,古城依东山而建,残存城墙东西长375米,南北长310米。东墙制高点有阙台90米,高8米;北墙山城存60米,高2~4米,与台地城墙相连180米;南墙存15米,高3米,中间被沟壑隔断,东山这段城墙为宋代墙体。东端二级阶地高出一级阶地40米,形成断崖,高阶地南部塌陷;二级阶地有东城墙100米,高达10米,东有护城壕,当为明清重筑,明代城墙沿二级阶地而下,到达一级阶地,形成簸箕状,南北长310米。县城还有“种公将台”遗址。

青涧城西南距延州200里,成为延州东北防御的一个臂膀,同时正处在通向河东的粮道上,可为进军无定河的前沿阵地。所谓“右可固延安之势,左可致河东之粟,北可图银夏之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也成为西夏南下的屏障。在之后进军无定河的实战中,种谔依据青涧城夺取了绥州,依据绥州夺取米脂,又依据米脂筑永乐城,对西夏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青涧城升为县,元、明、清皆因之。青涧城今名清涧县。道光《清涧县志》曰:“明洪武间,改‘青’为‘清’”。当地人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五行缺水,故命全国各地能加‘水’的地名都加‘氵’,‘青涧’因此在明洪武四年(1371)改名清涧县。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占领陕西,改清涧县为天波府。

陕西绥德——北宋与西夏争夺的战场

5月3日,考察团来到陕西省绥德县。绥德县城位于无定河与大理河交汇处,横山的最东端余脉疏蜀山在此南行、绕东、向北延伸的同时,向西形成圆弧,大理河绕疏蜀山东流、绕北、转东与南北走向的无定河相汇,两河交汇处形成一个向北突出的半岛状地形,形成一形胜之区。这里曾是宋夏争夺的主战场。

宋夏“庆历和议”后20余年,北宋与西夏无大的战事,基本上维持了一个较为和平的局面。但到宋英宗时期,双方关系又因不断发生冲突而紧张。治平四年(1067),宋将知青涧城种谔(种世衡之子)取绥州,《宋史·种谔传》载,种谔利用嵬名山弟嵬夷山先投降北宋一事,又说降名山小吏李文喜,种谔就绥州嵬名山降宋一事奏报朝廷,朝廷颁诏转运使薛向和陆诜两人委托种谔招纳,种谔包围嵬名山族帐,诈使绥州嵬名山部落归降。嵬名山归降以后,先驻军绥州以南宋境,种谔又策动在绥州筑城。种谔诈降嵬名山部,本应尽快修筑绥州城,但陆诜以无诏出师,召谔还。西夏聚集四万兵力包围绥州,种谔列阵指挥,追击20里,取得胜利,修筑绥德城。

绥州是西夏监军司驻地,绥州失陷,东部防线受到很大动摇,而种谔却因取得绥州,贬秩四等。宋朝当时弭兵政策盛行,种谔招嵬名山部落归降,取得绥州故地,遭陆诜弹劾,并准备逮捕种谔,未实施,陆诜调任他处。又有多名言官弹劾,种谔被贬秩四等,安置随州,后复官。同时可以看到北宋对边臣的控制之严格,未得诏令而擅兴,无论战功多大,也要获罪贬秩。

种谔取得绥州,西夏谅祚报复,“乃诈为会议,诱知保安军杨定、都巡检侍其臻等杀之”,于是宋夏双方再次大动干戈。北宋朝臣认识不到绥德的重要地位,准备弃绥不守,幸得郭逵说明大义,绥德才得以保全。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记载:

绥德州北城门:名镇北门湾,金至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宋元符二年(1099)设绥德军于此,并筑城,领城、寨、关、堡33座。金大定二十年(1180),重修,改为绥德州。明洪武、成化,清同治多次修葺。城早年已毁,现仅存北门(永乐门)及两侧长约170米的城墙。

