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要】助人为乐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帮助别人也是亲近社会的一种体现,因此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要从幼儿抓起,从幼儿时期就给孩子树立一种善于帮助他人的美德,可以有效的提高孩子的素养,从而促进我国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本文围绕3-5岁幼儿的助人行为展开讨论,具体分析了幼儿助人行为的发展及意义。
【关键词】幼儿 助人行为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9-0039-01
善于帮助他人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同时培养孩子善于帮他人也是培养孩子亲近社会的体现。培养孩子养成善于助人的品德,有利于孩子日后的成长与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培养孩子养成助人行为还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友情,并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3-6岁的幼儿正处在培养其助人行为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此阶段对幼儿进行培养可以促进以后的成长与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以后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从社会的情况来看,目前有许多学者对幼儿的助人行为进行研究,同时这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对幼儿的研究单单设定在指定的情景,没有综合实际情况,因此这就造成对幼儿的助人能力培养存在脱离实际的现象。所以需要加强培养幼儿助人能力的研究,加强对幼儿助人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
一、观察与分析幼儿助人行为的意义
中华上下五千年来,善于助人的传统道德一直是国家中传承,孩子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根本,因此就需要不断向幼儿贯彻我国的传统美德,加强助人行为的培养,保障我国的传统美德能够得以延续与传承。加强幼儿助人行为的培养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且为幼儿精神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幼儿养成助人行为还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幼儿养成助人行为在促进他人得到好处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素养水平,因为幼儿在帮助他人时会得到他人的认可与赞扬,因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并且,幼儿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会明确自己所做行为的目的,能够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其次,幼儿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会培养自身的交流能力,提高幼儿的交际能力,促进幼儿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与维持人际关系。言而总之,培养孩子的助人能力对孩子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深刻的意义。
二、幼儿助人行为的观察发现与具体发展分析
根据各种研究数据显示,3-6岁幼儿的助人行为培养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因此在此阶段对幼儿的助人行为进行教育是最成熟阶段,并且在此阶段的幼儿的学习能力非常高,同时幼儿的助人行为在此阶段也在迅速发展,那么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促进幼儿助人行为进行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时期是人身体、心理、思維快速发展的主要阶段,身心与思维的发展为幼儿助人行为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基础与条件。3-4岁幼儿是身体迅速发展的主要阶段,所以幼儿运动力、耐力等方面都在迅速地发展,并且幼儿的大脑也在不断地开发与发展,其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相应地提高。这一阶段的幼儿只要进行引导与教育就会使幼儿养成这种帮助他人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养成会培养幼儿走过很长时间,甚至终生都会存在这种帮助他人的认知,所以幼儿身心的发展,是促进助人行为养成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是注意力发展,幼儿在身心得到发展的同时,其自身的注意力也在发展,幼儿对成人的话语或是动作的理解程度会随之增高。幼儿在这一阶段会注意周围人的动作,并且会进行学习与模仿,因此在这一阶段只要向幼儿传达一种帮助人的行为,幼儿就会进行模仿,并且在此阶段幼儿会十分注意同伴的行为,也就是说培养一个幼儿进行帮助人的行为,其他的幼儿也会模仿这一行为,从而促进助人行为的传播。所以总体而言3-6岁的幼儿各项方面都处在关键阶段,只要加以培养,幼儿的助人行为就会得以发展。
三、结束语
综合上述内容,助人行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因此这一美德的传承要从孩子抓起,并且3-6岁的幼儿的行为与思维都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所以综合孩子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孩子的助人能力进行培养,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幼儿助人意识的发展。根据目前社会的发展来看,对孩子的助人能力进行培养具有深刻的意义,他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而且还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中正能量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占星.混龄教育对幼儿助人行为的促进作用——来自纵向研究的证据[J].应用心理学,2014(01)
[2]李幼穗,韩映虹,陈淑芳.同情境下移情训练对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3(02)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