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维发展的阅读教学研究

2017-08-18 18:24汪莉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阅读教学策略

汪莉

[摘 要] 在全面强调并关注学科基本素养和“核心素养”理念的背景下,教师应着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而小学生往往缺少的是具有动态性、自主性与灵活性的创造性思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把着力点放在激活学生思维、培养他们自主思维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上。指向思维发展的阅读教学,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有效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不断增加学生思维的“含金量”,进而使他们获得持续发展。

[关键词] 阅读教学;思维发展;策略

在全面强调并关注学科基本素养和“核心素养”理念的背景下,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极为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理当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和提升思维品质。那么,指向学生思维发展的阅读教学如何优化实施策略?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做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着力“问题”引领

“问题”是活跃思维的“源动力”,是汲取知识的“金钥匙”。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问题的设计作为启发与引领学生积极思考的重要环节。通过切实有效的提问,打破学生认知上的“平衡”,从而让他们在新的“不平衡”的動态变化中生成一种自主积极思考的欲望。好的问题设计,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趣味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心智发育不成熟,比较天真幼稚,兴趣就是推动他们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所以教师要充分考虑和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征,注重提升他们的兴趣,以有效激活他们的思维。比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文时,笔者抓住题眼,先问“葬礼”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这是对死者的一种哀悼活动。接着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要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究竟如何举行葬礼呢?”紧扣葬礼对象提问,促使学生关注这种与已有经历间的落差,引发学生的对文本的探究欲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二)层次性

在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时教师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既要有基础性,又要有挑战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机会。比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笔者扣住课题这样提问:“难道真是鱼‘游到纸上了吗?”“课文说了怎样的一件事情?”“鱼游到了纸上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提问,既有利于呵护学生积极有效的阅读思维,又有利于在感性和理性结合中深化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统领性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切忌“零敲碎打”,而是要致力追求“一问抵多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比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笔者提出如下问题:“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哪些地方又体现了他的杰出才能?”依据文本核心内容设计提问,为学生构建阅读思维实践“场”,统领学生阅读思维的路径,非常有利于他们在自主研读与探究中发展思维能力。

二、强化“质疑”意识

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作者)与学生三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在课堂活动环节,提问并不是教师的“专利”,还应包括学生的质疑问难。从某种程度上说,从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角度来考量,后者甚至比教师的提问更重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指导思想,努力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积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并将其真正落实到日常性课程学习活动之中。

(一)提出要求

笔者常常对学生的课文预习提出“在阅读课文时做好标注和记录”的要求,比如,记下一些自己不懂的地方,针对文本内容(情节、人物、结构等)提出一些自己有疑惑、有异议和感兴趣的问题。如此一来,不仅避免了自主阅读的肤浅性,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读与学、思与疑的语文能力。

(二)示范迁移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客观存在着差异性,他们所提的问题质量也就参差不齐、高低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多加示范、带动和指导。如教学《两小儿辩日》时,笔者示范提问:“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一事,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索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知的可贵精神,我们从中受到哪些启发呢?”“同时说明了世间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那么我们平时面对不明白的事情应当怎么做?”在讨论环节,有学生提出“两个小孩乐于为大自然现象争论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可见,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模仿能力,教师对他们加以引导,往往会收获令人期待的效果。

(三)营造氛围

构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活跃学生思维的重要前提。教师对于学生的乐问好问现象,应当给予鼓励、肯定和认可;对于每一个有价值的疑问,要重视并不断放大问题效应;对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褒扬、奖励和欣赏,以培养“质疑问难”的良好风气,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活实“训练”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非易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多种途径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应用多元比较

“比较”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润滑剂”。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多元化比较,有利于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产生联想、由表及里地深入联想、由个性到共性地跨越联想,从而实现启发诱导的发展性目标。如《清平乐·村居》这首词,通过对江南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生活环境和动态的简单描写,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平凡人家各成员不同面貌、情态和其乐融融的十分幸福而又无比温馨画面。教学这首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凡卡》等反映主人公不幸生活的课文,让他们感悟《清平乐·村居》的美好意境。此外,对于文本细节的解读,可采用“相对比较”“置换比较”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咀嚼与品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开展多元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一些训练活动,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多元活动中“无中生有”“由弱变强”。比如,可开展“词语说话”“看图说话”“引导复述”等训练活动。在复述故事类文本时,有意留下部分内容让学生补充完整,以起到“引而不发”的作用。或者教师在讲了故事梗概后,让学生进行具体描述,以有效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三)实施多元评价

评价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推力器”,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切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一刀切”地推进和评价,而是要确立具体对待、个别评价、整体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在多元评价中,教师要始终保持以激励为主的评价意识。

综上所述,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关键,思维能力就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所在。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就是点燃。”杜威指出:“学习必须学会思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把着力点放在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新精神上,引领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得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的提升。指向思维发展的阅读教学,教师必须要善于抓住关键教学内容,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切实使学生的思维具有积极性、灵活性、自主性、深刻性、独创性,从而让他们获得身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郝艳华.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思维[J].快乐阅读,2013,(33).

[2]李艳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4,(07).

[3]杨韶红,何小燕.开放性阅读教学的探索[J].宁夏教育科研,2013,(03).

责任编辑 万永勇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阅读教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
Passage Four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