2014年8月4日,笔者和张志扬来到绥德城考察,根据光绪《绥德州志》附有《城垣公廨各图》与实地考察,复原明清古城遗址在疏蜀山北侧,东依疏蜀山而建,其北门今存,门洞与门楼依旧,上书“柔远”二字。疏蜀山北部今是为横山的东部末梢,海拔868米。山上建有石刻博物馆。门前刻石“疏蜀山”,发现《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记载的古城不是宋夏古城遗址。沿山体南行,疏蜀山东西走向,在东西走向的山体上有旧城墙250米,中间有一阙台,顶宽30米,长40米,高25米,夯层13厘米,海拔909米。墙西有雍正年间所修石牌坊,西部连城墙50米,东部连城墙200米,高10米,东北角台尚存,自角台转而南行城墙100米,我们将其称为南古城,南古城城内文化层有布纹瓦片、黑瓷片,当是西夏和北宋时期的绥德古城,北古城为明清时期的绥德县城。

环灵大道多节点青冈峡道在哪里

5月5日,考察团来到甘肃环县。大家一路议论青冈峡。青冈峡在哪里?沈浩柱曾撰《唐宋时期青岗峡与青岗岭之地望考辨》一文,认为“今环县洪德乡赵洼村(兴平寨)至山城乡之间的环江河道更符合唐宋时期青冈峡之地望”,并认为,青岗寨当位于青冈峡,至于具体地望却因资料有限无法作出判断。

唐宋回鹘朝贡中国多宝石

五代时期,经庆州、环州至灵州的道路,沿途都是党项部落居住地。《旧五代史·外国列传·党项》称,党项各族“在灵庆之间者,数犯边为盗,自河西回鹘朝贡中国,道其部落,辄邀劫之,执其使者,卖之他族,以易牛马”。回鹘朝贡中国每每受阻。可见党项劫夺的财物多宝石,同时也反映出回鹘朝贡中国之物多宝石。回鹘道是运送宝石之路,笔者曾在《〈西夏地形图〉所绘交通道路的复原研究》一文中考得从庆州经环州的大道称“环灵大道”;在《西夏白马强镇监军司地望考察》(《西夏学》第11辑)一文中考得,从西夏兴庆府(银川)北上,经巴彦淖尔往西,经西乌西日格到黑水城的道路称为居延道,从居延(今额济纳旗)以西至蒲类(巴里坤),称“回鹘路”。唐五代时期回鹘朝贡中国既是走回鹘道—居延道—环灵大道。

青冈峡在环灵大道上,那究竟在哪里?

兴平城(灰家觜)在赵洼子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哲宗绍圣四年(1097)六月戊戌:“是日,三省、枢密院同呈边报,曾布言:‘泾原筑笾江已有绪,然环庆又欲筑灰家觜,以次经营韦州、清远军。灰家觜在青冈峡口,入峡行四十里无水泉,乃至清远,此地太宗以来经营,郑文宝自长安致林木飞鸟以往,皆不可活。今虽能进筑,但恐不免烦朝廷馈饷,则关中困弊矣’。”北宋君臣朝议,在确保可以自给的情况下,同意环庆路筑灰家觜。

元符年间,宋军战线从洪德寨向北延伸,《宋史·地理志》载:

兴平城,地名灰家觜,元符元年筑,赐名。东至贺子儿一十里,西至流井堡四十里,南至洪徳砦二十里,北至清平关三十里。

在今洪德北20里(距县城70里)的赵洼子有一古城,笔者2006年10月23日在此考察,今墙体不存,据时年64岁的赵文满回忆,在他19岁时城门尚在,1974年毁于农田基本建设,经他指点,可见西墙保存高2~3米的土埂,夯层明显,并且能找到东墙的两个城墩遗迹,经丈量,此城南北长515米,东西宽300米。附近有“站军台”、“清平所”、“西校场滩”、“乱喳埄”等地名。这座古城符合“南至洪徳砦二十里”的兴平城。元符元年(1098)北宋修筑兴平城,把战线从洪德城向北推移20里。

赵洼子古城地处环江河谷地带,扼控环江大道,是环灵大道的重要节点。环江宋代曰白马水。赵洼子西为清平沟,北有罗山川,通南湫乡,有道路直通宁夏同心县下马关乡,入灵武大路,大砚川当为清平沟或罗山川。

