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极
当欧洲笼罩在中世纪的黑暗之下时,中国的唐宋元王朝继续保持着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而在此时,位于中亚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也盛极一时,传播广泛,光辉灿烂,并给后来的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是当时世界文明高峰中的一极。而产生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阿拉伯帝国的翻译运动。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而阿拉伯帝国的翻译运动,就是历史上促进民心相通的经典案例。现今的阿拉伯国家都在“一带一路”沿线,而且很多是“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中举足轻重的国家,研究阿拉伯翻译运动,弘扬阿拉伯翻译运动的精神,对于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民心相通工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阿拉伯的翻译运动是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早在蒙昧时代之前,叙利亚和两河流域的一些学者就有对希腊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与研究,这些后来属于阿拉伯帝国的地区所进行的自发的翻译活动为后来功垂千古的阿拉伯翻译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倭马亚王朝时期(公元661——750年),首都大马士革聚集了大量的学者,以基督徒、犹太教徒为主,也有少量的阿拉伯穆斯林,他们进行了一些翻译活动,但是没有特定的组织机构,哈里发政府也没有有意识的开展翻译工作,此时的阿拉伯翻译运动是民间的、自由发展的,因此成果不是很多。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韦利德被誉为是“把天文学、化学、医学等希腊典籍已成阿拉伯文的第一人”,在他执政期间,奖励翻译工作者形成了制度,并一直得到后继者的贯彻执行。而到了阿拔斯王朝时期(公元750——1258年),翻译运动受到了政府的鼓励,成为一项有组织的活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约公元830年至约公元930年间的“百年翻译运动”更是整个翻译运动的鼎盛时期。其中标志性的事件是公元830年,哈里发麦蒙对翻译运动做出了全面的规划,并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智慧馆”,在这个兼具科学院、图书馆和翻译局性质的综合机构中,有数百名的学者在这里从事希腊文、古叙利亚文、波斯文和梵文典籍的翻译工作。他们中有大半人是麦瓦利(非阿拉伯的穆斯林,或者新穆斯林),甚至还有些人是非穆斯林。这充分显示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主持智慧馆的翻译工作的是图书馆馆长兼科学院院长侯奈因·本·易斯哈格,而他本人并不是穆斯林,而个景教徒。繁荣兴旺的阿拉伯翻译运动直到1258年,旭烈兀的蒙古大军攻克巴格达,灭亡了阿拉伯帝国才宣告结束。
阿拉伯翻译运动取得的成就是卓越的,影响也无比深远。其主要成就在于在从哲学、文学、史学、艺术到天文地理、数学、冶金以及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翻译了大量的古希腊、古代两河流域、当然也有来自埃及、印度甚至是中国的(例如医学大师、哲学家伊本·西拿(980——1037),在他的《醫典》一书中,把脉象分为48种。其中有35种与中国的脉象名称相同,这极有可能是某位阿拉伯翻译家将我国晋代太医王叔和的《脉经》译成阿拉伯文,继而被伊本所采用)大量典籍,这囊括了古代的四大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广泛的吸取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文明,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同时,也对后来的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拉伯的翻译运动在促进东西方交流上也功不可没,印度人发明的数字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可以很生动的说明这一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外族文化的影响,其中有印度、波斯和叙利亚文化的成分,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希腊和罗马文化,而影响的主要途径则是翻译。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衰落,阿拉伯在古代的翻译运动也告一段落。而近代阿拉伯国家国力的衰落以及教派的纷争,西方的霸权主义行径,使得阿拉伯国家饱受战火的摧残,也使阿拉伯国家在文化上走上了保守封闭的道路。历史证明,只有吸收世界人类的文化营养,才能造成伊斯兰文明的兴旺发达,因此,现代的学者们提倡开展一场新翻译文化运动,为新世纪伊斯兰文明开创新局面。
现在阿拉伯正在兴起一个新的翻译运动。这个运动缘起于2003年,联合国阿拉伯人文科学发展理事会发表一个调查报告,指出当代阿拉伯世界的知识缺陷,知识分子对外部世界所知甚少,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翻译作品罕见,一般的读者看不到阿拉伯以外的各类书籍。那个报告还指出,西班牙在一年之中翻译的阿拉伯文作品,相当于阿拉伯国家过去一千年的成果。报告说:“为什么当代世界各国的读者,都能放开眼界,遍读世界各国的书籍,而阿拉伯人被剥夺了学习其它国家作品的机会?”
阿拉伯世界的这种对新的“翻译运动”的需求,跟“一带一路建设”中民心相通工程的要求是一致的,中国可以积极参与和帮助阿拉伯国家开展新时代的“翻译运动”,促进阿拉伯国家人民和中国人民“民心相通”。
在迪拜成立的阿拉伯文化研究中心“卡里玛委员会”拟定了一个方案,卡里玛的意思是“文字”。第一年规划翻译一百部古今世界名著,第二期工程在2010年完成,翻译五百种专题的各种著作。第一批百部作品包括十六种语文,如希腊文﹑日文﹑瑞典文﹑捷克文﹑俄文﹑中文﹑(犹太人的)伊地文﹑意大利文﹑挪威文﹑拉丁文﹑古希腊文,以及占有一半数量的英文作品。这些由专家们挑选的翻译对象,包括各种专业﹑类型﹑流派和风格的作品,都是出自各国名家,代表世界文化先锋。这些作品从古到今,古今并举,侧重于现代文化思想,例如现代经济学﹑商业学﹑现代科学和教育理论。
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也在积极加强与阿拉伯国家的文化交流,推动民心相通。推出了中国版的“阿拉伯翻译运动”,积极主动地把我们优秀的文化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并在阿拉伯世界推广。有“丝路书香”、“智慧宫”中阿合作出版论坛等项目,越来越多的中国图书和作者为阿拉伯世界熟识,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有关中国的书籍,在阿拉伯世界一时洛阳纸贵。”2014年,与五洲出版社联合撰写出版阿文图书《中国道路:奇迹和秘诀》,当年在第三十三届阿联酋沙迦国际书展上引起轰动。可以说中国版新“阿拉伯翻译运动”,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正与阿拉伯国家中兴起的新“翻译运动”融合,成为新时代的新“阿拉伯翻译运动”。
新“阿拉伯翻译运动”,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民心相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的时代没有哪一个文明可以孤立的存在,任何一个文明都需要学习借鉴其他的文明,求同存异,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一千年前因翻译学习其他文明而繁荣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说明了这一点,现在阿拉伯的新翻译运动也将证明这一点。无论文明间存在着怎样的差异,但是都是人类的创造。因而相互学习,开放、宽容、和平共处,独立而又相互交融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在过去阿拉伯翻译运动精神的感召下,新“阿拉伯翻译运动”将在促进阿拉伯国家和其他国家民心相通上,发挥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简明阿拉伯伊斯兰史》 钱学文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2]《世界通史》吴于廑、周一良主编 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3]《全球通史》 斯塔夫阿里诺斯著 吴象婴、梁赤民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4]《人民日报》2017年5月17日第二版。