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上世纪60年代,欧洲出生了很多没有胳膊和腿的新生儿,孩子的手和脚直接长在躯干上,看起来就像是一只小海豹。医生们把这种婴儿称为“海豹儿”。据统计,1957年到1962年间,联邦德国就有5500名“海豹儿”陆续出生,还有相当多孕妇出现流产、早产和死胎;英国出生的“海豹儿”更是超过8000名。为什么突然出现这么多海豹儿?科学家调查后发现,导致“海豹儿”的罪魁是当时使用的一种止吐药:用于孕妇早期妊娠反应的药“反应停”所导致的。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海豹儿事件”!1961年,“反應停”被禁用,而这1万多名婴儿成为凄惨的受害者。
▽用药不当导致的医疗事故屡见不鲜。
用药不当不仅仅有“海豹儿”事件,每年大大小小的事故屡见不鲜。2010年,北京怀柔发生“山吧”食物中毒事件,老降血压药可乐定是“山吧”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角之一。当时有80人在就餐之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后来查明食品中就有可乐定。不过,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可乐定现在还可以用来帮助脱发的人长头发,有些人吃了它以后会毛发增多。这种药在广泛使用时极易出现问题,目前使用得比较少了。
2012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548个新药中,有56个需要增加新的警告,也就是相当于要在药品说明书上增加禁忌症;此外,还有2.9%的新药退出市场。新药是不是就一定是好药?制药行业是投资大、风险大、回报也大的行业。“有人就有病,有病就有药。”如果一个药品研发企业能够找到一个新药,可谓是财源滚滚。但是有些新药刚刚上市的时候被认为是好药,也许过不了两年就被“枪毙”了,药物的安全性必须经过历史的检验。
▽全球半数药品使用不当。
据世界卫生组织披露,2013年全世界50%以上的药品是以不恰当的方式开出处方、调配和出售的;同时,半数患者不能正确服药。全世界死亡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死于用药过度、用药错误等问题。每年因不合理用药导致的药物事故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世界卫生组织用三个数字揭示了全球范围内用药差错造成的严重后果:药物差错造成的成本损失每年估计为42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卫生总支出的近1%;每10名患者中有1人因接受医疗而受到伤害;每年大约有4300万患者发生安全事故,仅美国每天因药物差错至少造成1人死亡,每年使大约130万人受到伤害。中低收入国家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估计与高收入国家相似,但在健康生活损失年数方面受到的影响高出两倍。
在我们国家,药品使用不当问题也很突出。便秘是临床常见症状,也是比较复杂的症状。患者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大致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便秘两种。其中导致功能性便秘的因素主要包括食物缺乏纤维素或水分不足、结肠运动功能紊乱、工作紧张等,但滥用药物也可导致便秘。有的患者一旦出现便秘症状,就自行使用泻药。泻药虽能缓解便秘,但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肠壁神经,减弱肠道功能。便秘患者的肠道没有力气蠕动,在药物的刺激下被动蠕动,超负荷工作,一旦停药,过劳的肠道会迅速停摆,反而加重便秘,还可能引起药物依赖。专家告诫,患者长期使用泻药、“排毒”保健品、补钙剂等需注意用法用量,不要长期过量服用。
一些保健品大肆宣传具有“排毒”作用,许多人以为“排毒”保健品没有副作用,长期服用。其实,这些“排毒”保健品往往含大黄、番泻叶等导泻成分,长期服用易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导致便秘。
不少缺钙的老人长期服用补钙剂,但钙进入人体后,可能与食物中的草酸等成分结合,形成难溶物质,加大排便负担。老人肠道蠕动较慢,如果补钙时贪多,使用补钙剂频率过高,或补钙的同时食用柿子、菠菜等草酸含量较多的食物,就会造成肠道负荷过重,也可能引起便秘。
此外,法莫替丁、奥美拉唑等胃药,硝苯地平、辛伐他汀等心血管病用药如果长期服用,也可能引起便秘。
由于用药差错居高不下,近期,世界卫生组织发起了“全球患者药物安全挑战”倡议,呼吁未来5年内将严重、可避免的药物相关损害减少一半。倡议针对医疗导致药物差错和严重的伤害问题,提出了改善药物处方、分配和使用方式的解决方法,提醒医生和患者警惕药物的两面性问题,提高患者对不恰当使用药物的风险认识。
▽用药差错的主要原因
据专家介绍,常见的不合理处方问题大致有6种。一是用药剂量过大,比如糖尿病患者服用的格列喹酮单日最大剂量为180毫克,有的处方单日剂量超出最大剂量;二是用药成分叠加,例如感冒药白加黑、帕尔克、克感敏、速效伤风胶囊等均含有对乙酰氨基酚,但患者发热时还会服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容易造成对乙氨基酚过量,如果饮酒,会大大增加急性肝损伤的风险;三是无适应症用药,比如经常给流感无感染指征的患者输注抗生素等;四是用药禁忌,如磺胺过敏的患者服用塞来昔布;五是药物相互作用,比如哮喘伴腹部感染患者同时开具复方甲氧那明和罗红霉素,前者含有氨茶碱,而后者会使氨茶碱清除率降低,血药浓度升高,甚至出现毒性反应;六是跨科室重复用药,患者经常就诊多个科室,造成重复开药、重复服药。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医生和患者都可能犯错误,从而导致出现严重的药物伤害。例如,在订购、处方、分发、配药、交付方面出现差错,或用错药或用错剂量。造成用药差错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人的因素。大医院的医生很忙碌,忙中难免出错。医生在一天之中的状态也不一样,要在诊疗中做到百密无一疏很难。医生对自己本专业的药物往往了如指掌,但不少病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比如糖尿病患者可能伴随肾病问题,内分泌科医生对肾脏科的用药就不一定很了解。
二是疾病的因素。很多慢性病患者同时患有多种疾病,使用多种药物,因此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药效改变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十分常见。
三是环境因素。药剂师的工作很繁忙,压力很大,很多发药窗口每天要接收1000多张处方,每时每刻都不能走神;稍一走神,就会造成用药差错。
▽避免和减少用药差错
用药差错是多年来形成的“顽疾”,已经是国际性的大问题,避免和减少这个问题需要国家、医院、患者多方共同努力。有专家建议,医院可以推行处方前置审核,让药师和医师双重把关。医生在门诊开出处方时,药师审核通过才可签字生效。有问题的处方将转至门诊审核药师,由审核药师说明处方存在问题,要求医生修改。药师不能仅做个“发药的”,而要有审核处方正确与否的能力。
其次,患者要提高自身的医疗用药常识,很多患者“恨病吃苦药”,总以为用的药越多、越贵、越新,效果越好,要求医生开好药、贵药,其实效果未必就好。国家卫生计生委提出,用药需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很多人有这样的体会:平素就是“药罐子”,几乎每天都有用药,一旦患了重病,用药效果不佳;而平常不用药,一旦患病,用药效果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