清平关是山城堡

《宋史》卷87《地理志》载:

清平关,地名之字平,元符二年建筑,赐名东至鬼通砦二十五里,西至安边城四十里,南至兴平城三十里,北至陷道口铺二十七里。

据此,清平关当为今甘肃环县至山城堡乡古城。元符二年(1099)宋军又筑清平关,把战线向北推移到山城堡一带。

2005年10月23日,笔者来到山城堡考察。古城依山而建,北门残存,翁城高30米,墙体宽8米,北墙在山上,西面残存四个马面,马面宽15米,凸出7米,存287米,西南角墩25×25米,北墙自北门向东114米,东北角墩30×30米;西墙毁,沿沟边下山而行,残存164米,高2~3米,总长488米;东墙断续残存196米,总长500米;南墙残存共180米左右;城墙东西两面临河,以河筑畔,以畔为城,距河床35米,两面的河流形成天然的护城河。城中文化层有布纹和素面瓦片。

青冈寨是宝宁堡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真宗咸平四年(1001)八月丙寅,李继迁率众攻清远军,“清远军都监段义踰城叛,降于李继迁”。李继迁夺取清远军,越过支子平,泊清岗城下,杨琼与冯守规、张继能才庆州出师,行动非常缓慢,听到清远军陷落,更加怯阵。

贼进至望梅原,知环州、西京左藏库副使、顺州刺史王怀普巡青岗寨,谓琼曰:此寨水泉远,不可多屯师,师少即不可守,愿弃之。琼等相与合谋,焚粮廪、刍积、兵仗,驱寨中老幼以出。琼即退师,保洪德寨,贼势浸盛,未尝与交锋也。

清远寨失守,宋军退守青岗城,杨琼等焚烧青岗寨,保洪德寨(今环县洪德乡),战火一路南烧。

从今山城梁上行30公里,进入甜水堡,现在公路从东边河谷一路搭桥到甜水堡距离25公里。山城梁是横山的余脉,是南北走向30公里的山岭,两面沟壑不能通行,进入清远军必须经过这个山岭,这条岭应该是宋代的青冈岭。岭上有两座古城遗址,均属于宋代。一是宝宁堡古城,属于甘肃环县甜水堡乡张铁行政村宝宁堡自然村,墙体大体保存完好,东西225米,南北200米,地面多布纹瓦片,有莲花纹砖半个,当是宋代的青冈寨。另一座古城张铁古城,属于环县甜水堡乡张铁行政村张铁自然村。庙宇两旁残留南北走向的城墙155米,素面瓦片多,有少量布纹瓦片。

青冈峡指洪德往北至山城

成书于宋代的《武经总要》载:“环州,北至洪德寨八十里,寨北即蕃界。青冈峡、清远军、积石浦、洛河、耀德镇、清边寨、灵州共七程。”又载:“洪德寨,西北路即旧口,入灵武大路,号青冈峡。”又:“灵盐路,自洪德寨西北入青冈峡上,至美利寨入清远军,军城则宋初转运使郑文宝建议筑之,在灵州南界积石岭上瀚海中,至灵环州三四百里,地不毛,无水泉。浦洛河、耀德、盐井、清边镇入灵州,约五百里,本灵环州大路。”可见,青冈峡是指洪德乡往北至山城堡一段的河谷道路,之字平是青冈峡的北端,是北宋元符二年修筑的清平关,即今山城堡古城遗址。在青冈峡内,兴平城是北宋元符年间在峡内灰家觜修筑的古城。青冈寨在山城梁上,城址是张铁村宝宁堡古城。

(作者系陇东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教授、陇东学院政法学院党总支书记)

猜你喜欢
华池县宁县古城
华池县10 a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
甘肃宁县:果园防冻出新招 农民增收有利器
一件奇怪的事
华池县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评价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土地整治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评价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安居古城
春秋古城一日游
绿满家园花满城——宁县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